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家莊西村(以下簡稱黨西村)隸屬於濟南市中區党家辦事處,是回族民族村,信奉伊斯蘭教,是党家辦事處中心村,是党家辦事處所在地。黨西村人口較多,現有800餘戶,近2700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党家莊西村
- 地理位置:濟南市中區党家辦事處
- 著名景點:党家莊西村
- 類型:村莊
- 民族:回族
- 宗教:信奉伊斯蘭教
基本概況,歷史沿革,人口民族,黨政機構,文化教育,產業經濟,福利保障,村莊建設,宗教文物,人物事跡,地圖信息,
基本概況
黨西村位於泉城濟南的西南郊,距市區二環路不足5公里。東鄰山水集團,南鄰中國重汽集團,有九頂連環山為望,莊西有山東力明學院、重騎集團、濟南第三中學,西北靠大丘山。境內交通便利:有京滬高速鐵路自村西而過,津浦鐵路(設有党家莊火車站)穿越本村南北,104國道自村北橫跨東西,濟南繞城高速自南攬村而過,黨楊大路北通楊莊。村內有市86路、302路、濟長巴士等多路公車直達市中心,公路交通可達全國各地。
境內駐有鎮政府、派出所、農業銀行、郵局等公共事業單位,有山東力明學院、濟南三中、党家回民國中等各級教育單位,有水泥廠、麵粉廠、加油站、加工運輸服務、餐飲服務等個體私營經濟。
歷史沿革
元朝末年,有党姓居住此地而得名党家莊,又有莊北的白家莊(現黨西村北104國道南),莊南的苗家莊(現黨西村老供銷社南),莊東的朱官莊(現党家莊東村)合併稱為党家莊,後又分為西村與東村,朱家莊地界為東村,其餘地界歸入西村,西村即稱為党家莊西村。1948年濟南解放時,黨西村屬歷城縣邵而區公所——1958年稱邵而公社黨西生產大隊——1971年4月屬邵而區党家鄉——1981年,又規劃調整,屬濟南市歷城區党家莊鎮——1987年,區劃調整,劃歸市中區党家莊鎮。
人口民族
現黨西村村民(除極個別後遷入者)全部為回族,有白、黨、馬、法、李、左、金、何、楊、鄭等等諸姓。白姓於元朝中期最早居此地,在村民的口口相傳中有這么一種說法,先有白家莊,後有党家莊,現今在歷城區檔案館中有資料可查為證,因白氏家族人丁不旺,又因有部分白氏族人因為歷史原因外遷,有白氏祖傳家譜作證,後因歷史及種種原因,白家莊久而久之改名為党家莊,原白家莊的舊址是在現今的104國道京滬高鐵公鐵立交橋的南北兩側(註:此橋穿越白家莊中心而過),白氏祖墳原在公鐵立交橋的位置,後因80年代修建104國道,部分祖墳遷於丘山公墓(註:仍有部分祖墳在此未遷);党姓於元朝末期遷於此地;馬姓由河北省棗強遷入,在村西馬家林立有雕龍碑一方,又建馬家門樓、馬家小展等古建物;法姓有泰安法家嶺遷來;李姓於明季由山西洪洞縣宦遊定居;左氏、鄭氏等大多姓氏於明末在此定居;何氏由北京東何家寨遷入;楊氏由山西省洪洞縣遷入定居;白氏(即上文的白家莊人士)於元代中期居此。
黨政機構
黨支部(共7人,設組織部、宣傳部)50年代,成立中共黨西村第一屆支部委員會。現全村共有黨員60餘人,黨支部由7人組成,書記左文彪。
村委會(設綜治小組、治保會、理財小組、計畫生育小組、發展委員會)1956年,建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設立黨西生產大隊,下設9個生產隊。現黨西村村民委員會由6人組成。主任法玉剛。
多年來,黨支部和村委會切實加強自身建設,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和戰鬥力,真正成為帶領民眾致富奔小康的領頭兵。
文化教育
明朝初年本村開始有私塾教育出現,萬曆年間村民李先春等人擴建整修清真寺後開始推廣經堂教育。清康熙年間經堂教育已擁有完備教育體系。
