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耳性眩暈,又稱美尼爾氏病,於1861年首先由法國學者P.Meniere氏提出。以發作性眩暈,伴有噁心、嘔吐、眼球震顫、耳鳴及聽力減退為主要臨床表現。本病的病因尚未明確,可能與變態反應,內分泌紊亂,病毒感染、疲勞、情緒波動、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有一定關係。目前現代西醫學治療本病以對症治療為主,手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易為患者所接受。
基本概述,病因病機,辨證分型,治療,分型治療,專方治療,個案治療,用藥規律,其他療法,針灸,單方驗方,氣功,手術治療,
基本概述
本病屬中醫“眩暈”範疇。《黃帝內經》有不少記載,《靈樞·口問》篇謂:“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隋代《諸病源候論·目眩候》指出:“腑臟虛,風邪乘虛隨目系入於腦,則令腦轉而目系急,則的而眩也。”說明眩暈病的病因病機為本虛外感風邪所致。唐代《千金要方》首先提出風、熱、痰致眩的論點。金元時代對眩暈的認識有頗多的發展,劉完素從“火”立論,他在《素問玄機原病式·五運主病》中指出:“所謂風氣甚而頭眩運者,由風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復生火,風火屬陽,多為兼化,陽主乎動,兩動相搏,則為之旋轉。”張子和、朱丹溪均從“痰”立論。《丹溪心法·頭眩》篇指出:“此症屬痰者多,蓋無痰不能眩也。”李東垣則認為痰濁上逆,乃脾胃氣虛所致。明代張景岳則強調“無虛不作眩”。陳修園綜合各家之說,對本病的病因病機概括為風弋火、痰、虛四字。虞摶在《醫學正傳·眩運》中指出瘀血致眩的新論。清代葉桂則著重強調肝膽為病。歷代醫家對眩暈上證論述頗多,由於病因複雜,各抒己見,在互相補充的過程中,使眩暈證治的認識漸趨完善。
現代中醫對內耳眩暈病的研究,主要以控制其症狀發作開始。最早明確為內耳眩暈病的中醫治療報導見於
1959年。其後相繼有不少中醫治療本病的報導,但首次比較集中的臨床治療觀察樣本報導於1972年。80年代
以來,中醫藥治療本病的研究,更引起普遍重視。據不完全統計,以中醫藥治療明確診斷為本病的病例累計
達5千餘例。經過30多年的臨床觀察和經驗積累,對本病的病因病機、辨證分型、用藥選方、針灸、氣功等
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中醫治療本病的療效均在90%以上。
在機理研究方面,有用耳蝸電位和耳蝸形態結構作指標,觀察中藥製劑對豚鼠實驗性內淋巴積水的作用,證
實了中藥對美尼爾氏病的治療作用。
病因病機
本病的病因,可分外感、內傷兩大類,主要與脾、肝、腎三髒有關,其病理變化有風、痰、瘀、虛四個方面。
風 陽盛之人,陰陽平衡失其常度,陰虧於下,陽亢於上,發為眩暈;或因情志不舒,惱怒太過,肝失條達,肝氣鬱結,久而化火傷陰,肝陰耗損,風陽易動,上擾頭目而作眩暈;或因風陽侵襲,客於耳竅,致耳竅氣血運行不暢,清陽不升,則作眩暈。
痰 飲食不節,厚味肥甘太過,損傷脾胃,或憂思、勞倦傷脾,以致脾陽不振,健運失職,水濕內停,積聚成痰,痰阻經絡,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清空之竅失其所養而作眩暈。
瘀 因跌仆墜損,頭腦外傷,瘀血停留,阻滯經脈;或因氣不攝血,致血溢脈外而為瘀;或因年老經脈氣血衰弱,血脈運行不暢等,致氣血不能上榮於頭腦,發為眩暈。
虛 憂思勞倦或飲食失節,損傷脾胃;或先天稟賦不足,或因年老陽氣虛衰,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乏源,氣虛則清陽不升,血虛則肝風失其常,虛風內動,皆能作眩;或因髓海不足,腦轉耳鳴為病。
總而言之,本病為本虛標實之證,風、火、痰、瘀為標,臟腑虛損為本。以上病機,亦常相互關聯,故辨證中應細察之。
辨證分型
本病的辨證主要分以下五型:
1.痰濁上犯 發作性眩暈,視物旋轉,站立不穩,睜眼則眩暈加重,面色蒼白,冷汗,噁心,嘔吐,耳鳴。
