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社會主義學院

內蒙古社會主義學院前身是成立於1956年7月的內蒙政治學校,當時學校內設政治部、工商部、宗教部和五個班,編制50人(事業),任課教師以外聘為主。在此期間舉辦了培訓班四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蒙古社會主義學院
  • 創辦時間:1956年7月
  • 所屬地區:內蒙古
基本信息,科研情況,機構編制,現任領導,地圖信息,

基本信息

1960年3月政治學校改名為內蒙古社會主義學院。副廳級事業單位。學院編制為36人,下轄行政處、教研室和總務處,共招收5期學員,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停辦。期間培訓幹部1091人次。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共中央書記處於1982年決定,儘快恢復各省、市、自治區社會主義學院或政治學校,1990年1月經自治區黨委常委會議決定成立社會主義學院籌備小組。1991年6月自治區機構編制委員會批覆,同意復辦內蒙古社會主義學院,屬自治區黨委統戰部二級事業單位。1992年4月,復辦後的首期培訓班━民主黨派基層組織負責人培訓班開學,標誌著內蒙古社會主義學院開始走上新的發展之路。
新時期的省級社會主義學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具有統一戰線性質的高等政治學院,是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聯合黨校",擔負著統一戰線黨內和黨外兩支幹部隊伍的教育培訓任務。其主要任務是:組織民主黨派各級領導骨幹的無黨派代表人士,學習研究馬列主義,特別是鄧小平理論。學習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提高他們的政治水平和參政議政,實行民主監督的能力;對統戰系統的幹部進行崗位培訓,提高統戰幹部隊伍的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根據教學和科研相結合的原則,開展對統一戰線理論、政策和統戰史黨派史的研究工作。復辦以來,內蒙古社院在自治區黨委統戰部的領導下,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為中國共產黨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服務,為鞏固愛國統一戰線、振興中華、統一祖國服務的方針,勇於開拓,勤於實踐。從1992年至2000年,學院先後舉辦統一戰線"兩支幹部"隊伍各類培訓班、讀書班、研討班等共50期,培訓學員2000多人次。

科研情況

學院具有政治素質較好、教學水平較高、科研能力較強的師資隊伍。現有教師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講師3人。其他系列:副高職稱3人,中級5人,初級2人。近三年來,社院積極從事教學科研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編著或參編著作9部。發表論文70餘篇,其中有5篇獲國家、自治區獎,6篇被評為內蒙古自治區各屆社會科學成果二等獎和優秀獎。《內蒙古統戰理論研究》雜誌克服重重困難,在刊物質量、征訂數量上都較以前有很大提高。成為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論文收錄期刊和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為源期刊。發行累計4000份。學院組織編著出版了《新時期內蒙古統戰工作》、《統戰理論與實踐問題解答》、《個體私營經濟實用政策法規300問》、《社會調查研究方法》、《內蒙古歷史與文化》等著作。內蒙古社院現占地4660平方米,建築面積7577平方米,其中辦公培訓設施5206.73平方米。2001年財政撥款105萬元,其中人員經費70萬元,公用經費35萬元。沒有撥過培訓費用和業務建設費用。

機構編制

學院編制49人,實有46人,其中副廳級2人,處級16人(其中正處6人含雙肩挑1人,副處6人含雙肩挑3人、助調4人),主任科員2人,副主任科員1人,工人(包括以工代乾人員)12人。專業人員:教授1人,副教授2人、講師3人;副編審、副主任醫師、副研究館員各1人;館員、主治醫師、翻譯各1人;工程師2人。離退休14人(其中離休4人)。黨員36人。民族構成:漢族30人,蒙族13人,達翰爾族2人,朝鮮族1人。大專以上文化程度28人,其平均年齡45歲。下設辦公室、教務處、教研室、總務處,學報編輯部五個處室。
內蒙古社會主義學院經歷了創建、停辦、復辦、發展幾個階段。內蒙古社會主義學院將以黨的十五大精神為指導,高舉鄧小平理論旗幟,認真貫徹執行全國統戰工作會議精神,在自治區黨委統戰部領導下,為把社院建設成為更富有社院特色的名副其實的黨外代表人士和統戰幹部的教育基地。

現任領導

內蒙古社會主義學院院長:董恆宇
內蒙古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常務副院長:鄭洪學
內蒙古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趙景華
內蒙古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銀利民

地圖信息

地址:呼和浩特市賽罕區烏蘭察布東街104號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