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刊歷史
2002年12月,由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主辦的《內分泌外科》創刊,為內部資料,季刊。
2007年1月,經原新聞出版總署批准,《內分泌外科雜誌》創刊,為公開發行刊物,是由重慶醫科大學主管、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主辦的醫學專業雜誌。
2008年,該刊由季刊改為雙月刊發行;11月24日,經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新出綜合[2008]1435號檔案批准,《內分泌外科雜誌》正式更名為《中華內分泌外科雜誌》,CN:11-5807/R,ISSN:1674-6090,主管部門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單位為中華醫學會,承辦單位為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2009年,《中華內分泌外科雜誌》正式發行。
2015年6月,《中華內分泌外科雜誌》微信平台正式開通;9月,《中華內分泌外科雜誌》被西太平洋地區醫學索引收錄;11月,《中華內分泌外科雜誌》官方網站改版上線。
辦刊條件
欄目方向
《中華內分泌外科雜誌》設有述評、專家論壇、講座、聚焦前沿、基礎研究、臨床研究、臨床報導、訊息等。
《中華內分泌外科雜誌》報導內分泌外科領域領先的科研成果和臨床診療經驗,以及與內分泌外科臨床密切結合的基礎理論研究,內容涉及內分泌外科學的基礎理論;內分泌外科疾病的臨床和實驗研究;內分泌器官喪失功能需器官移植,如睪丸、胰島、卵巢等;內分泌疾病合併外科疾病需手術時,必須考慮手術與內分泌疾病的相互影響,如糖尿病、甲狀腺疾病患者需胃腸、心胸、腦外、婦科、產科、骨科、燒傷、五官科、急救等手術治療;外科疾病用激素治療可獲滿意效果者,如甲狀腺術後功能低下、無功能性垂體瘤等;內分泌外科特殊問題,如肥胖、代謝性骨疾病、糖尿病性併發症、醫源性內分泌疾病、異源性激素分泌綜合症等;上述手術的圍手術處理(麻醉、重症監護、護理等);對上述疾病的影像學、實驗室、病理學等檢查和診斷;微創、顯微、內鏡、介入等手術治療以及新藥研製與療效等;有關上述內容在老年、兒童的研究成果;有關上述內容的實驗研究成果、流行病學調查等。
《中華內分泌外科雜誌》以外科醫生和相關研究人員為主要讀者對象。
人員編制
截至2015年5月,《中華內分泌外科雜誌》第二屆編輯委員會有顧問10人、編輯委員100人、通訊編輯委員50人。
職務 | 名單 |
---|
| 安洪、戴顯偉、傅仲學、冷希聖、王杉、武正炎、楊鎮、張素華、趙玉沛、鄭樹森 |
| 陳曦、陳德才、陳婷梅、陳雨信、程遠、崔東旭、戴冬秋、董家鴻、杜成友、樊友本、范建楠、付麗、傅強、傅華群、蓋保東、高力、葛海燕、龔建平、顧林、何顯力、何向輝、賀青卿、胡衛星、黃偉、黃鶴光、江建新、姜軍、金山、金仲田、蘭平、李汛、李海民、李漢忠、李曉曦、李玉民、厲紅元、梁廷波、廖泉、劉寶華、劉修恆、樓文輝、魯凱、羅東林、呂雲福、馬斌林、麥剛、毛一雷、孟興凱、邱新光、任國勝、邵志敏、沈坤煒、沈美萍、孫備、孫輝、孫誠誼、孫曉川、孫學軍、孫治君、譚廣、唐金海、唐良萏、王顧、王水、王本忠、王成鋒、王槐志、王深明、王聖應、王永勝、王子衛、吳炅、吳毅、吳誠義、吳小候、吳忠鈞、武彪、謝曉冬、徐兵河、宣立學、楊剛毅、楊連粵、楊新華、楊興元、姚遠、余佩武、余之剛、曾健、張瑾、張文川、張文海、張學文、趙宏斌、趙文新、朱蘭、朱精強、朱志軍、左文述 |
| 曹友德、陳佳藝、陳哲宇、崔明、郭麗英、郭永川、洪勇、黃定德、姜立新、焦作義、馮家驊、李海志、李金平、李啟富、梁輝、劉健、劉曉、劉曉安、羅放、羅詩樵、呂發金、彭斌、饒南燕、任敏、邵勇、施航、宋愛琳、蘇新良、陶敏芳、田恆力、王朝輝、王海波、王啟堂、王為服、王先明、王曉稼、幸兵、熊正愛、楊越、楊紅健、姚欣、殷德濤、袁靜萍、張建國、張曉彪、張玉石、趙代偉、趙海東、周遠征、朱旬 |
辦刊成果
出版發行
據2021年7月4日中國知網顯示,《中華內分泌外科雜誌》共出版文獻量為2209篇。
據2021年7月4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中華內分泌外科雜誌》共出版文獻量為2235篇、基金論文量為839篇。