初發時耳聾為導音性、可逆性,病程長者為感音性耳聾,伴納谷不馨,口渴不欲飲。苔膩,脈滑。
2.肝陽上亢 頭腦悶脹,突作眩暈,噁心欲吐,性情暴躁,心煩不安,每因情緒激動而眩暈加劇,口苦,咽
乾,目赤,面部烘熱。舌質紅,苔薄黃,脈弦細或弦數。
3.氣血不足 素體不足或年老體衰,或大病之後,頭昏心悸,氣短乏力,勞累即發。神疲懶言,面色恍白,
口唇無華或萎黃,納減體倦,便溏。膏質淡胖,舌邊有齒印,苔少或厚,脈細或虛大。
4.腎虛精虧 眩暈時作,精神萎靡,腰膝酸軟,或遺精滑泄,耳鳴耳聾,發脫齒搖。舌瘦嫩或嫩紅,少苔或
無苔,脈弦細或細數。 瘀血內阻 頭痛昏暈,失眠健忘,心悸,精神不振,耳聾脫髮,面色青紫,或唇色紫
暗。舌有紫斑或瘀點,脈弦澀或細澀。
治療
分型治療
(1)痰濁上犯
治法:健脾化痰,熄風開竅。
處方:半夏9克,天麻9克,白朮9克,鉤藤15克,山萸肉9克,陳皮6克,茯苓12克,淮山藥15克,澤瀉12克
,淡竹茹9克,菖蒲9克。
加減:眩暈甚,嘔吐頻作,加旋復花、代赭石、膽南星;脘悶納呆加蔻仁、砂仁;耳鳴不休加五味子、仙鶴
草、響鈴草、磁石;痰多加杏仁、冬瓜仁。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上方共治療1523例,其中臨床痊癒1160例,有效327例,無效36例,總有效率為97.6%。
常用成方:澤瀉湯、半夏白朮天麻湯、溫膽湯。
(2)肝陽上亢
治法:平肝熄風。
處方:鉤藤15克,石決明15克,白蒺藜9克,菊花9克,黃芩9克,山梔9克,白芍9克,女貞子12克,桑寄生
15克,生地20克。
加減:口苦咽乾加龍膽草、丹皮;動則眩暈加劇者重用石決明,加羚羊角、牡蠣;夜寐欠佳加棗仁、夜交藤。
用法:鉤藤後下,於藥煎好前5分鐘加人即可。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上方共治療421例,臨床治癒321例,有效95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8.8%。
常用成方:天麻鉤藤飲、美氏湯。
(3)氣血不足
治法:益氣養血逼竅。
處方:熟地12克,白芍9克,當歸9克,川芎9克,黨參12克,白朮9克,茯芩12克,黃芪15克,肉桂6克,炙
甘草6克。
加減:失眠健忘加棗仁、遠志;食人腹脹,嘔吐清水,完谷不化,加乾薑、蔻仁。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上方共治療166例,臨床痊癒139例,有效2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8.8%。
常用成方:十全大補湯、補中益氣湯、歸脾湯。
(4)腎虛精虧
治法:益腎養髓。
處方:淮山藥15克,熟地10克,茯苓12克,杞子10克,紫河車10克,龜版10克,天冬10克,麥冬10克,黃柏
9克,牛膝15克,女貞子15克。
加減:眩暈發作較甚者加龍骨、牡蠣、磁石、珍珠母;遺精頻者選加芡實、桑螵蛸、覆盆子、連須;四肢不
溫,小便清長,加附片、鹿角膠。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上方共治療179例,臨床痊癒142例,有效32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7.2%。
常用成方:河車大造丸、杞菊地黃丸、真武湯。
(5)瘀血內阻
治法:活血通絡開竅。
處方:赤芍9克,川芎9克,桃仁15克,紅花6克,雞血藤15克,菖蒲9克,地龍10克,葛根10克,山楂15克,
淮山藥15克。
加減:失眠多夢加珍珠母、茯神、生龍齒;身倦乏力,少氣自汗加黃芪;畏寒肢冷加附子、桂枝;骨蒸潮熱
加黃柏、知母、丹皮、地骨皮。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上方共治療84例,臨床痊癒54例,有效24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92.9%。
常用成方:通竅活血湯。
專方治療
(1)暈得寧湯
