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蒙與旅歐》是2013年中西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翁之憙。
基本介紹
- 書名:入蒙與旅歐
- 作者:翁之憙
- 出版社:中西書局
- 出版時間:2013年6月1日
- 頁數:201 頁
- 開本:32 開
- ISBN:9787547505076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本書講述了翁同龢侄曾孫——翁之憙於上世紀20年代以秘書身份跟隨北洋政府將領徐樹錚將軍收復外蒙及考察歐洲各國政治之情形,分別對徐樹錚入外蒙的背戀淚棗景、入蒙後的一系列舉措、外蒙複雜的政治局勢、冊封活佛事宜及外蒙撤治後的嚴竣局面作了詳細闡述。在歐洲各國的考察中,有不少關於世情百態的描寫,並收錄了大量珍貴歷史照片,如墨索里尼與義大利國王、徐樹錚與歐洲各國政要合影等。末篇對徐樹錚之遇害始末作了真實記錄,讀來令人扼腕
圖書目錄
序曲
徐樹錚入蒙紀實
入蒙與旅歐之間
旅歐鴻爪
途次俄、德、法
法國
英國
法國、瑞士、義大利
歸國航海小記
徐專使之回國、考察之結局
入蒙與旅歐尾聲
後記
《入蒙與旅歐》出版補記
作者簡介
翁之熹,翁同穌侄曾孫,曾於上世紀一二十年代以秘書身份隨北洋政府將領徐樹錚收復外蒙,及赴歐美各國考察。本書即記錄了這兩次重要歷史事件。
後記
本書《旅歐鴻爪》的原稿,在我長兄開慶去世後,一直保存在他兒子以鈞手中。今春,以鈞發起出版的想法,並將原稿“譯”成簡體橫排,將書中一些人名加以註解,完成後請我修改。我極贊成他紀念先人及保存、發揚歷史文獻的主張,不禁想起與此密切相關的《入蒙紀實》,就索性合成《入蒙與旅歐》。為了使當代讀者了解本書作者翁之惠的身世及他親臨而記載的史實環境,我在《入蒙》之前加上了“序曲”,《旅歐》之前加上“蒙、歐之間”,全書最後為“尾聲”。希望讀者因此得到中華民國最初階段即頭十五年“北洋軍閥”時期的一些大概情況,加深對本書的了解。
先父在旅歐時,有些俄、德、英、法的人名、地名或有問題,我女以思因為生長在美國且曾旅遊各國,故仔細查考並研究地圖,儘量補充原稿的不足。她的兩個兒子Andrei及Alexei Pesic也參加了攝影和地圖方面的工作。至於舊照片,則是以鈞同我蒐集出來的,以增加全書的時代感。這使我想起少年時代,中國工業不發達,有許多小型的家庭工業社一一那么,我們可算一個“家庭研究社”了!
序言
【作者家世】本書是民國頭十五年中一項第一手歷史資料。作者是我生父(我出嗣於他的二哥),名翁之惠,字克齋(1896—1972),自號翠嶺歸客,江蘇常熟人(簡稱“克齋公”)。他被捲入北洋軍閥安福系徐樹錚的“入蒙”與“旅歐”,與其家世、教育有莫大的關係,所以此處要詳細介紹。
常熟翁氏是望族,由克齋公的高祖開始:翁心存(1791—1862),字二銘,號邃庵,官至工部、刑項探部、兵部、戶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且充弘德殿行走(同治帝師),諡文端。他有四子:同書、音保(早夭)、同爵、同貅。
克齋公的曾祖翁同書(1810—1865),字祖庚,號藥房,。在任考官、學政、左右春坊中允後,清廷為應對太平軍的北伐,特旨令他赴揚州軍營,轉文為武,幫辦江北軍務,官至安徽巡撫。卸任時,寇入壽州,含冤被遣戍新疆,旋命赴甘肅軍營,剿辦“回匪”。雖因功開復原官,然積勞成疾,卒於花馬池。諡文勤。
