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耕地產能核算技術方法與實踐

《全國耕地產能核算技術方法與實踐》是由國土資源部土地整治中心、中國農業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擔任主要完成單位,張蕾娜、程鋒、張中帆、王洪波、陳桂珅、趙玉領、孔祥斌、吳克寧、趙燁、鄖文聚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全國耕地產能核算技術方法與實踐
  • 主要完成單位:國土資源部土地整治中心、中國農業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
  • 主要完成人:張蕾娜、程鋒、張中帆、王洪波、陳桂珅、趙玉領、孔祥斌、吳克寧、趙燁、鄖文聚
  • 等級:二等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7-2-52
  • 獲獎序號:20170065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摘要
立項背景、研究目標:我國已進入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階段,保護耕地最終要保護健康的生產能力。《國土資源“十一五”規劃綱要》和《國土資源大調查“十一五”規劃》提出在耕地質量分等方法和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耕地質量分等成果,開展全國農用地綜合生產能力調查與評價,旨在全面掌握耕地生產能力的現狀、分布與潛力。本項目為進一步落實耕地“三位一體”保護,落實土地整治規劃和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等提供決策依據。
本項目是耕地分等方法和成果的深度挖掘及套用的創新研究,形成研究報告6本,技術規程1本,發表論文30餘篇,培養地方業務骨幹100餘人,培養博士碩士10餘人。
主要內容與創新成果:
(1)以耕地分等方法與成果為基礎,構建了分層核算耕地產能的理論與技術方法體系,形成標準。以耕地分等理論為基礎,將產能分為理論產能、可實現產能和實際產能,設計並確定了產能利用潛力和利用強度的概念及內涵,構建了總體理論框架;通過建立理論標準糧產量和自然等指數關係、可實現標準糧和利用等指數關係、以及通過調查實際產量分別核算不同層次產能,通過不同層次產能單產的差值和比值分別確定利用潛力和強度,構建形成技術方法體系;編制了《農用地產能核算技術規範》(大調查專用稿)和《送審稿》,將於近期組織審查形成行業標準。
(2)在全國進行了技術方法體系驗證,形成了分省整裝成果,設定了省域耕地產能保護底限。除西藏外的30個省份對產能核算技術方法體系進行了驗證,補充調查了30餘萬個產量調查樣點,建立了符合省域實際的產能核算模型,形成了分省技術報告、數據表格和資料庫等整裝成果,首次實現了對耕地數量、質量、產能屬性的全面描述,填補了國內空白;以耕地數量保護為基礎,依據分省成果,設定了省域耕地產能保護的底限,為最終實現耕地產能保護提供了數據支撐;套用地球化學成果,探討了部分區域綠色產能評價的思路,開拓了產能研究新方向。
(3)形成全國耕地產能監測成果,提出不同區域耕地保護和利用對策。利用全國4期耕地質量等別年度更新數據,形成全國分省產能監測成果,首次揭示了全國耕地產能總體分布、變化規律及提升潛力,明晰了產能東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以省為單位將全國劃分為量(人均耕地)低質(人均產能)低、量高質高、量低質高、量高質低四個區域,提出不同區域耕地保護和利用對策,提出“量高質低”區域,如內蒙古不適宜作為糧食主產區的建議。
(4)研製了“耕地產能核算決策支持系統”,實現了不同層次耕地產能的自動計算,具備從圖斑到縣級、省級等多尺度的耕地產能的檢索、查詢、分析等功能。
成果套用情況及社會經濟效益:2012年《耕地質量等別調查評價與監測工作方案》下發,明確提出按照耕地產能測算方法,測算縣域耕地產能及其變化。選擇典型區域進行了成果在土地整治規劃、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領域的套用實踐,為落實耕地“三位一體”保護提供了支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