組成:白朮12克,蒼朮10克,陳皮10克,半夏10克,澤瀉10克,沉曲10克,茯苓10克,女貞子10克,甘草6克。
用法:取上藥按中藥片劑的製備工藝,壓製成22片,每次5~7片,每日3次,口服,6日為一療程。
療效:上方共治療330例,臨床痊癒142例,有效181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97.9%。
(2)眩暈丸
組成:當歸、五味手、淮山藥、酸棗仁、龍眼肉備等份。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過80目篩,蜜制為丸,每丸重5克,日服3次,每次2丸,溫水送下。
療效:上方共治100例,臨床痊癒21例,有效71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92%。
(3)眩暈湯
組成:蒼朮10~25克,厚朴12克,姜半夏12克,澤瀉15~4o克,柴胡3~9克,白朮10~25克,鉤藤15克,菖蒲15克,甘草3克。
加減:噁心嘔吐加姜竹茹、代赭石;面白心悸,失眠,眼球震顫,加當歸、麥冬、白蒺藜、菊花;腰膝酸軟,耳鳴耳聾,加杞子、女貞子、桑寄生、杜仲。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上方共治療67例,臨床痊癒49例,有效1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5.5%。
個案治療
安×七×,男,47歲。1965年3月3日初診。患者訴1962年發現血壓高(160/100毫米汞柱),頭暈,噁心欲吐,口乾,兩目痛脹,頭轉動不自然,看書二、三分鐘後,即頭暈噁心,亦不能看戲及電影等。經西醫檢查診斷為美尼爾氏綜合徵,迷路積水,原發性高血壓,可疑早期冠心病。用過中西藥治療,但不見效果。來診時症如上述,血壓波動在130~150/100~110毫米汞柱之間,脈細弦。系精氣神俱不足,肝腎並虛。方擬補精益氣,安神和絡化痰,佐以熄風潛陽,標本兼顧為法。
處方:煅磁石30克(先煎),石決明18克(先煎),生牡蠣30克(先煎),白蒺藜12克,制稀薟9克,西羌活1.2克,北細辛0.45克,甘杞子15克,制首烏5克,紫河車5克,炒當歸9克,炒白芍9克,五味子2.4克,白沙參3克,炙黃芪12克,旋復花5克(包煎),海蛤粉5克(包煎),南沙參12克,法半夏5克,橘絡紅各3克,川貝母5克(杵),夏枯草9克,雲茯苓9克。15劑。
4月17日複診:諸症皆有好轉,頭頸轉動尚欠靈活,追溯病史,尚有肺癆史。仍守原方加益肺腎通督脈之品,原方加金毛狗脊9克,鹿角片5克,冬蟲夏草3克,石決明改增至30克。服15劑後,血壓降至正常範圍,口乾頭暈,目痛脹均得減輕,能看書10分鐘亦不發生頭暈,頸部轉動亦較前為自如。
按:本例患者西醫診斷為美尼爾氏綜合徵,迷路積水,原發性高血壓病。稍用腦則發生頭暈,噁心,兩目痛脹,中醫稱之為眩暈病。本症既非單純風、火、痰之實證,亦非單純之氣血不足、肝腎虧虛之虛候,而是精氣不足,肝腎並虛,肝陽痰火為患。鄒老認為病情複雜,治應標本兼顧。初診時,陰陽並補,氣血兩益,肝腎同滋。痰火固宜清化,然病久痰逆絡痹,須兼而治之,故溫清潤化同用,苦降和絡並施,佐以石決明、牡蠣、白蒺藜,平肝熄風潛陽。用羌活、細辛者,取其引藥上下分行。二診時又加補益肺腎,溫通腰府之品,使督脈得通,故頭頸轉動可得自如。上方雖大,但配伍精巧,藥味雖多,因其內臟機能多方面衰退,故不嫌其雜。
用藥規律
在近70篇文獻報導中篩選出47首方劑,共治療3691例,用藥達83味,現將其中套用頻度在100例以上的藥物列表如下:
套用頻度(例)
報導文獻(篇)
藥 物
≥1600
20~28
茯苓、澤瀉、白朮、半夏。
1221
16
陳皮。
501~800
6~14
桂枝、鉤藤、生薑、牡蠣、黃芪、龍骨、豬苓。
201~500
2~9
當歸、石決明、神曲、蒼朮、棗仨、菖蒲、菊花、白芍、天麻、女貞子、丹參、黃芩、五味子、蜈蚣、地
龍、柴胡、代赭石、琥珀、竹茹、葛根、白蒺藜、黨參、升麻、車前草、牛膝、仙鶴草。
101~200
1~4
桃仁、赤芍、旋復花、防己、防風、谷精草、川芎、柏子仁、忍冬藤、薏苡仁、膽南星、淮山藥、附子、
