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阿爾山-柴河火山群

內蒙古阿爾山-柴河火山群

內蒙古阿爾山-柴河火山群(又稱為哈拉哈河-綽爾河火山群)位於大興安嶺中段,橫跨內蒙古自治區東部興安盟阿爾山市呼倫貝爾市交界處,地理坐標為120°14′00″~121°10′00″E,47°15′00″~47°45′00″N,主要火山有焰山、高山。

晚更新世火山產物在內蒙古阿爾山-柴河火山群主要是基爾果山天池火山、子宮山火山、以及臥牛泡子火山、烏蘇浪子湖火山。全新世火山產物有十號溝盆地火山、小東溝火山等。

阿爾山火山群火山活動具有多期性特點,以往地質調查大都認為火山活動時期主要為上新世和更新世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以來部分學者從火山地質和地貌特徵的顯示指出可能存在全新世火山噴發活動,但缺乏可靠的依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蒙古阿爾山-柴河火山群
  • 別名:哈拉哈河-綽爾河火山群
  • 所屬山系:大興安嶺
  • 地理位置:內蒙古自治區東部興安盟阿爾山市和呼倫貝爾市交界處
  • 地理坐標:120°14′00″~121°10′00″E,47°15′00″~47°45′00″N
  • 主要火山:焰山、高山
形成演變,位置境域,地理環境,地質,地貌,水文,山脈關係,所屬山系,主要火山,火山活動,噴發歷史,噴發災害,噴發類型,

形成演變

中更新世時,大興安嶺地區火山活動趨強,火山數量和熔岩產量占第四紀以來火山產物總量的1/2以上,火山產物既有火山錐又有熔岩流,這一時期的熔岩流分布範圍廣泛,產物遍布大的河流流域,構成了整個火山區的雛形。
晚更新世時期火山活動趨弱,火山產物占總量比例最低,火山活動範圍縮小,只局限於小範圍區域。
進入全新世,在繼承晚更新世火山活動區域的基礎上,火山活動又進入另一個高峰期,爆破式噴發造就多座較大的火山碎屑錐,熔岩流分布廣泛。

位置境域

內蒙古阿爾山-柴河火山群(又稱為哈拉哈河-綽爾河火山群)位於大興安嶺中段,橫跨內蒙古自治區東部興安盟阿爾山市和呼倫貝爾市交界處,地理坐標為120°14′00″~121°10′00″E,47°15′00″~47°45′00″N,由46座火山組成。

地理環境

地質

內蒙古阿爾山-柴河火山群玄武岩為鈉質系列鹼性玄武岩,主要類型為鹼性橄欖玄武岩。玄武岩在微量元素原始地幔配分圖中,大多樣品曲線相互平行且平滑。南區玄武岩稀土和不相容元素配分曲線與大同玄武岩最為接近。該地區地層主要為侏羅紀、白堊紀火山岩系,其次為新生代地層。侵入岩主要為燕山早期二長花崗岩;火山岩分布廣泛,以中生代酸性火山岩分布最廣,新生代火山岩主要為鹼性玄武岩。
內蒙古阿爾山-柴河火山群
阿爾山-柴河火山地質圖

地貌

內蒙古阿爾山-柴河火山群總體呈北東向帶狀分布,以熔岩流為主的火山產物呈連續帶狀分布於主要河流的河谷當中。根據野外調查,確認熔岩流分布面積約400000平方千米。
焰山在地貌上早期的降落錐相對平緩,晚期濺落錐陡峻,平面上呈近等軸狀,錐底直徑約1600米,面積約2平方千米,錐體底部海拔為1390米,頂部為1623米,錐體高度約233米。

水文

內蒙古阿爾山-柴河火山群更新世部分火山口內積水成湖,形成火口湖,成為觀光景點,如由火山渣錐構築的天池和由熔岩湖陷落而成的地池(低於當地地平面)等。已發現的各種類型的火山湖達20餘個,典型的有瑪珥湖,如天池駝峰嶺天池、三號溝夭池、雙溝山天池、地池等;也有堰塞湖,如杜鵑湖松葉湖鹿鳴湖、仙鶴湖等。
內蒙古阿爾山-柴河火山群
破火山遺蹟形成的天池

山脈關係

所屬山系

內蒙古阿爾山-柴河火山群屬於大興安嶺。大興安嶺是興安嶺的西部組成部分,位於黑龍江省西北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是內蒙古高原與松遼平原的分水嶺,與太行山和雪峰山連成一線,將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緊密相連。總面積約32.72萬平方千米(其中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大約24萬平方千米,黑龍江省境內8.48萬平方千米)。 北起黑龍江畔(東北脊樑),南至西拉木倫河上游谷地,東北——西南走向,全長1400多千米,寬200—400千米。

主要火山

晚更新世火山產物在內蒙古阿爾山-柴河火山群主要是基爾果山天池火山、子宮山火山、以及臥牛泡子火山、烏蘇浪子湖火山。全新世火山產物有焰山、高山、十號溝盆地火山、小東溝火山四座火山。
焰山位於興安林場東南約12千米處,火山口地理坐標為120°37′45″E,47°21′30″N。火山由火山渣錐、火山碎屑席和熔岩流組成。火山錐為一複式錐,由早期的降落錐和晚期濺落錐疊置構成。
高山位於焰山之北東約500米處。火山口地理坐標為120°39′6″E,47°22′10″N。為一複式火山錐,早期為岩渣錐,晚期為濺落錐,錐體平面近橢圓形,長軸近南北向,長約2—3千米,短軸1.8千米,面積約4平方千米,錐體底部海拔為1350米,頂部為1711.7米,相對高差362米,錐體之高大在中國玄武質火山碎屑錐中較為罕見。早期岩渣錐主要由灰黃色和灰黑色玄武質浮岩渣組成。晚期濺落錐主要由玄武質熔結集塊岩構成,錐體陡峭。錐體中部火口形態不甚明顯,主要是西側錐體被後期熔岩流破壞肢解了,高山的最高峰位於火口緣上,而噴火口則位於最高峰北西側直徑約100米的低洼處。

火山活動

噴發歷史

阿爾山火山群火山活動具有多期性特點,區內火山按照火山作用方式不同,可分為爆破式和溢流式兩種火山噴發方式。以往地質調查大都認為火山活動時期主要為上新世和更新世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以來部分學者從火山地質和地貌特徵的顯示指出可能存在全新世火山噴發活動,但缺乏可靠的依據。

噴發災害

綜合地質及地化證據表明,內蒙古阿爾山-柴河火山群區內軟流圈及岩石圈是岩漿的主要來源,目前該地區地幔和地殼結構有利於岩漿的生成與噴發,因此未來有可能再次發生火山噴發。通過對內蒙古阿爾山-柴河火山群區內火山產物分析,推測未來主要火山災害由火山噴發空降碎屑物、火山碎屑涌流、熔岩流、火山噴發氣體造成。

噴發類型

內蒙古阿爾山-柴河火山群區內火山按照火山作用方式不同,可分為爆破式和溢流式兩種火山噴發方式。爆破式噴發產物按照爆破強度和方式分為低強度岩漿爆發形成的粗粒火山碎屑堆積、高強度岩漿爆發形成的細粒火山碎屑堆積和射汽-岩漿爆發形成的火山碎屑堆積。溢流式噴發形成的火山產物主要是熔岩流。溢流式噴發產物主要是熔岩流。
爆破式火山噴發有三種噴發類型:斯通博利型噴發、強斯通博利型噴發、射汽岩漿型噴發,產生不同類型的碎屑堆積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