同書的弟弟翁同□(1830一1904),克齋公的曾叔祖,是翁氏最出名的人物,字笙階、切夫、聲甫,號叔平、松禪、瓶笙、韻齋。他繼父職為同治謎樂付帝師,同治崩後,任光緒帝師(即在毓慶宮行走),官至刑、工、戶、吏各部尚書,兩入軍機,參加外交職務(即在總理各國事朽店戀務衙門行戒催束檔走),並任協辦大學士。1856年他中了狀元,所以1863年其侄曾源中狀元時,便有了翁氏“叔侄狀元”的關稱。當然,他和翁文端公(心存)還有“父子帝師”的佳譽。翁同貅在歷史上的重要性,多因在甲午(1894)中日戰爭時,他是主戰派的領袖,而到了1898年,因變法維新事被罷斥還鄉。他一生沒有脫離考試工作,從副考官到殿試讀卷大臣,門生遍天下:包括張謇(1853-1926,甲午狀元,在中日戰爭爆發時,彈劾李鴻章妥協,後返鄉里南通,開辦實業及從事教育)及張元濟(1867 1959,藏書家、出版家,組建商務印書館,引領文化事業,包括創建“涵芬樓”圖書館)。
回到翁同書這一支,他的長子23歲病故,第二子翁曾源(1834-1887),字仲淵,號定齋,1863年中狀元後,任翰林院修撰,國史館纂修等職,能書善畫,但體弱多病,中年長逝。他是克齋公的祖父。曾源公的長子翁斌孫(1860-1922),字人豪,號伎甫、笏齋。1877年他只17歲就登了進士第,在科舉史上也是突出之士。在各館做了十幾年的纂修工作,笑戰台一直升到了國史館。他追隨叔祖的維新見解,在1895年秋加入了北京強學會。那是改良派想用來整罪拔求做政治活動的組織,倡導人是康有為、梁啓超、陳熾等,參與者包括袁世凱、張之洞及英國人李提摩太(Titool,hy Richard),但1896年初就被慈禧太后勒令查封了。1906年翁斌孫得授大同府知府,次年接管統領口內巡防馬步各隊。1909年宣統登基後,升遷到直隸提法使,賞加二品銜。1911年辛亥革命,清朝滅亡,他稱病去職,一直息影津門,不問世事。
可是斌孫公在大同府任上,結識了山西大學西學專齋總教蘇慧廉,那是英國“偕我會”派到浙江溫州的傳教士。1884年蘇氏遇到來華已十五年的最有名的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庚子1900年,慈禧太后信任拳匪,向各國開戰,反被八國聯軍逐出北京,逃往西安,以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向各國賠款換取苟安。那時山西在當年七月發生了教案,巡撫毓賢在慈禧命令下酷殺基督教士一百七十一名,本地信教徒一萬五千到兩萬名。清廷為了補償過失,新的山西巡撫岑春煊請李提摩太商討對策,結果撥款在太原建立一所西式大學。經過妥協,成立了山西大學堂,分中、西兩齋。1907年,第一任西齋總教習去世後,李提摩太延請蘇慧廉接任。不久,斌孫公與蘇氏結為好友,收其女謝福芸為義女。日後謝所寫第一本關於中國的書《名門》(TwoGentlemen 0f China,1924在倫敦出版),以化名“Kung”隱指“翁”,詳細地描寫斌孫公為Kung大人,其公子(第三子)“Li cheng”就是本書《入蒙與旅歐》的作者克齋公;而其女公子“FIower”就是克齋公的三姊翁之菊,嫁給山西大富翁渠家,她丈夫的父親渠本翹是翁同穌的門生,1895年進士,1909年被派為山西大學堂監督。謝福芸與翁之菊是結拜姊妹,可見翁蘇兩家很接近。
斌孫公既守舊,給克齋公很堅實的中國經典教育;又維新,把他送到英國教會在1902年創辦的天津新學書院Tientsin Anglo—Chinese College。1913年前他在保定讀書,1913年入了新學書院中學三年級,1915年升到該書院大學文科,1918年畢業。他連獲了五年獎學金。畢業後留校做了一年的英文教員,所以他的中、英文都是優等。斌孫公在天津居住的房子坐落在英租界,這大概也是受蘇慧廉的影響。
