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口平均期望壽命

預期壽命,作用,反映現象,目的,中國現狀,

預期壽命

人均預期壽命簡言之,就是假定有一批人,從0歲開始,按照目前各年齡段死亡率逐年走過,隊伍逐漸縮小,直到最後一人終老。統計這批人平均的死亡年齡,就是預期壽命。
從理論上講,人均預期壽命要考察同一批人實際的生命過程。就是說今年出生的一批人,今年會死多少,明年、後年會死多少,假定到100年,這批人全部死亡,他們的平均壽命,就是人均預期壽命。但是這種統計方法是不現實的,因為要統計這批人的預期壽命恐怕要等到一個世紀以後了。
人口學上所稱的人均預期壽命,指的是現時預期壽命。什麼是“現時”?就是按照當前(如今年)的死亡率預測。比如說,今年出生的這批人,到明年是1歲。1歲的死亡率跟明年的醫療條件等有關,而明年的情況是未知的。於是,就按照今年1歲人的死亡機率,統計這批人1歲時的死亡數量。他們活到2歲時,按照今年2歲的死亡機率,統計其死亡人數。依此類推,逐年走下去,直至這批人全部死亡,計算他們平均死亡年齡。
人均預期壽命反映的是當前的死亡水平,它雖然叫預期壽命,卻不代表這群人真正能活多少歲。因為,它是以當下死亡率為基礎計算的,實際上,死亡率是不斷變化的。例如現在出生的這批人預期能活74歲,多少年後,醫療水平上去了,也許能活到100歲。

作用

人均預期壽命是用死亡率算出來的,因此,影響其高低的因素就是死亡率。實現“人均預期壽命提高一歲”的目標,就要降低死亡水平。
除去遺傳因素,影響死亡率的首要原因是社會穩定,如果處在長年戰亂或者社會動盪的陰影下,生活乃至生命缺乏保障,即便有保障,心情也難以好起來。其次,是經濟社會發展和醫療衛生服務水平。
從醫療衛生服務水平來看,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醫療技術水平,如以前得了天花,沒有治療技術,導致成千上萬人死亡。二是醫療保障水平。看病是要花錢的,如果醫保制度不健全,保障水平低下,得了大病也看不起,自然會抬高死亡率。
從經濟社會發展角度講,通常情況下,發展程度越高,如收入水平、城市化程度、受教育程度越高,死亡率就越低。如果經濟發展水平低,物質保障比較差,大眾營養不良甚至處於飢餓狀態,就容易死亡,許多非洲國家的預期壽命較短便是明證。另外,調查顯示,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對健康知識的掌握相對多,保健意識比較強,健康程度比較好。
但是,當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後,人的行為及社會環境對死亡率的決定作用可能更大。廣西壯族自治區巴馬縣雖然經濟落後,但由於自然環境宜人,當地人保持著優良的文化傳統,如家庭和睦、鄰里關心、尊老愛幼、生活有規律、保持豁達平靜的心態,因而出現較多的百歲老人。
過去30多年,中國人口疾病死亡模式已發生了重大變化,急性傳染性、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及其相對死亡比大幅度下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死亡率及其相對死亡比迅速增加。目前,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以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病率呈快速上升趨勢,全國慢性病死亡人數已經占到了因病死亡總數的80%以上,而這些慢性病多由不良生活方式導致的。
人均預期壽命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及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的綜合指標。這個指標是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重要內容,中國首次將其列為五年規劃綱要指標之一,意味著走進全面改善民生的新階段。

反映現象

在漫長的人類社會發展史中,世界各地人均預期壽命長期保持一種大體均衡的狀態,只是進入近現代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速度快慢的差別,富國壽長、窮國命短的趨勢才越來越明顯,長短“兩極”差距越拉越大。目前,人均預期壽命最長的國家是日本和聖馬利諾,平均預期壽命為83歲,平均壽命最短的國家是阿富汗和辛巴威,只有42歲。
新中國成立以前國人的平均預期壽命只有35歲,而今已增長一倍多。根據聯合國2011年5月3日公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10修訂版》數據,在世界198個國家或地區中,2005—2010年,中國平均預期壽命為72.71歲,位居95位,高出世界平均預期壽命(67.88歲)4.83歲,低於已開發國家(76.94歲)4.23歲。
按照中國的數據,2010年平均預期壽命73.5歲,“十二五”末提高到74.5歲,相當於世界2040年、日本1970年、美國1980年的水平。此外,中國人均預期壽命的地域差別非常大,如上海、北京的人均預期壽命均逾80歲,已經超過已開發國家水平。但是,西部邊遠山區情況卻不容樂觀。

目的

測量人均預期壽命的目的不是單純追求高壽,而是關注生活質量,尤其是老年人的健康水平。隨著人口迅速老齡化,以及平均預期壽命的迅速提高,人們開始發現反映死亡水平的指標並不能完全反映人們的健康狀況,也不能充分反映人們的生命質量狀況,原因是很多國家都出現了在平均預期壽命提高的同時,人們的不健康期也同時在延長,即出現了人口健康狀況在下降的情況。而且,人活得越長,不健康的人往往也會越多。此時人們開始認識到:健康可以導致長壽,但長壽不一定就健康。
活得長不一定活得健康,健康壽命比壽命更重要。1997年,世界衛生組織不再單純用人均預期壽命指標,而開始用健康壽命指標反映各國人口的健康狀況。目的是提高人口的健康壽命,縮小國家或各組織間人口健康壽命的差距。
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也是本世紀上半葉人口老齡化速度最快、人口健康壓力最大的開發中國家,中國應該推廣“不僅要活得長,更要活得健康”的理念,更加關注健康壽命。

中國現狀

到2015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提高1歲的目標,一方面需要有關部門加強安全教育與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
此外,更為重要的是,要採取各種途徑預防慢性病的發生。這就不僅僅是醫療衛生方面的事了,更需要環境、社會保障各個方面的配合,特別是體育。全民健身在慢性病的預防和輔助治療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慢性病的發生,與人們“管不住嘴,邁不開腿”有很大關係。
在合理膳食、積極鍛鍊的基礎上,應該針對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無暇鍛鍊的特點,開發一些適合上班族在小空間、短時間內進行的體育活動。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