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鏡下微波止血術

內鏡下微波止血術是指利用微波產熱使組織蛋白及血管發生凝固,達到止血目的一種治療技術。該手術為消化系統的擇期手術,僅使表層黏膜凝固,不損傷基層,短時間內即可達到止血效果,操作簡便,對人體無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鏡下微波止血術
  • 適應症:黏膜面糜爛或潰瘍出血者等
  • 禁忌症:潰瘍穿孔出血或瀰漫性黏膜出血者
適應證,禁忌證,術前準備,手術方式,術後處理和注意事項,

適應證

1.局限性較表淺的黏膜面糜爛或潰瘍出血者。
2.息肉或黏膜下腫物電切除術後的創面滲血者。
3.小血管畸形出血者。
4.十二指腸乳頭切開術後出血者。

禁忌證

1.潰瘍大穿孔並出血者。
2.瀰漫性黏膜出血者。

術前準備

1.一般準備
包括心理準備和身體準備。心理準備主要是消除患者緊張情緒,以取得患者的配合,達到預期的手術效果。身體準備包括以下方面。
(1)適應手術後變化的鍛鍊:練習正確咳嗽和咳痰。
(2)預防感染:為避免交叉感染,凡開放性結核、肝炎、愛滋病患者及病原攜帶者應使用專用內鏡,並單獨進行特殊消毒滅菌處理。
(3)胃腸道準備:患者應在手術前1~2天開始進流質飲食,術前6小時空腹,用生理鹽水洗胃。必要時,可肌注山莨菪鹼,減少胃蠕動。
(4)服用祛泡劑:如西甲矽油,有去表面張力的作用,使附於黏膜上的泡沫破裂消失,視野更加清晰。
2.特殊患者的準備
包括營養不良、高血壓、心臟病、肝腎功能障礙及呼吸障礙患者。
(1)營養不良患者:由於缺乏蛋白質,營養不良者耐受失血和休克的能力降低,易引起組織水腫,影響組織修復,甚至並發嚴重感染,應在手術前予以糾正,爭取達到正氮平衡狀態。
(2)高血壓患者:血壓在160/100mmHg以上時,可能在誘導麻醉或手術時出現腦血管意外或急性心力衰竭危險,需服用降壓藥,使血壓降到上述範圍以下再做手術。
(3)心臟病患者:心臟病的類型不同,其耐受力也各不相同。對耐受力差的急性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的患者,需待病情控制或緩解後再行手術。
(4)肝腎功能障礙患者:積極改善肝腎功能,待能耐受手術時,再行手術。
(6)呼吸功能障礙者:術前2周停止吸菸,鼓勵患者多練習深呼吸。重度肺功能障礙及並發感染者,應在改善肺功能、控制感染後,再行手術。
(7)凝血功能障礙:提前停用抗凝劑和抗血小板藥物。給予輸注紅細胞懸液、冷沉澱等,糾正凝血功能障礙。
(8)糾正休克:消化道急性大出血者應先糾正休克,常規輸液補充血容量。
(9)精神緊張患者:必要時可使用鎮靜劑,如肌注地西泮。

手術方式

1.麻醉方式和注意事項
麻醉方式分為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①局部麻醉:2%~4%利多卡因咽部麻醉,噴霧或口服。②全身麻醉:對精神緊張患者、不能配合的兒童及要求無痛手術者,多用全身麻醉。麻醉藥物劑量因人而異。
2.手術操作方法
(1)患者取左側臥位,雙腿屈曲,頭墊低枕,鬆開領口及腰帶,取下活動義齒。
(2)常規插入內鏡檢查,尋找出血病灶,明確出血部位,充分暴露手術視野。
(3)從內鏡活檢孔插入微波電極探頭,對準出血病灶,將探頭伸出內鏡前端2~3mm, 糜爛性病變可行平掃式治療,血管破裂出血則直接於出血點行點狀燒灼,或直接刺入出血病灶黏膜內固化治療。反覆燒灼直至病變組織發黃、變白、萎縮、凝固。胃鏡觀察無出血後退鏡。
3.手術時間
治療參數時間4~8秒,功率30~70W。

術後處理和注意事項

1.術後臥床24~48小時,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徵,觀察患者神志、排便,有無噁心、嘔吐,及嘔吐物的性質。
2.術後24小時禁食禁水,之後進食流質飲食,並注意休息。
3.術後留置胃管,仍有活動性出血者行第2次治療。
4.預防性套用抑酸劑(如質子泵抑制劑)及胃黏膜保護劑。
5.咽喉痛者一般不需要特殊處理,可用含片,必要時可行霧化吸入。
6.常見併發症及處理
(1)發熱:患者術後會有輕度發熱,體溫一般在38℃以下,3~5日可恢復正常。若發熱持續1周以上或體溫不斷升高,應考慮可能並發感染,應酌情予以抗感染治療。
(2)穿孔:不能準確估計管壁損傷程度及深度,電極頻率過大,持續時間過長都有可造成穿孔。一旦發生穿孔,應立即緊急處理,必要時外科手術。
(3)出血:探頭與凝固組織粘連,導致黏膜撕裂,引起繼發性出血。為避免術後出血,應囑患者口服黏膜保護劑,並指導患者進食流質飲食、半流質飲食,以促進創面癒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