【作者時代】歷史的持續性要強於變革性:清末民初時期是明顯的例證。1911年辛亥革命結束了清朝及中國數千年的君主專制,其變革不可謂不大,然而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並不是首倡革命的孫中山(1866—1925),而是他不得不退讓而且推舉的晚清北洋大臣袁世凱(1859-1916)。不但如此,這位大清帝國的重臣在1915年還想建立皇朝,並且作了83天的皇帝夢。各省群起討伐,袁被迫退位,抱恨身亡;可是繼他而掌握國鈞的人,還是袁氏為清廷在天津小站練兵時培養的下屬及當時的北洋首長,如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曹錕及段祺瑞等。從1916到1926這十年中,北京政府中領袖變遷如走馬燈,其中最主要的角色是段祺瑞,北洋軍閥的中心人物,主張武力統一南北。
段祺瑞(1865-1936),安徽合肥人。入天津武備學堂後,留學德國做炮兵。小站練兵時,任教習及炮兵統率。袁居民國總統高位時,段升為陸軍總長、國務卿(即總理)。但袁自立為帝時,段要求辭職,被準到西山“養病”。袁被迫取消帝制後,只好命段出來組閣,他不但任總理且兼陸軍總長,抓住軍政大權。袁死後,黎元洪(1864 1928)繼任大總統,於是開始了“府院之爭”,即總統府與國務院的衝突,段要讓他的親信徐樹錚當院方的秘書長,黎堅決否定了。
徐樹錚(1880-1925),江蘇蕭縣(今安徽)人,字又錚,秀才出身,二十二歲到濟南從軍,無意中得到段的注意,1905年被送到日本士官學校,1910年回國到段手下,1914年升為陸軍部次長。徐恃才傲物,又有段作最穩的後台,待人處事不免霸道。在黎、段相爭激烈時暫時下台。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交戰國一方是奧、匈及德國等同盟國,另一方是俄、法、英等協約國,除義大利外,全歐洲捲入戰爭。到了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沙皇被推翻,俄國退出戰爭,1918年與同盟國簽訂和約。
1917年8月中國北洋政府也對德宣戰,運送大批青壯年到歐洲戰場作勞工。1918年11月德國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但在這四年里,中國的軍閥內戰未停。段祺瑞是安徽人,稱“皖系”;代黎元洪為總統的馮國璋(1857-1919),直隸(今河北)人,稱“直系”;控制東北的張作霖(1875-1928)是奉天(今遼寧)人,稱“奉系”;其餘則西南有控制雲貴的“滇系”及控制兩廣的“桂系”;而廣州有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主張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於是在1917年9月護法軍政府成立,孫中山為海陸軍大元帥,南北兩軍展開護法戰爭。這只是日後北伐的前奏:這時期北京有更緊張的鬥爭——段總理與馮總統。段的討伐西南因馮牽制而失敗,盡忠於段的徐樹錚說服北洋各省督軍中最有勢力的曹錕(1862-1938),召集華北、東北、西北七省三區的首領在天津大會,討伐西南,馮總統被迫發出討伐令。
1918年2月,在湖北前線,一個旅長馮玉祥(1882-1948)突然發出主和通電,此人字煥章,行營出身,一直受舅父陸建章的提拔。陸氏(?-1918)安徽蒙城人,畢業於北洋武備學堂,隨袁世凱小站練兵,官至袁的警衛軍統領兼北京軍政執法處長,馮國璋總統府高級顧問。為了應付主戰政策的危機,徐樹錚為段祺瑞執行其“引奉打直”的計謀,將從前向日本訂購的軍械送給張作霖,請新編的奉軍入關,並設總司令部,張任總司令,徐為副總司令。同時,南方戰事得手,主戰派占了上風,結果馮國璋被段祺瑞排擠下野。
按法規總統應由國會選舉。為了操縱國會議員的產生,段與徐撥款組織“安福俱樂部”,實際就是皖系的政黨,在各省設支部或分部,而國會也就變成了安福國會。1918年9月,徐世昌(1855-1939)被選為大總統,這是一位北洋元老,曾與袁世凱結拜兄弟。他是文人,不是軍閥。
