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役概況 內維爾十字之戰,英法百年戰爭和第二次蘇格蘭獨立戰爭的一部分。1346年10月17日英格蘭軍隊在內維爾十字之戰中成功挫敗了蘇格蘭的入侵,並俘虜了蘇格蘭國王大衛二世。
日期: 1346年10月17日
內維爾十字之戰 結果: 英格蘭取得決定性勝利
指揮官
大衛二世 ,威廉·道格拉斯,馬奇伯爵,羅伯特·斯圖亞特(
羅伯特二世 ) # 約克大主教威廉·佐奇,亨利·珀西,拉爾夫·內維爾,托馬斯·羅畢克
兵力 12,000 3,000-3,500
傷亡 7,000 100
內維爾十字之戰 (Battle of Neville's Cross)是中世紀時英格蘭王國與蘇格蘭王國之間的一場戰役,具體發生在1346年10月17日,地點在英格蘭北部杜漢附近的內維爾十字。戰役結果是英格蘭王國地方軍隊以少勝多,戰勝了蘇格蘭王國由國王親自領兵的大部隊。這一驕人戰績在之後數百年內仍為英格蘭人引以為豪。
歷史背景 流亡期間與法王菲利普六世會面的大衛二世 早在1295年,法國就找蘇格蘭結為同盟,共同對抗英格蘭。
1332年的第二次蘇格蘭獨立戰爭中,英軍在
哈利頓山戰役 的大勝,又讓大衛王子流亡到了法國。1337年,
英格蘭 與
法蘭西 之間的百年戰爭拉開帷幕。
1341年,長期受
法國 國王
腓力六世 庇護的蘇格蘭年青國王
大衛二世 從法國返回
蘇格蘭 ,親自領導在蘇格蘭地區已經進行了近十年的對英
戰爭 (第二次獨立戰爭),從北方威脅英格蘭。
幾年之後的1346年,英軍就取得了
克雷西之戰 的大勝,9月起對加萊進行圍城。 法國國王
腓力六世 強烈要求作為盟友的蘇格蘭為自己分擔壓力,以攻擊英軍後方的方式來牽制對手。腓力六世教說英格蘭北方當時已是“毫無防衛的真空地帶”,蘇格蘭軍隊可以任意作為。此時的大衛,年過20,正是血氣方剛的年紀。他自然不願放過這個證明自己的好機會。
早在8月20日,蘇格蘭軍就開始了集結。 蘇格蘭上下都自信的認為,法國人會好好教訓英格蘭主力,而自己可以趁機有所作為。9月底時,蘇格蘭高地的大貴族們還在珀斯召開了一次貴族會議,本部人馬初步集結完畢。在克雷西之戰的訊息傳來後,他們確定不會在英格蘭北部遇到大規模抵抗,決定正式出征。
14世紀的蘇格蘭軍隊 長矛步兵與輕步兵是軍隊的主體 過程 蘇軍準備 在一路向南的遠征中,大衛的隊伍如同滾雪球一般越聚越多。 他們大約在10月7日左右,穿越兩國邊境。又花了大約4-5天時間,攻克了卡萊爾以北10英里,位於里德爾河和艾斯克河交匯處的一座要塞,並將所有守軍屠殺。這時已經受封這座要塞的權臣威廉·道格拉斯爵士建議,蘇格蘭軍隊見好就收。但這個建議被心高志大的大衛拒絕。人望不高的年輕君王,希望以軍功確立自己的威望,並通過掠奪與封賞收買人心。
由於堅信不會遇到大隊英軍,放鬆警惕的蘇軍向著東南方進軍。 一路上走走停停,連續攻占了一些小城堡和鄉村,並向沿途城市徵收保護費。他們在10月16日下午三點左右,來到了位於德拉姆以西1.5英里的一處獵場——貝爾帕克沼澤。在當地紮營後,又洗劫了當地小修道院院長的庫存,盜取了一些“最珍貴的稀世珍寶”。他們的下一個目標是英格蘭北部的重鎮德拉姆。
10月16日,杜漢(德拉姆)許諾向蘇格蘭軍隊支付巨額保護費一千英鎊,但是要到10月18日才能與付。蘇格蘭軍隊同意建議後,當晚在周圍駐紮。
蘇格蘭軍隊的大舉入侵 是對英格蘭北方邊防的考驗 英軍準備 英王愛德華三世在征伐法國前曾經對北方防禦做過重點部署 與此同時,被驚動的英軍開始有條不紊地行動起來。 一直神經緊繃的英國人,早就預料到,從法蘭西回國的大衛會在邊境挑釁生事。
