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光網路中監測跡原理和套用

全光網路中監測跡原理和套用

《全光網路中監測跡原理和套用》是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任婧、王雄、趙陽明、徐世中、吳斌。

基本介紹

  • 書名:全光網路中監測跡原理和套用 
  • 作者:任婧、王雄、趙陽明、徐世中、吳斌
  • 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
  • ISBN:9787115518484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探討了監測跡技術在光網路故障監測中的套用。全書共分為6章。第1章介紹光纖通信系統、波分復用網路、光網路生存性等相關基礎知識以及基於通道的監測方法,尤其是監測跡的基本概念和研究現狀。第2章介紹監測跡的基本原理,包括監測跡結構的理論分析、監測跡的整數線性規劃模型以及對監測跡的數值計算結果。第3章針對監測跡整數線性規劃模型過於複雜的問題,介紹兩種可以在大規模網路中實現監測跡設計的啟發式算法。第4章針對節點失效引起的多鏈路失效問題,介紹一種基於組合分組測試的監測跡設計方法。第5章介紹一種聯合監測跡分配和業務路由的最佳化算法,從而在網路監測資源不足時,在保障業務需求的前提下,利用受限的資源,儘可能多地監控承載業務最多的鏈路。第6章在監測跡的基礎上介紹一種新的監測結構,即監測森林,該結構採用多播樹結構為樹上的所有鏈路分配相同的波長,從而大大降低所需監測跡和監測波長的數量。
本書適合從事網路故障監測、網路生存性技術研究和開發的讀者閱讀。

作者簡介

任婧
電子科技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講師。分別於2007年和2015年在電子科技大學獲得工學學士學位和工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下一代網路體系和協定設計、軟體定義網路關鍵技術、網路最佳化與規劃技術。在IEEE Network、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等期刊發表論文多篇。
王雄
電子科技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副教授。2003年在重慶郵電大學獲得電子信息工程學士學位,2008年在電子科技大學獲得通信與信息系統博士學位。
2013—2014年在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進行SDN網路測量方面的訪問研究。長期從事下一代網際網路體系結構及關鍵技術、SDN網路關鍵技術、網路最佳化與規劃、網路測量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來,在IEEE Network、IEEE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IEEE Journal of Optical Communication and Networking等期刊上發表論文20餘篇,在IEEE INFOCOM、IEEE GLOBECOM、IEEE ICC,ACM SOSR等重要國際學術會議發表論文50餘篇,其中SCI檢索20餘篇,EI檢索30餘篇。擔任IEEE Transaction on Networking、IEEE Network、Photonic Network Communication等期刊審稿人。
趙陽明
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研究科學家(research scientist)。分別於2008年和2015年在電子科技大學獲得工學學士學位和工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數據中心網路資源分配和調度、博弈理論在通信網路中的套用、網路功能虛擬化等。發表論文20餘篇,其中SCI檢索5篇,EI檢索10餘篇。
徐世中
電子科技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分別於1994年、1997年和2000年在電子科技大學獲得工學學士學位、工學碩士學位和工學博士學位。先後主持和參與***、省部級和企業合作項目10餘項(包括國家“973”項目課題2項、國家“863”項目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發表論文50餘篇,參與申請國內、國際發明專利10餘項、ITU-T標準5項。主要研究方向為下一代網路體系結構與關鍵技術,網路資源最佳化的研究與套用,物聯網設備、平台及套用,電子政務數據交換及海量數據處理和挖掘技術的研究與套用。
吳斌
天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分別於1993年、1996年和2007年獲得浙江大學獲得工學學士學位、電子科技大學工學碩士學位和香港大學博士學位。從事通信領域研究工作近20年,主持和參與相關科研項目10餘項。在IEEE Communication Surveys and Tutorials、IEEE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IEEE OSA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等重要國際學術期刊和IEEE GLOBECOM、IEEE ICC、InfoCom等重要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近70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近10項,並出版英文專著一部。多次受邀參加國際學術交流活動,擔任會議技術委員會成員,併兼職多家機構的技術專家。擔任ToN、JOCN、JSAC、TWC、TVT等10餘份期刊審稿人以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Networks期刊編輯。