但是段與徐調動將士位置的計謀激怒了曹錕,他施行撤兵,回到天津再召各省督軍代表開會議和,直接與段衝突。到了6月13日,陸建章忽然自滬來津,煽動主和。徐樹錚一不做,二不休,在邀請他到奉軍司令部作客宴飲後,到後花園散步時,就把陸槍斃了。這就威脅了到津開會的代表們,由主和轉為主戰。
同時,徐樹錚接受任命為西北籌邊使兼西北邊防軍總司令。1918年籌建的參加歐戰的軍隊,由徐任參戰處參謀長,當大戰於11月結束後,改為邊防軍,徐把這支軍隊編成三師,按日本陸軍教育法訓練,兵種配備皆屬頭等。為了籌防蒙邊,又編練了西北邊防軍五個旅。實際上徐樹錚擁有節制內蒙、新疆、甘肅、陝西軍隊的全權,準備進入蒙古以解決其獨立的問題。那時,克齋公經由堂兄翁之麟介紹,入了徐的幕下,任西北邊防司令部籌備處的秘書。後來西北籌邊使公署成立,他改任總務廳機要司理。他寫的《徐樹錚入蒙紀實》,就是本書的前半部,從1919年5月到1921年2月9日。此篇結束時,直軍迫段下野,徐樹錚由天津逃至上海,而在白俄圍攻下,庫倫陷落,外蒙古再度獨立。
直軍的勝利,多半是由於曹錕的大將吳佩孚(1874—1939),他字子玉,山東蓬萊人,秀才出身,保定陸軍速成學堂畢業,是個文武全才,從營長逐漸升到師長。在段祺瑞興師以達“武力統一”的政策下,吳不但按兵不動,而且通電痛斥此“禍國殃民”之舉,及“徐樹錚違法殺陸(建章)”。在直皖大戰末期,吳在西線大破皖軍,奉軍突然參入戰場,就此結束了段祺瑞與徐樹錚的政權。
克齋公的曾祖翁同書(1810—1865),字祖庚,號藥房,。在任考官、學政、左右春坊中允後,清廷為應對太平軍的北伐,特旨令他赴揚州軍營,轉文為武,幫辦江北軍務,官至安徽巡撫。卸任時,寇入壽州,含冤被遣戍新疆,旋命赴甘肅軍營,剿辦“回匪”。雖因功開復原官,然積勞成疾,卒於花馬池。諡文勤。
同書的弟弟翁同□(1830一1904),克齋公的曾叔祖,是翁氏最出名的人物,字笙階、切夫、聲甫,號叔平、松禪、瓶笙、韻齋。他繼父職為同治帝師,同治崩後,任光緒帝師(即在毓慶宮行走),官至刑、工、戶、吏各部尚書,兩入軍機,參加外交職務(即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並任協辦大學士。1856年他中了狀元,所以1863年其侄曾源中狀元時,便有了翁氏“叔侄狀元”的關稱。當然,他和翁文端公(心存)還有“父子帝師”的佳譽。翁同貅在歷史上的重要性,多因在甲午(1894)中日戰爭時,他是主戰派的領袖,而到了1898年,因變法維新事被罷斥還鄉。他一生沒有脫離考試工作,從副考官到殿試讀卷大臣,門生遍天下:包括張謇(1853-1926,甲午狀元,在中日戰爭爆發時,彈劾李鴻章妥協,後返鄉里南通,開辦實業及從事教育)及張元濟(1867 1959,藏書家、出版家,組建商務印書館,引領文化事業,包括創建“涵芬樓”圖書館)。
回到翁同書這一支,他的長子23歲病故,第二子翁曾源(1834-1887),字仲淵,號定齋,1863年中狀元後,任翰林院修撰,國史館纂修等職,能書善畫,但體弱多病,中年長逝。他是克齋公的祖父。曾源公的長子翁斌孫(1860-1922),字人豪,號伎甫、笏齋。1877年他只17歲就登了進士第,在科舉史上也是突出之士。在各館做了十幾年的纂修工作,一直升到了國史館。他追隨叔祖的維新見解,在1895年秋加入了北京強學會。那是改良派想用來做政治活動的組織,倡導人是康有為、梁啓超、陳熾等,參與者包括袁世凱、張之洞及英國人李提摩太(Titool,hy Richard),但1896年初就被慈禧太后勒令查封了。1906年翁斌孫得授大同府知府,次年接管統領口內巡防馬步各隊。1909年宣統登基後,升遷到直隸提法使,賞加二品銜。1911年辛亥革命,清朝滅亡,他稱病去職,一直息影津門,不問世事。
