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壞死桿菌病

兔壞死桿菌病

兔壞死桿菌病是由壞死桿菌引起、發生在兔身上的一種病害。病兔面部、頸部、胸部、腳部及四肢關節等處的皮膚和皮下組織發生壞死性炎症,並可在內臟器官形成轉移性壞死灶,形成膿腫、潰瘍,並散發出惡臭氣味。

兔壞死桿菌病廣泛發生於世界各地,多在炎熱季節或低溫帶發生,危害性較大。

兔壞死桿菌病的防治方法為一旦發病,要及時隔離治療,普遍檢疫,清掃兔舍,徹底消毒,防止擴大傳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兔壞死桿菌病
  • 外文名:Swine Necrobacillosis
  • 別名:兔壞死性梭菌病
  • 為害動物:兔
  • 病害類型:慢性細菌性傳染病
  • 病原:壞死桿菌
  • 侵害部位:皮膚、皮下組織、口腔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流行情況,病理變化,診斷方法,防治措施,預防措施,治療方法,

病原特徵

壞死桿菌屬梭桿菌屬,是一種以多種形態存在的,不運動的革蘭氏陰性菌,在一般情況下呈球桿狀,無莢膜和芽孢。從病灶新分離的壞死桿菌為長絲狀,染色時因原生質濃縮而呈串珠狀。
該菌根據分離株抗原的不同分為4個生物型,即A、B、C型和AB型。其中A型致病性最強,B型次之,AB型介於A型和B兩型之間,C型致病性最弱。家兔感染的多為A型。
該菌為嚴格厭氧菌(anaerobicbacteria),只有在稀氧的情況下才能增殖。最適培養溫度為37℃,最適pH值為7。普通瓊脂和肉湯不適宜生長,加入血液、血清、葡萄糖、酵母浸出液則生長旺盛;加入結晶紫或亮綠可抑制雜菌生長,獲得純培養。
該菌能發酵葡萄糖、麥芽糖、果糖、乳糖、蔗糖和水楊苷,微產酸和產氣;產生帶有臭味的硫化氫氣體和靛基質,還原美藍,不還原硝酸鹽,不液化明膠,MR和VP試驗陰性。
該菌抵抗力不強,加熱65℃1.5分鐘或煮沸1分鐘即可將其殺死,直射日光8~10小時可殺菌。常用消毒藥液,如3%~5%煤酚皂溶液、0.5%石炭酸、1%甲醛、1%高錳酸鉀在5分鐘均可將其殺死。但在自然環境中有較強的生命力。如在糞便中可存活30~50天。在染污的土壤和有機質中能存活70~90天,如遇冬季則數月不死。

為害症狀

患病兔大部分開始表現為拒食、流涎、發熱、消瘦。口、唇與齒齦黏膜出現壞死性潰瘍。有的頭、頸、胸前、腿、四肢關節及腳底部凡被感染的地方出現堅硬腫塊,隨後出現皮膚壞死、潰瘍,其皮下肌肉組織發生化膿、壞死並有惡臭氣味。病程一般數周或數月,多數死亡。

流行情況

兔壞死桿菌病廣泛發生於世界各地,野生動物中多呈暴發,如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黑尾鹿、懷俄明州的糜鹿、薩斯喀徹溫省的叉角羚、羚羊和西伯利亞的馴鹿都有該病暴發的報導。在養殖動物中則多為散發。中國豬、馬、牛、綿羊、鹿均有發病的報導,其中豬、牛特別是鹿的壞死桿菌病最為多見。

病理變化

病兔全身散發難聞的臭氧。口腔黏膜、齒齦、舌面、頸部和胸前皮下、肌肉均有明顯的壞死,淋巴結尤其是頜下淋巴結腫大,並有乾酪樣壞死病灶。有些病例多處皮下有膿腫,內含黏稠的化膿性乾酪樣物質。在病變部可見到血栓性靜脈炎栓塞的變化。凡壞死組織處均具有特殊臭味。個別病例在肝、脾、肺等處見有壞死灶和胸膜炎、心包炎。

診斷方法

根據患部和組織壞死的特殊變化和臭味等可作出初步診斷。
生前採取病變與健康組織交界處的皮膚、黏膜和組織,死後採取肝臟、脾臟、肺臟、淋巴結等病科作為被檢材料。以病料塗片染色鏡檢易發現壞死桿菌。用病變組織或培養物給動物,皮下接種,於注射後8~20天死亡,並可見到注射部位發生壞死。上述情況出現均可確診。

防治措施

預防措施

加強飼養管理,兔舍要光線充足、乾燥和空氣流通,保持清潔衛生。除去兔籠內的尖銳物,防止損傷皮膚。如皮膚已損傷,應及時治療,防止感染。引進兔種要嚴格檢疫,隔離觀察。兔群一旦發病,要及時隔離治療,普遍檢疫,清掃兔舍,徹底消毒,防止擴大傳染。

治療方法

1.局部治療
首先徹底除去壞死組織,口腔用0.1%高錳酸鉀溶液沖洗,然後塗擦碘甘油,每日2次。其他部位可用3%過氧化氫溶液或5%來蘇兒溶液沖洗。然後塗5%魚石脂酒精或魚石脂軟膏。當患部出現潰瘍時,在清理創面後,塗擦土黴素軟膏或青黴素軟膏。
2.全身治療
可用磺胺二甲嘧啶,每千克體重0.15~0.2克,肌內注射,每日2次,連用3天。青黴素,每千克體重4萬單位,腹腔注射,每日2次,連用4天。土黴素,每千克體重30~40毫克,以專用溶媒溶解後肌內注射,每日2次,連用3天。先鋒黴素,每千克體重20毫克,肌內注射,每日2次,連用3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