收錄情況
影響因子
據2021年7月4日中國知網顯示,《中華內分泌外科雜誌》總被下載次數為11836次、總被引次數為5483次;(2020版)複合影響因子為0.661、(2020版)綜合影響因子為0.613。
據2021年7月4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中華內分泌外科雜誌》被引量為7075次、下載量為147034次;據2018年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數據顯示,該刊影響因子為11.1、外科學綜合刊均影響因子為1.49,在全部統計源期刊(6718種)中排名第1456名。
文化傳統
專家題詞
辦刊理念
《中華內分泌外科雜誌》秉承以臨床為主,基礎為輔的辦刊方針,傳播中國國內外內分泌外科新知識,指導臨床實踐,促進中國內分泌外科學的發展與對外交流,報導內分泌外科的新成果和新動態為目的。
投稿須知
1、文稿應具創新性、科學性、導向性、實用性。投稿文字務求準確、精煉、通順、重點突出。論著類稿件一般不超過5000字(包括摘要及圖、表和參考文獻),並附相應的中、英文摘要(包括英文題名、工作單位和漢語拼音書寫的作者姓名),英文摘要可略詳,摘要需包含主要研究的具體數據或陽性發現;講座、會議紀要、臨床病理(例)討論類文稿字數可視情況而定。
2、中國國家標準或行業規範,具體要求可參照《中華醫學會系列雜誌編排規範》。醫學名詞應使用中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名詞。尚未通過審定的學科名詞,可選用新版《醫學主題詞表(MeSH)》《醫學主題詞注釋字順表》《中醫藥主題詞表》中的主題詞。對沒有通用譯名的名詞術語於文內第一次出現時應註明原詞。中醫名詞術語按GB/T 16751.1/2/3-1997 《中醫臨床診療術語疾病部分/證候部分/治法部分》和GB/T 20348-2006《中醫基礎理論術語》執行,腧穴名稱與部位名詞術語按GB/T 12346-2006《腧穴名稱與定位》和GB/T 13734-2008《耳穴名稱與定位》執行。中西藥名以新版本《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和《中國藥品通用名稱》(均由中國藥典委員會編寫)為準。確需使用商品名時應先註明其通用名稱。中藥應採用正名,藥典未收錄者應附註拉丁文名稱。
3、統計學符號按GB/T 3358.1-2009《統計學辭彙及符號》的有關規定,一律採用斜體排印。計量單位執行GB 3100/3101/3102-1993《國際單位制及其套用/有關量、單位和符號的一般原則/(所有部分)量和單位》的有關規定,具體執行可參照中華醫學會雜誌社編寫的《法定計量單位在醫學上的套用》第3版(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年出版)。
4、文字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2000-10-31)》和新聞出版總署2010年12月24日發布的《關於進一步規範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以及1992年新聞出版署、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發布的《出版物漢字使用管理規定》,以1986年10月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重新發布的《簡化字總表》和1988年3月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和新聞出版署發布的《現代漢語通用字表》為準。
5、數字用法執行GB/T 15835-2011《出版物上數字用法》。數字出版信息標註數字對象標誌符(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DOI)。DOI可標註於論文首頁地腳,以“DOI”作為標誌。除轉載和訊息類稿件外,其他文章均需標註DOI,DOI標註於每篇文章首頁腳註的第1項。由中華醫學會雜誌社各期刊編輯部為決定刊載的論文標註DOI。
現任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