可是斌孫公在大同府任上,結識了山西大學西學專齋總教蘇慧廉,那是英國“偕我會”派到浙江溫州的傳教士。1884年蘇氏遇到來華已十五年的最有名的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庚子1900年,慈禧太后信任拳匪,向各國開戰,反被八國聯軍逐出北京,逃往西安,以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向各國賠款換取苟安。那時山西在當年七月發生了教案,巡撫毓賢在慈禧命令下酷殺基督教士一百七十一名,本地信教徒一萬五千到兩萬名。清廷為了補償過失,新的山西巡撫岑春煊請李提摩太商討對策,結果撥款在太原建立一所西式大學。經過妥協,成立了山西大學堂,分中、西兩齋。1907年,第一任西齋總教習去世後,李提摩太延請蘇慧廉接任。不久,斌孫公與蘇氏結為好友,收其女謝福芸為義女。日後謝所寫第一本關於中國的書《名門》(TwoGentlemen 0f China,1924在倫敦出版),以化名“Kung”隱指“翁”,詳細地描寫斌孫公為Kung大人,其公子(第三子)“Li cheng”就是本書《入蒙與旅歐》的作者克齋公;而其女公子“FIower”就是克齋公的三姊翁之菊,嫁給山西大富翁渠家,她丈夫的父親渠本翹是翁同穌的門生,1895年進士,1909年被派為山西大學堂監督。謝福芸與翁之菊是結拜姊妹,可見翁蘇兩家很接近。
斌孫公既守舊,給克齋公很堅實的中國經典教育;又維新,把他送到英國教會在1902年創辦的天津新學書院Tientsin Anglo—Chinese College。1913年前他在保定讀書,1913年入了新學書院中學三年級,1915年升到該書院大學文科,1918年畢業。他連獲了五年獎學金。畢業後留校做了一年的英文教員,所以他的中、英文都是優等。斌孫公在天津居住的房子坐落在英租界,這大概也是受蘇慧廉的影響。
【作者時代】歷史的持續性要強於變革性:清末民初時期是明顯的例證。1911年辛亥革命結束了清朝及中國數千年的君主專制,其變革不可謂不大,然而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並不是首倡革命的孫中山(1866—1925),而是他不得不退讓而且推舉的晚清北洋大臣袁世凱(1859-1916)。不但如此,這位大清帝國的重臣在1915年還想建立皇朝,並且作了83天的皇帝夢。各省群起討伐,袁被迫退位,抱恨身亡;可是繼他而掌握國鈞的人,還是袁氏為清廷在天津小站練兵時培養的下屬及當時的北洋首長,如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曹錕及段祺瑞等。從1916到1926這十年中,北京政府中領袖變遷如走馬燈,其中最主要的角色是段祺瑞,北洋軍閥的中心人物,主張武力統一南北。
段祺瑞(1865-1936),安徽合肥人。入天津武備學堂後,留學德國做炮兵。小站練兵時,任教習及炮兵統率。袁居民國總統高位時,段升為陸軍總長、國務卿(即總理)。但袁自立為帝時,段要求辭職,被準到西山“養病”。袁被迫取消帝制後,只好命段出來組閣,他不但任總理且兼陸軍總長,抓住軍政大權。袁死後,黎元洪(1864 1928)繼任大總統,於是開始了“府院之爭”,即總統府與國務院的衝突,段要讓他的親信徐樹錚當院方的秘書長,黎堅決否定了。
徐樹錚(1880-1925),江蘇蕭縣(今安徽)人,字又錚,秀才出身,二十二歲到濟南從軍,無意中得到段的注意,1905年被送到日本士官學校,1910年回國到段手下,1914年升為陸軍部次長。徐恃才傲物,又有段作最穩的後台,待人處事不免霸道。在黎、段相爭激烈時暫時下台。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交戰國一方是奧、匈及德國等同盟國,另一方是俄、法、英等協約國,除義大利外,全歐洲捲入戰爭。到了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沙皇被推翻,俄國退出戰爭,1918年與同盟國簽訂和約。
