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齋是道教齋法的不同功能和使用範圍的一種分類名稱。內齋指道士內修的齋法, 由個人進行,注重內心無思無欲,外觀無言無行,主靜。
外齋,齋是戒潔,上清之齋,心齋,內齋特點,
外齋
指道士為他人他事舉行的齋法,大多由集體進行,唱念做齊全,主動。《金籙大齋啟盟儀》稱:“齋法之說,有內有外,請備論之。內齋者,恬淡寂寞,與道翱翔,昔孔子以心齋之法告顏淵,蓋此類也。外齋者,登壇步虛,燒香懺謝,即古人禱祠祭祀之餘意也。”①孔子以心齋之法告顏淵之說,出自《南華真經》的《人間世》篇。顏回問:“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齋是戒潔
心齋就是保持精神虛靜,不接外物的狀態。內齋之法,本無程式。早期道教的守一之法,亦是內齋一類,《太平經》只是要求守一之人“安臥無為,反求腹中”,“百日為小靜,二百日為中靜,三百日為大靜”等等。③南北朝時,道教儀式漸趨繁複。陸修靜的《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稱:“以人三關躁擾,不能閒停,身為殺盜淫動,故役之以禮拜,口有惡言,綺妄兩舌,故課之以誦經;心有貪慾嗔恚之念,故使之以思神,用此三法,洗心淨行,心行精至,齋之義也。”④以禮拜、誦經等動行為來約束人的三關,使人心靜,就將內外齋結合了起來。北宋道士陳碧虛注“心齋”曰:“祭祀之齋,涉跡心齋,則悟本也。”⑤他指出道士的內修為齋醮儀式的根本。陸修靜編集的《洞玄靈寶五感文》中有“洞真上清之齋”,其一法為“絕群離偶,無為為業,寂胃虛申,眠神靜氣,遺形忘體,無與道合”。其文有注稱“舍朋友之交,無妻奴之黑,孤相獨宴,泊然窮寂,形影相對”,“虛息不食,則泊然寂定”,“神司外,務躁動,今既無事,怡靜內藏,故謂之眠”,“內無饑寒之切,外無纏纏之累,洞遂虐漠,故不知四大之所在”,“道體虛無,我有故隔。今既能忘,所以玄合”。其二法為“孤影夷豁”。⑥
上清之齋
雖然與金籙、黃籙等齋法並列為九齋十二法,但據其內容當屬內齋。大約成書於明代的《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則稱,“內齋者有四,一則心齋,二則常齋,三則清淨齋,四則長齋”。
心齋
指“謹守天戒,心意同符,內外同儀,無思無欲,無慮無恐,翛然坐忘,德同真人,道合仙格”常齋,指“絕辛去厭,斷葷戒欲”;清淨齋,指“斷五穀,絕人事,居山林,飲元氣,持戒律,忘塵根,散胞胎,杜交友”;長齋,指“並持以上三齋之法,或一月、兩月,一歲、兩歲,十年、二十年是也,以至終於飛升,始於立意是也”,⑦
內齋特點
前三種是內齋之法,各有特點,後一種是內齋的時間要求。隋唐時期成書、後經歷代增補的《洞玄靈寶玄門大義·釋威儀》則稱:“論齋功德者,宋師舊舉六條,今家大明二種:一種極道,二者濟度。極道者,《洞神經》云:心齋坐忘,極道矣。濟度者,依經總有三籙七品。”⑧據此,內齋即極道,即道的最高境界,外齋即濟度,包括三籙七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