民國4年 (1915年)為回響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發布的《普通教育暫行辦法通令》,黨西村在清真寺設立講堂,聘任私塾先生開講新式教育。民國十四年(1925年)法靜軒、穆華庭、唐柯三、馬松亭等人創辦成達師範後,在成達師範第一批學生李恩華推動下正式創立初級國小,學生二三十人,編為一個班。 民國三十年 (1941年)在鎮長李恩科會同黨西莊長馬鴻田、自衛團長法光雲、校董李雲輝等人,自籌資金一千多元,重修國小新設高等國小一個班,初等國小擴為兩個班。除本村適齡人外同時在附近村莊招收,學生達到一百餘人,學費由張逢吉上報禮城縣撥付。
建國後,隨著辦學條件逐步改善,學生及教師數量的增加。1973年在村南建兩層教學樓一座,學校遷至現址。1976年發展到九年一貫制教育。1994年投資120多萬元建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學校。主體教學樓四層,建築面積1880平方米。學校占地面積4642.4平方米,水、電、暖、防火設備齊全。近兩年教育局、村委又投資50多萬元,購置教學儀器設備,改造籃球場和田徑場地,對教學樓內部、學校院牆、講台、國旗座、廁所進行了整修,建成多媒體教室,實現了軟硬體的高標準。給師生創造了一個溫馨、舒適、優美的學習環境。
學校現有6個教學班,210名學生在校就讀。學校已達一類完全國小標準。現有教師17人,平均年齡36.7歲,回族教師占教師總人數的41%,其中國小高級教師8人,初級職稱9人,學歷達標率100%,本科學歷10人,專科學歷6人,區級骨幹教師5人,占教師總數的29%。教師人機比為1:1,學生人機比為6:1,實現網上辦公與無紙化備課。06年學校被評為“濟南市綠色學校”, 2007年高年級語文組被區教研室評為“教書育人先進集體”;在市中區中小學生硬筆書法比賽中,連續三年獲“優秀組織獎”;2008年被評為“區教師交流先進單位”。
建國後,隨著辦學條件逐步改善,學生及教師數量的增加。1973年在村南建兩層教學樓一座,學校遷至現址。1976年發展到九年一貫制教育。1994年投資120多萬元建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學校。主體教學樓四層,建築面積1880平方米。學校占地面積4642.4平方米,水、電、暖、防火設備齊全。近兩年教育局、村委又投資50多萬元,購置教學儀器設備,改造籃球場和田徑場地,對教學樓內部、學校院牆、講台、國旗座、廁所進行了整修,建成多媒體教室,實現了軟硬體的高標準。給師生創造了一個溫馨、舒適、優美的學習環境。
學校現有6個教學班,210名學生在校就讀。學校已達一類完全國小標準。現有教師17人,平均年齡36.7歲,回族教師占教師總人數的41%,其中國小高級教師8人,初級職稱9人,學歷達標率100%,本科學歷10人,專科學歷6人,區級骨幹教師5人,占教師總數的29%。教師人機比為1:1,學生人機比為6:1,實現網上辦公與無紙化備課。06年學校被評為“濟南市綠色學校”, 2007年高年級語文組被區教研室評為“教書育人先進集體”;在市中區中小學生硬筆書法比賽中,連續三年獲“優秀組織獎”;2008年被評為“區教師交流先進單位”。
1994年,又新建幼稚園,園內水電暖配套設施齊全,適齡幼兒入園率達100%。現適齡村民已全部接受九年義務教育,全村有上百名學生考入高等院校。
產業經濟
全村地處丘陵和平原交接地帶,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村內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村民的積極性,現糧食畝產過千斤。村內養殖業發達,有很多村民養殖奶牛、羊、肉雞等作為副業經濟。本村汽車運輸業較發達,多家運輸專業戶;山水集團、重汽集團、力明學院等單位也為本村經濟的發展提供機遇;2008年,本村美食街基本形成。