目錄

第 1章 概述1
1.1 點到點光纖通信系統1
1.2 波分復用網路2
1.2.1 光波長交換技術3
1.2.2 光分組交換技術4
1.2.3 光突發交換技術6
1.2.4 光交換技術的比較7
1.3 光網路的生存性7
1.4 網路監測方法綜述9
1.4.1 上層協定監測技術9
1.4.2 光層 物理層監測技術9
1.5 基於通道的監測方法10
1.5.1 監測環10
1.5.2 監測跡的基本概念14
1.5.3 監測跡的研究現狀15
1.6 本書的主要內容及章節安排16
參考文獻17
第 2章 監測跡設計基本原理22
2.1 監測跡結構的理論分析22
2.1.1 跡的數學表達23
2.1.2 精確的鏈路故障定位27
2.1.3 監測跡的最大數量28
2.1.4 監測代價的下界29
2.2 監測跡建模30
2.2.1 建模所用符號及含義解釋30
2.2.2 ILP建模31
2.3 數值計算結果分析33
2.3.1 仿真條件33
2.3.2 結果分析33
2.4 本章小結37
參考文獻38
第3章 單鏈路失效的監測跡啟發式算法39
3.1 RCA+RCS算法分析39
3.2 MTA算法41
3.2.1 MTA算法涉及的重要概念41
3.2.2 MTA算法原理42
3.2.3 MTA算法理論分析與討論47
3.2.4 仿真實驗設計及結果分析48
3.2.5 本節小結50
3.3 RNH-MTA算法51
3.3.1 RNH-MTA算法的設計動機和核心思想51
3.3.2 RNH-MTA算法理論分析與討論53
3.3.3 仿真實驗設計及結果分析57
3.3.4 本節小結61
3.4 本章小結61
參考文獻61
第4章 針對節點失效引起的多鏈路失效的監測跡設計方法63
4.1 節點失效引起的多鏈路失效情況分析63
4.2 組合分組測試64
4.2.1 組合分組測試的規範形式65
4.2.2 組合分組測試在監測跡部署場景的適用性分析66
4.3 基於組合分組測試的監測跡設計67
4.3.1 待測節點集合最優分組策略67
4.3.2 HN-DS算法涉及的重要概念68
4.3.3 HN-DS算法70
4.4 仿真實驗設計及結果分析75
4.4.1 仿真實驗設計及對比算法75
4.4.2 結果分析76
4.5 本章小結79
參考文獻79
第5章 波長資源不足時的監測跡設計方法80
5.1 問題描述和建模80
5.1.1 問題描述81
5.1.2 聯合最佳化建模81
5.1.3 模型分析85
5.2 算法設計86
5.2.1 業務需求預路由86
5.2.2 基於組合分組測試的監測跡部署88
5.2.3 業務路由調整91
5.2.4 討論91
5.3 仿真實驗設計及結果分析92
5.3.1 仿真實驗設計92
5.3.2 結果分析92
5.4 本章小結96
參考文獻96
第6章 監測森林98
6.1 M-forest的基本概念98
6.1.1 M-tree基本概念99
6.1.2 M-forest基本概念100
6.2 M-forest建模100
6.2.1 符號列表100
6.2.2 報警碼的表示101
6.2.3 M-forest方案建模102
6.3 求解監測森林的MFF算法104
6.3.1 術語解釋104
6.3.2 MFF算法104
6.3.3 算法分析107
6.4 仿真設計及結果分析108
6.4.1 網路規模的影響108
6.4.2 網路連通性的影響109
6.5 本章小結109
參考文獻110
名詞索引11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