1917年8月中國北洋政府也對德宣戰,運送大批青壯年到歐洲戰場作勞工。1918年11月德國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但在這四年里,中國的軍閥內戰未停。段祺瑞是安徽人,稱“皖系”;代黎元洪為總統的馮國璋(1857-1919),直隸(今河北)人,稱“直系”;控制東北的張作霖(1875-1928)是奉天(今遼寧)人,稱“奉系”;其餘則西南有控制雲貴的“滇系”及控制兩廣的“桂系”;而廣州有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主張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於是在1917年9月護法軍政府成立,孫中山為海陸軍大元帥,南北兩軍展開護法戰爭。這只是日後北伐的前奏:這時期北京有更緊張的鬥爭——段總理與馮總統。段的討伐西南因馮牽制而失敗,盡忠於段的徐樹錚說服北洋各省督軍中最有勢力的曹錕(1862-1938),召集華北、東北、西北七省三區的首領在天津大會,討伐西南,馮總統被迫發出討伐令。
1918年2月,在湖北前線,一個旅長馮玉祥(1882-1948)突然發出主和通電,此人字煥章,行營出身,一直受舅父陸建章的提拔。陸氏(?-1918)安徽蒙城人,畢業於北洋武備學堂,隨袁世凱小站練兵,官至袁的警衛軍統領兼北京軍政執法處長,馮國璋總統府高級顧問。為了應付主戰政策的危機,徐樹錚為段祺瑞執行其“引奉打直”的計謀,將從前向日本訂購的軍械送給張作霖,請新編的奉軍入關,並設總司令部,張任總司令,徐為副總司令。同時,南方戰事得手,主戰派占了上風,結果馮國璋被段祺瑞排擠下野。
按法規總統應由國會選舉。為了操縱國會議員的產生,段與徐撥款組織“安福俱樂部”,實際就是皖系的政黨,在各省設支部或分部,而國會也就變成了安福國會。1918年9月,徐世昌(1855-1939)被選為大總統,這是一位北洋元老,曾與袁世凱結拜兄弟。他是文人,不是軍閥。
但是段與徐調動將士位置的計謀激怒了曹錕,他施行撤兵,回到天津再召各省督軍代表開會議和,直接與段衝突。到了6月13日,陸建章忽然自滬來津,煽動主和。徐樹錚一不做,二不休,在邀請他到奉軍司令部作客宴飲後,到後花園散步時,就把陸槍斃了。這就威脅了到津開會的代表們,由主和轉為主戰。
同時,徐樹錚接受任命為西北籌邊使兼西北邊防軍總司令。1918年籌建的參加歐戰的軍隊,由徐任參戰處參謀長,當大戰於11月結束後,改為邊防軍,徐把這支軍隊編成三師,按日本陸軍教育法訓練,兵種配備皆屬頭等。為了籌防蒙邊,又編練了西北邊防軍五個旅。實際上徐樹錚擁有節制內蒙、新疆、甘肅、陝西軍隊的全權,準備進入蒙古以解決其獨立的問題。那時,克齋公經由堂兄翁之麟介紹,入了徐的幕下,任西北邊防司令部籌備處的秘書。後來西北籌邊使公署成立,他改任總務廳機要司理。他寫的《徐樹錚入蒙紀實》,就是本書的前半部,從1919年5月到1921年2月9日。此篇結束時,直軍迫段下野,徐樹錚由天津逃至上海,而在白俄圍攻下,庫倫陷落,外蒙古再度獨立。
直軍的勝利,多半是由於曹錕的大將吳佩孚(1874—1939),他字子玉,山東蓬萊人,秀才出身,保定陸軍速成學堂畢業,是個文武全才,從營長逐漸升到師長。在段祺瑞興師以達“武力統一”的政策下,吳不但按兵不動,而且通電痛斥此“禍國殃民”之舉,及“徐樹錚違法殺陸(建章)”。在直皖大戰末期,吳在西線大破皖軍,奉軍突然參入戰場,就此結束了段祺瑞與徐樹錚的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