已開發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和開發中國家經濟發展戰略轉變彼此間的相互迎合,促使國際分工合作趨向深化。生產網路的全球化使得產品價值創造體系的各個環節分散於不同國家和地區,價值創造體系在全球範圍內的再構最終形成了全球價值鏈。本文在對全球價值鏈的形成,產業集聚對全球價值鏈形成的促進作用以及全球價值鏈的治理模式選擇和轉換等相關理論問題進行研究時,以資源配置效率的差異為切入點,將上述諸問題納入到一個統一的、動態的分析框架內。採取規範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等研究方法展開論述,並提出積極嵌入全球價值鏈,促進產業升級等政策建議。
副題名
外文題名
論文作者
張文宣著
導師
劉世錦,王正斌指導
學科專業
政治經濟學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西北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
2008
關鍵字
國際分工 價值鏈 產業結構升級
館藏號
F114
館藏目錄
2009\F114\2
全文主要內容可以分為以下幾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章):介紹論文研究的背景、意義、思路和方法,介紹了與全球價值鏈相關的基本概念,論文研究的主要內容、創新和不足。 第二部分(第三章):從全球價值鏈的形成著手,從價值環節片斷化和空間重組進程中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相對變化的視角分析了全球價值鏈的形成。指出技術進步和制度變遷是全球價值鏈形成的物質基礎,能否發揮比較優勢和規模經濟影響著其價值環節的片斷化和空間重組。以上諸因素均影響著價值環節片斷化和空間重組的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從而決定著價值環節片斷化和空間重組的進程及動態變化。 第三部分(第四章):全球價值鏈各個價值環節片斷化和空間重組過程實質上就是資源配置在全球範圍內的重新調整過程。具有地理位置、資源稟賦等諸多優勢的某些地區不可避免地吸引著價值環節的空間重組,並促進相關生產要素的進一步集聚。因各種生產要素集聚而引致的正負效應之間的相對變化同樣影響著全球價值鏈的形成程度及其動態變化。 第四部分(第五章):全球價值鏈治理是全球價值鏈理論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在對影響傘球價值鏈治理模式選擇的相關因素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認為不同治理模式之間在資源配置效率上的差異及其變化決定了治理模式的選擇及其動態轉換。 第五部分(第六章):在全球價值鏈中不同價值環節間的利益分配過程中,具有壟斷性質的戰略價值環節在利益分配中具有明顯的優勢,使得競爭激烈的一般價值環節只能獲取極少份額的收益。已開發國家企業憑藉自身的比較優勢占據著高附加值的戰略價值環節,控制了整個產品的價值創造體系,並千方百計地擴展自己的市場勢力,壓縮一般價值環節企業的生存空間,以圖進一步強化自身在利益分配中的優勢。 第六部分(第七、八章):本部分是對全球價值鏈理論的實踐套用。首先在不同價值環節利益分配懸殊差異的基礎上對地區差距問題進行分析:由於不同地區參與國際分工、嵌入全球價值鏈的機會不均等且短期難以改觀,勢必導致地區差距具有較強的粘滯性。其次對開發中國家企業在全球價值鏈框架下進行產業升級的必要性、緊迫性以及如何升級等問題進行了探討,認為產業升級必須循要素稟賦而漸進,才能進一步發揮比較優勢,保持和提升競爭力。 最後第九章為論文的主要結論和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本論文的主要結論如下: 第一,全球價值鏈的形成程度取決於其價值環節片斷化和空間重組過程中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之間相對收益的變化。相對收益的提高或降低分別表示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或降低,既可能促進也可能促退全球價值鏈的形成程度。 第二,產業集聚對價值環節片斷化和空間重組的促進作用取決於不同生產要素在集聚過程中資源配置效率的相對變化,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使得相關價值環節向同一空間重組和集聚,效率降低則使得相關價值環節進行新的重組空間選擇。 第三,在對全球價值鏈的進一步分析中,認為全球價值鏈的治理模式選擇及不同治理模式之間的轉換同樣取決於其相對收益的變化。不同治理模式在資源配置效率上的差異決定了其治理模式轉換的動態性和複雜性。 第四,在對全球價值鏈利益分配中,不同價值環節在利益分配上的懸殊差異決定了地區差距粘滯性的存在。 本論文的主要創新: 第一,從全球價值鏈的形成機制出發進行研究,立足於價值環節片斷化和空間重組時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的相對變化來分析全球價值鏈的形成,進而說明全球價值鏈形成的動態性。 第二,運用全球價值鏈理論分析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之間的利益分配問題。已開發國家憑藉自身的要素稟賦占據著具有壟斷性質的高附加值的戰略環節,並在實質上控制了整個價值創造體系,開發中國家鑒於自身的局限性只能嵌入完全競爭的低附加值的中低端價值環節。位於中低端價值環節企業的強替代性決定了開發中國家企業很難具有話語權,從而在利益分配中處於不利的境地。在此基礎上認為我國東部地區和其他地區之間的差距具有較強的粘滯性。 第三,指出長期以來我國一直提倡的轉變經濟成長方式效果不明顯的原因所在,認為產業升級必須循要素稟賦的變化而漸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