所以從1346年初開始,軍官、神職人員、軍需官、王家使者,就在倫敦與北方前線之間穿梭不息。北方各個堡壘的塔樓,城牆都被翻新加固。軍需官們負責給堡壘,瞭望塔配齊醃牛肉、豬肉、雞肉、啤酒、乾麵包等食品和簡單的草藥。國王也命令鎮守北疆的亨利·珀西向蘇格蘭境內派出間諜收集對方的情報並進行敵後破壞行動,並在北疆安排了出色的指揮官來應對緊急情況。他們就是內維爾之戰中的英軍指揮官:約克大主教威廉·佐奇(William Zouche),亨利·珀西,拉爾夫·內維爾還有托馬斯·羅畢克。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英軍中有一些十分特殊的教會部隊——僧侶部隊。
在整個百年戰爭期間,英國教會不僅以捐款和祈禱支持前線。僧侶們還多次組織武裝保衛邊疆,對內鎮壓異端教派,並維護地方治安。 他們不是騎士團那樣的職業武裝教團,僅僅是臨時組織起來的普通信眾和神職人員。但根據教義,教士們在被襲擊時可以還擊。所以約克大主教威廉·佐奇(威廉·得·拉朱什),在內維爾之戰前組織了不少教士入伍。
正在射擊的英格蘭長弓射手 根據編年史的記載,這些投筆從戎的神父,退去法袍,摘掉教士的頭巾。腰間別著利劍與箭矢,臂下夾著長弓。雄赳赳地奔赴戰場。 他們會根據級別與身體狀況,領取不同的武器,加入不同的兵種。根據15世紀的數據,教會臨時部隊中僅有10%·20%的騎射手和重騎兵,弓箭手的數目則占了80%·90%。這和教士們定期練習射箭的傳統密不可分。
不僅是教士,英格蘭的王公乃至平民都熱衷學習箭術。 愛德華三世在1363年下詔,要求在16—60歲之間所有身體健全的男子都要練習長弓。各個地區都有箭術大師組織箭術訓練,每個周末與宗教節日,他們都應當前往靶場練習射箭。
所以在國難當頭的危機時刻,貴族們想在北方組織起一支有習武傳統的隊伍並非難事。 不過在這支由普通平民和教士為主力構成的隊伍中,弓箭手的比例占到了驚人的70%以上。少數近戰部隊是鄉紳騎士和地主組成的重騎兵。同時期,在法國征戰的英軍重騎兵和弓箭手比例也不過在1:3左右。
在英格蘭的本土戍衛部隊中 弓箭手比例更高 前哨戰 在初步徵集了人馬之後,英國人大約集合了兩部人馬: 來自坎布蘭、諾森伯蘭、蘭開夏郡的約4000人和來自約克郡的約3000人。
英軍選擇的戰場對自己非常有利 10月14日,由於軍情緊急,約克大主教威廉·佐奇沒有等待來自約克郡的兵馬,就帶領著第一部4000多人率先從里奇蒙出發一路北上。 在10月16日,不斷壯大的隊伍來到了距離德拉姆10英里,樞機主教的住所畢曉普奧克蘭繼續等到援兵,並在德拉姆大主教的獵場裡紮營過夜。
10月17日早晨,英軍從畢肖普奧克蘭開拔,向北面的德拉姆進發。 在德拉姆以南6英里處,英軍後衛遭遇了一支500人的蘇格蘭劫掠隊。大意的蘇格蘭人,完全沒有料到大隊的英軍會出現於自己的軍營附近。他們嚇得掉頭逃跑,結果被英軍騎士和重騎兵大舉追殺。
相比嚴陣以待的英軍 蘇格蘭人屬於被迫開戰 在遭遇戰中損失了300人後,帶隊的威廉·道格拉斯爵士帶著驚魂未定的殘兵逃回位於貝爾帕克的大營,並喚醒了睡眼惺忪的大衛和還在睡夢中的其他戰友。僥倖撿回一條命的道格拉斯告訴大衛國王,一支龐大的英軍正在靠近己方營地。建議攜帶了大量財物而且意志並不堅定的蘇軍及時撤退,保住現有的戰利品。但是大衛卻堅持認為,英國人難以在幾周之內集結起龐大的抵抗力量。志大才疏的他自信的認為,那些人只是一支小打小鬧的地方武裝而毫不在意。
