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城牆

內城牆

內城牆,又稱羅城,城內中部和北部為子城河和城牆,平地部分在南部,現存出入口在西南,內城內海拔基面4.6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城牆
  • 所屬年代:西周至春秋
文物特徵
內城牆呈方形圍成內城,城牆外側周長約1500米,高11-15米,牆基寬約30米,上寬10-15米。1986年,考古工作者對內城牆進行了解剖,所開挖探溝位於南部的內城牆,南為內城河,北為農田。正南北方向布方,探溝南北長30.5,東西寬4米,發掘深度7.14米。經過發掘,共發現土層15層,其中第1層為耕土層,第2A-6A層為城內堆積,2B-4B層為疊壓城牆的晚期堆積。4B層下開口有一墓葬,編號墓1。此墓南北長2米,東西寬0.75米,殘深0.22米,頭向南,墓內有牙齒和鏽蝕的鐵釘等。城牆堆積共九層,系用土一層層堆積,剖面呈坡狀堆積。包含物有印紋陶、原始瓷、灰陶等殘片,其中5A層為紅燒土層,出土陶片較多,包括完整的陶鬲以及罐、盆、鼎、碗、缽等器物。第9層下疊壓兩條水溝,北側溝寬3.2米,深1.06米;南側溝寬0.8,深0.5米。與中原地區同時期城址不同,淹城內城城牆未經夯築,直接用土一層層堆築,與周邊土墩墓的營建方式相同,屬江南地區商周時期特殊的築城方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