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陸鬃獅蜥

內陸鬃獅蜥,Pogona cf. henrylawsoni,飛蜥科鬃獅蜥屬動物。以昆蟲或植物為食。分布於澳大利亞昆士蘭省內陸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內陸鬃獅蜥
  • 拉丁學名:Pogona cf. henrylawsoni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爬蟲綱
  • 有鱗目
  • 飛蜥科
  • :鬃獅蜥屬
  • :內陸鬃獅蜥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中部鬃獅蜥,飼 養:,性 別:,繁 殖:,

形態特徵

全長25公分,體型短胖,頭部圓短。背部覆有較短的大型棘狀鱗,此外,體側有些棘狀鱗雜亂分布。喉部亦長有短棘狀鱗。
內陸鬃獅蜥

生活習性

地棲型,日行性。由於本種是近幾年才發現的新種,故可供參考資料並不多。

中部鬃獅蜥

英 名:Central Bearded Dragon、Inland Bearded Dragon
別 名:中部鬍鬚鬣蜥、內陸鬃獅蜥
科 名:飛蜥科 (Agamidae)
分 布:澳洲的中東部地區。棲居在沙漠、乾燥的草原、灌叢和森林中。
生態習性:中部鬃獅蜥是寵物市場上最常見的鬃獅蜥成員,為卵生的日行性蜥蜴,每次產約11~16枚卵,這種蜥蜴受到威脅時會做出張嘴及脹大多刺的咽喉等展示動作,此即「鬍鬚」一名的由來。本種飛蜥通常出沒在乾躁的棲地,經常可見其棲息在籬笆柱子或枯樹幹上,或是在樹皮間覓食昆蟲。幼體有同類相殘的習性。
型態特徵:體長約30~55公分,體型粗壯且相當扁平,頭部大呈三角形,外耳孔明顯,頭部後面、頸部背面和喉部有大型棘刺狀鱗片,體側有一列規則排列的圓錐狀的棘刺狀突起。身體背部為黃褐色、黃色或紅褐色,上有兩列深褐色不規則的斑紋。
※附註:鬃獅蜥原產於澳大利亞,但因澳大利亞政府嚴格限制原產爬蟲類的出口,因此目前市面上所看到的鬃獅蜥,都是在澳洲政府立下禁令前以某種方法運輸至歐美等地的個體再行繁殖出來的後代。
鬃獅蜥在世界各地可能也是最具知名度的寵物蜥蜴之一了,其普及度幾乎和綠鬣蜥一樣,然而在台灣狹小的居家空間中,有的人會覺得綠鬣蜥體型過大,鬃獅蜥不僅體型適中,個性溫和也不若綠鬣蜥那么難以捉摸,加上容易適應人工的飼養環境,所以鬃獅蜥成為了都市人與初學者最佳的入門寵物,一隻體質強健且適應與人相處的鬃獅蜥進食行為積極,很能接受人類的擁抱及撫摸,抓出來之後往往會攀附在飼主的手上或肩膀上,所以如果常常與它接觸、把玩的話,鬃獅蜥會成為相當溫馴的最佳爬蟲寵物,不過,人工飼養下的鬃獅蜥往往會因為餵食頻度與營養的過剩,就會出現肥胖的情形,此外,因為是居住在乾燥的草原或沙漠中,所以環境也必須保持在較高溫低濕度的環境。

飼 養:

鬃獅蜥的食性屬於雜食性,不過比較偏向於肉食性,一些蜥蜴萬能飼料如蟋蟀、麵包蟲、超級麥皮蟲、蚱蜢等等昆蟲它都照單全收,肉食比重在日常攝取量占了三分之二,當然也會攝取一些蔬菜水果,占日常攝取量的三分之一;幼體餵食的頻度要比較高些,約每天 2~3 次,成體的話可以兩天餵一次即可,可以餵食兩次蟋蟀之後,第三次餵食蔬菜,也有人在飼養時以肉食為主,但這樣會造成營養攝取的不均衡,不得不注意。
在底材的選用方面,以爬蟲鈣沙、爬蟲沙或爬蟲沙混合無菌土最佳,木屑或樹皮屑等底材最好不要使用。飼養蜥蜴類的爬蟲所需的空間都要比較大,有的說法是空間長必須是蜥蜴全長的三倍,我是認為由吻肛長算起兩至三倍即可,不過鬃獅蜥有很強的領域性,所以飼養成蜥的話空間就必須大些,而且一個空間不要養兩隻以上的雄蜥,另外,在群養時體型相互不要相差太懸殊,不然較小的個體可能因為搶食不過優勢個體而產生壓力,最後導致死亡。
鬃獅蜥不太會去喝水盆內的水,所以水盆可以不用擺放,但必須每天噴水在飼養箱內以供其飲用,鬃獅蜥算是蠻長壽的蜥蜴,如果飼養的好,它們可以活到十年以上。