山楂、雞血藤、瞿麥、龍眼肉、磁石、夏枯草。
從上表可知,使用頻度最高的均為健脾利濕化痰藥。其次為通陽利水化濕,平肝潛陽之品。再次為開竅降逆
熄風藥物,這與臨床最多見的痰濁上犯或痰濕中阻型、肝陽上亢型的辨證分型及治療相吻合,也與本病的病
理變化有很大的一致性,同時也說明中醫治療本病用藥上有一定規律性。
其他療法
針灸
①體針
取穴:主穴:太沖、合谷、內關、足三里、阿是穴、三陰交。配穴:百合、豐隆、聽宮、列缺。
操作:取主穴為主,每次3~4穴,如不能制止,酌加配穴,均深刺,採用捻轉結合提插法,持續運針1~2分
鐘。主穴施瀉法,配穴平補平瀉,留針30分鐘。如眩暈仍未能控制,可繼續留針,每隔5~10分鐘運針1次。
每日針1~2次。
療效:上法共治療167例,有效率在78.8%~100%之間。
②耳穴壓丸
主穴:a.內耳、神門、暈點、枕。b.內耳、腎、內分泌、胰膽。配穴:賁門、升壓點、腎上腺、外耳、枕。
操作:急性發作取第1組,嘔吐加賁門,血壓低去神門,加升壓點;間隙期取第2組,酌加腎上腺、外耳、枕。先觀察耳穴的陽性反應區域點,然後用耳穴探測儀測低電阻點,辨證選穴。常規消毒後用0.7×0.7厘米見
方的麝香虎骨膏貼壓,內置王不留行子一粒壓於穴位上。每日按壓3次,中等刺激量,隔日1次,每次一側耳
,雙側輪換,5次為一療程。
療效:共治療50例,臨床痊癒47例,有效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8%。
③艾灸
取穴:百會。
操作:器材取艾絨,長方形小厚紙片,絨香,火柴,龍膽紫等。選準百會穴,用龍膽紫作出標記,將穴位上
的頭髮從根部剪去約中指甲大的面積,使穴位充分暴露,以便施灸。患者坐低凳,醫者坐在其正後方的較高
位置上,取艾絨少許做成黃豆大小的錐形艾炷,首次兩壯合併放在百會穴上,用線香點燃,當燃至二分之一
時,右手持厚紙片將其壓熄,留下殘絨。以後一壯接一壯加在前次的殘絨上,每個艾炷燃至無煙為止,燃完
一壯壓一壯,壓力由輕到重,每次壓灸25~30壯,使患者自覺有熱力從頭皮滲人腦內的舒適感。
療效:共治療177例,臨床痊癒156例,有效19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8.9%。
④穴住注射
取穴:a.翳風、足三里;b.聽富、豐隆;c.聽會、腎俞。
操作:眩暈較重者,用含維生素B121毫克、硝酸士的寧1毫克的無菌水溶液2毫升;嘔吐較重者,用含維生素
B650毫克的無菌水溶液2毫升。每次取一組穴位,每穴注入0.5毫升,每日1次,三組穴位交替使用,4次為一
療程。
療效:共治療240例,臨床痊癒166例,有效56例,無效18例,總有效率為92.5%。
單方驗方
①瞿龍湯
組成:瞿麥、地龍、葛根各20克,石菖蒲15克,升麻6克,蜈蚣2條。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共治療129例,臨床痊癒99例,顯效9例,有效13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93.8%。
②荔枝草湯
組成:荔枝草(乾)100克,豬肝(鮮)適量。
用法:將上藥與豬肝加水過藥面,文火煎煮半小時,連續煎煮2次,合併2次煎液內服,每日1次,晚上服。
療效:治療25例,全部臨床痊癒,至今未復發。
氣功
取穴:印堂、太陽、上星、百會、耳門、風池、內關、合谷。
功法:患者取坐位,赤足踩地,閉目,自然呼吸,全身放鬆。術者左手握持220伏交流電源火線,體態放鬆,精神專一,氣沉丹田,電承合一後,運氣至右手掌指,並根據眩暈輕重和不同的穴位分別用1~5指對患者發功點穴,使患者產生明顯酸麻感或輕微電灼痛為度。每次發功點穴15~20分鐘,每天治療1次,點穴7次為一療程。
療效:共治療12例,臨床痊癒8例,有效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1.7%。
其他措施:臥床休息,半流質、低鹽飲食,嘔吐者酌情補液,注意保持水電解質平衡。
手術治療
若聽力顯著下降或消失,而眩暈久延不愈者,可考慮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