趁著蘇格蘭人疏忽大意之際,英軍繼續全速向北進軍,搶占有利地形。 經過斥候的偵察與將領們的部署,全軍來到了德拉姆以西1英里的一片高地上,並在它的南部布陣。這塊南北走向的狹窄高地南高而北低,地面有一定起伏。所以英軍的營地是坐南朝北,俯瞰北敵。高地兩側有十分陡峭的窪地和溝谷,其中西部的山坡更加陡峭,近乎垂直。蘇格蘭軍想從西側仰攻高地,必須先小心翼翼地走下坡路,然後爬一段上坡。
當代的內維爾十字紀念碑是英國人在此戰後重建的 這樣的地形不僅能縮小英軍的受敵面,延緩敵軍的前進速度,還很好地保護了英軍側翼。英軍營地里有一塊盎格魯撒克遜時代的內維爾十字石碑,整場大戰將因為這個地標而名留青史。
交戰經過 15世紀手抄本上的內維爾十字之戰 相比之下,姍姍來遲且盲目樂觀的蘇格蘭人,從貝爾帕克出發向東南方前進。直到在白茫茫的晨霧裡看到了英軍的影子後,才接受即將大戰一場的事實。他們還只能在對手挑剩的窮山惡水間擺開陣勢。
英蘇兩軍都把軍隊分為三陣:
從威廉·華萊士的時代開始蘇格蘭人就以長矛陣對抗英軍 蘇軍約有10000-15000人。
中軍的主力是國王大衛王親帥的國王衛隊、重裝騎兵隊和長槍兵。
左翼指揮官是馬奇伯爵和羅伯特·斯圖亞特。他帶領2000-3000名來自高地和北方各海島的輕裝部隊。由於他本人與國王的矛盾,實際上處於保護營地的後衛位置。
右翼有全軍中一半的低地的重騎兵和經驗豐富的蘇格蘭長槍兵。他們將負責發起首攻。
蘇格蘭全軍的缺陷在於缺乏強有力的遠程火力,而且由於是仰攻險地的對手,很多騎兵被迫下馬步戰。
蘇格蘭一方還有大量輕裝步兵 英軍只有6000-7000人(另說3000-3500人,來自約克郡的約3000人是否趕到並投入了戰鬥有爭議)。
這支臨時組建的平民隊伍里,弓箭手的比例高得驚人。此外全軍陣後有一隊後備騎兵隨時待命,準備在平坦的高地上居高臨下地俯衝對手。
由於英軍已經搶占了高地上最有利的位置,人馬也沒有集結完畢。所以決定以逸待勞,等待對手來攻。相比之下,蘇軍人數眾多但在前哨戰中失利。同時巨大的軍人數量意味著後勤體系和指揮體系要承擔更大的壓力。所以,英軍一直不斷在遠距離內向對手射擊,終於迫使蘇格蘭人在下午發動攻擊。
英軍數量雖然處於劣勢 但布置得更為嚴謹 蘇格蘭軍隊的進攻由其右翼開始 威廉·道格拉斯指揮的蘇格蘭右翼拉開了戰役的帷幕,帶頭向英軍左翼發起衝擊。 但是蘇軍右翼距離英軍距離最遠,行軍路程最長。而且正如英軍所期待的那樣,蘇軍騎兵和長矛兵所經過的地區起伏太大,所以騎兵被迫下馬步戰。他們也不得不改變前進方向,從坡度略緩的左側爬坡。這一過程不僅使蘇格蘭軍的隊伍更加混亂,而且也延長了英軍放箭的時間。
在戰場上,一名英格蘭弓手一般攜帶60-72支箭。在不瞄準的情況下,如果不能在一分鐘裡射出10支箭,就不是一名合格的射手。而優秀的射手只用3-4分鐘就能射光所有的箭矢。有著如此高超戰技的他們,敏捷地拉開弓弦,彎弓搭箭。無數披著皮甲、銅釘甲、皮盔和武裝頭巾的蘇格蘭士兵,在如飛蝗般落下的箭雨里倒在血泊之中。脆弱的生命如秋天的落葉般在寒霜中零落。
缺乏盔甲的輕步兵非常容易受到弓箭的大面積殺傷 最終,右翼的蘇格蘭人還是在甲冑精良的貴族帶領下頑強地殺上山坡。 英軍也不甘示弱,在步行騎士和重步兵的帶領下,揮舞著近戰武器與敵人短兵相接。由於蘇格蘭兵在爬坡時消耗了太多體力,並被長弓大量殺傷,所以過險而不整的蘇軍陣線已經是一團爛泥。他們只能三五成群,毫無章法地沖向敵陣。英軍左翼成功地扛住了蘇格蘭右翼的進攻,兩條戰線粘著在一起動彈不得。
但在中路和左翼,蘇格蘭軍的攻勢則順利得多。 由於地形坡度比較平緩,兩路蘇軍更能維持陣線,一度殺得英軍向後退卻。其中斯圖亞特帶領的左翼輕步兵進展更加順利,亨利·珀西的右路,被壓迫到了比英軍中軍更靠後的地方。幸虧英軍有後備重騎兵殺出,及時填補了中軍和右軍之間的空隙。其他的騎兵則前去增援中路與左翼。