性 別:

許多蜥蜴在幼體時的性別辨認上是相當困難的,鬃獅蜥也是一樣,幼體會在約一年以後達到性成熟;某些雄性的鬃獅蜥成體在繁殖期時下巴會變成黑色的,不過也並非所有的個體都是如此,所以最好是看尾巴的根部來辨認比較準確,雄性尾巴較粗大,且根部兩旁各有一塊突起物,而雌性個體的尾巴較細,而且根部的中間只有一塊突起,成體雌雄的辨認難度還算簡單。

繁 殖:

繁殖鬃獅蜥對於稍有飼養兩棲爬蟲基礎的人可說較容易,可同時數對以上混養亦可選擇 1 只雄鬃獅蜥搭配 4~5 只雌鬃獅蜥混養,平時須有似沙漠之高溫環境,加溫石選擇可調整超過 45℃ 以上之種類,另選用含高瓦數UVA之聚熱燈,定點之溫度達 40℃ 以上甚至超過 45℃ 亦可,鬃獅蜥為雜食性但較偏肉食的蜥蜴,故其排泄物味道頗重,底部墊材宜選用排水性與吸臭性最佳之核桃木碎屑,如此您的鬃獅蜥食慾與活動力會增加,再配合大量維他命、維他命D3與鈣粉等等,相信鬃獅蜥會活的很健康。
飼養 8 個月大後個體即可開始繁殖,首先注意調整日照時間為 10 小時溫度為24℃~27℃,夜間14小時溫度 16℃ 左右即可(因為鬃獅蜥有獨特的體溫控制機制,所以它們能忍受到 10℃ 之低溫)此調整期為大鬃獅蜥冬眠條件。
12 月初至 2 月中旬左右,亦可於 10 月中旬至 1 月中旬,降溫期間儘量減少或不要餵食,繁殖前 3~4 星期請調整正常日照加溫與食物供給,爾後會漸漸出現繁殖前的行為舉止,包括雄鬃獅蜥互相侵略打鬥而雌鬃獅蜥展現交配前之溫柔平順,不久即會開始配對交配,此時對於雌鬃獅蜥之餵食應儘量豊富與營養,直到夏季未懷孕的雌鬃獅蜥是較豊腴,行為較明顯處為鬃獅蜥常挖掘數個洞穴以供其選擇其中一為下蛋之處所,室內繁殖者,建議在籠舍內放置微濕的無菌沙土,供其掘蛋穴,切忌使用硬的基質否則可能導致生產失敗,下蛋時間多約在凌晨1:00~6:00此時雌鬃獅蜥幾乎都在洞內直到完全下完蛋,始會出來洞外,您可視其腹部了解是否已完成下蛋,取蛋時必須特別小心撥開沙土一個一個取出,放入裝滿潮濕蛭石的盒子內,1/3蛋體露出蛭石2/3埋其中,之後就不可再移動蛋了,最後放入溫度調整為29度之爬蟲專用孵蛋器,進行 45~80 天不等之孵化期,視品種不同,例如Pogona barbata約 70~80 天,Pogona henrylawsoni約 45~55 天、Pogona vitticeps約 55~75 天,幾乎每窩蛋在第一隻鬃獅蜥孵出後,24 小時內會全部孵化完成,但亦有少數長達 4~5 天的例子,可能會有約 15%~25% 的蛋不會孵化,最主要原因為初期取蛋與置蛋的工作疏失。雌鬃獅蜥大約有三年的高生產率,以後即會逐年下降直至衰竭死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