福利保障
1959年,村民用上電
1962年,用上自來水
1992年以來,村民的三提五統費全部由集體負擔
1995年,村集體為在校中小學生辦理了平安保險
2005年起,全村60歲以上老人,每月領取養老金50元;2008年新一屆村委上任後,提高至每人每月100元
2007年,大多數村民加入農村合作醫療
2008年10月,村民全部加入了醫保。
村內多家衛生室,村西又有鎮衛生院,保證了村民有病得醫,小病可治;自村內至市級醫院不足10分鐘車程,至省立醫院不足15分鐘,實現了村民大病可急診;村民全部加入了醫保,又為村民看不起病掃清了障礙。
該村街道通暢整潔,樓房林立,轎車漸多。村民生活豐盛有餘,已基本形成以第一產業保溫飽,以二三產業過小康美好局面。
村莊建設
20世紀 80年代,在104國道兩側建起商品樓。
2000年,濟南市實施“一環九射”工程,對主要出入口進行拆遷綠化綜合整治。
2005—2007年,投資對南街、中街、北街等主要街道全部硬化,並全部配置下水道,硬化面積5萬平方米,結束了村內道路不整,破爛不堪的局面。
2008年又自莊西黨楊路建起了党家莊美食街。
宗教文物
本村村民全部信仰伊斯蘭教。
党家莊清真西寺是周邊最大的、最古老的、最完善的少數民族象徵之一。始建於明代洪武年間,於萬曆年間由李先春等人擴建整修,後又有多次修繕。該寺坐西朝東,建築布局完整,寺院大門為硬山式起脊,前前後後展現出中國式門樓。門前有石虎一對,大門內為一院落,南北兩側講堂各三大間,東南角水室(浴池),大門內中心大殿(禮拜殿),由三座建築勾搭式相接而成。前為券棚式門廳,中後兩個為破山式大殿,前殿樑上書“大清鹹豐辛亥元年仲秋桂月重新”,後殿樑上書“中日戰爭修補紀念”。
1928年,五三慘案時,蔣介石、白崇禧、馮玉祥曾在該寺停留,日軍炮轟該寺,後殿受損,大殿上樑被日軍炮轟擊穿。該梁至今保存在寺,以示勿忘戰爭之慘烈,珍惜和諧之局面。
1966~1976年“文革”時期,以“破四舊”為由,黨西清真寺石碑和建築物遭到了嚴重破壞,回民宗教活動停止。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恢復了清真寺的民族活動場所。1983年,黨西清真寺被歷城區政府批准為“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村兩委會為保護歷史文物,愛護少數民族宗教活動場所,先後三次重新維修了清真寺。党家莊清真西寺於1983年12月被歷城縣政府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12月被濟南市人民政府定為重點保護單位。
2001年黨西村又新建清真女寺一座,該寺設備齊全,建築宏偉,為進一步發揚少數民族文化做出貢獻。
人物事跡
李先春 明末濟南千總,築居遠近聞名的李家樓,捐錢物擴建党家莊清真西寺。
金某某 清代任藍領巴總
何占元 民國十九年(1930年),年僅18歲在擂台上打敗日本雙俠,由此成為遠近 聞名的武術大師,慕名拜師者無數。
李恩科 創辦党家莊完全國小(現黨西國小);修繕党家莊清真西寺;立党家莊集市。
李恩華 畢業於清華大學,後為革命事業奔波,創辦寧夏女子中學,後任寧夏政協委員。
法鏡軒 濟南清真南大寺高目,創辦成達師範。
法廣恩 法氏家族職訇,曾任菏澤地區沙海清真寺教長,遠近聞名。
左豐甲 在北京牛街清真寺掛仗,任濟寧清真寺教長。
左新章 50年代出席山東省勞動模範代表大會,選為北京少數民族代表大會代表,57—59年任歷城縣政協委員。
地圖信息
地址:濟南市市中區一零四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