一名裝備較好的蘇格蘭長矛步兵 平坦的地形與較高的地勢,十分有利於騎兵施展他們的衝擊力。 在英軍騎兵的強力反擊下,戰局發生了根本性的逆轉。先是斯圖亞特帶領的左翼輕步兵,迅速被打得節節敗退。然後是道格拉斯的右翼在精疲力竭後經受不住騎兵的打擊而崩潰。他本人也在亂軍中被俘虜。羅伯特·斯圖亞特見狀不妙,在撤退時居心可疑地捲走了中軍的戰馬和馱馬。
一部編年史里收錄了一首歌謠嘲諷斯圖亞特的逃跑行為:
不論一個人多么孬種,都不可能比羅伯特·斯圖亞特更沒種。
他違背了對上帝的誓言,完全不能忍受沉重的打擊,和馬奇伯爵背對戰場逃跑了。
長矛陣防禦是蘇格蘭人所剩不多的辦法 他們帶著人馬,毫髮無損把家還。
他們開始了舞蹈,最後卻把大衛國王一人留在舞台上。
殊死一搏的蘇格蘭中軍部隊 當兩翼部隊都出現潰退,有國王坐鎮的蘇格蘭中軍,還憑藉較好的裝備與素養,與英軍頑抗。有許多忠於大衛國王的騎士、伯爵、家臣以及他們的親屬,決定以血戰報答君王的優待。但是隨著露西領主帶來的英軍預備隊從東殺到,蘇軍中軍最終崩潰。
蘇格蘭的皇室總管、大法官、皇家侍從以及三位伯爵和許多騎士戰死。許多將士則被英軍俘虜,包括國王本人在內的許多貴族,因為乘馬被捲走,而無法及時逃離。
英軍騎兵的反擊為他們奠定了勝局 大衛看到兵敗如山倒,明白大勢已去,於是也丟盔棄甲逃離戰場。 據說棄軍逃跑的他,曾躲在布朗尼河的一座橋下躲避搜捕。但是英軍看到了他在水中的倒影,從而發現了這個昂貴的戰俘。大王還在反抗的過程中,被弓箭顏射破相。整場戰役里,大衛的面部兩次被弓箭射中。事後外科醫生試圖將鋒銳的箭頭取出,但還是有一個箭頭深深地嵌入了臉骨,讓大衛在以後的幾十年里深受頭痛的困擾。
後事 蘇格蘭方面有多位重要貴族在此次戰役中喪生,其中包括另外一位攝政大臣第三代莫瑞伯爵約翰·蘭多夫(John Randolph)。加之國王被俘,逃回蘇格蘭的羅伯特·斯圖亞特成為惟一攝政大臣,掌握之後政權。數十年後,他繼承蘇格蘭王位,開創了
斯圖亞特王朝 。
大衛二世 被俘後被送到加萊讓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召見,以彰威權。蘇格蘭南部被英軍占領,大衛二世建立國王威信的努力以失敗告終。此後他被英格蘭囚禁11年,直到1357年兩國和議才以支付高額贖金的許諾被放回蘇格蘭。
蘇格蘭與英格蘭達成了10年的休戰協定。蘇格蘭要在十年內分10期支付100000馬克的賠款後才獲釋。但被內憂外患折磨得貧困不堪的蘇格蘭根本拿不出這么多錢,大衛頂多只能支付兩期的賠款。
軟禁期間的大衛二世與愛德華一世 內維爾十字之戰,是
百年戰爭 中一場不為人知的經典戰例。出身平民與教士的英軍,擊敗了人數更多而且更加善戰的蘇軍。充分體現了戰備、軍事地理、戰鬥意志與尚武民風的重要性。兩百多年後,在大師莎士比亞的歷史劇亨利五世中還特意提到英格蘭在主力軍隊遠征的情況下仍然抓獲敵國國王的成績。
大衛的被俘,標誌著法國利用蘇格蘭牽制英格蘭的計畫破產。 聽聞內維爾的勝訊之後,愛德華三世更加放心大膽地圍攻加萊。那裡最終成了英格蘭野望歐洲大陸的橋頭堡,直到1558年才被法國人奪回。
內維爾十字之戰後又過了40年,在
奧特本之戰 中,亨利·珀西(內維爾十字之戰指揮官之一)的曾孫“爆炭”珀西,被蘇格蘭將領詹姆斯·道格拉斯(著名的
道格拉斯家族 成員)擊敗俘虜,但詹姆斯·道格拉斯也陣亡於此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