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兒童睡眠障礙是一個系列疾病,不同的疾病具體的病因並不相同,但從疾病的發生來看,其病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遺傳因素
這些兒童睡眠障礙主要由基因的異常造成,最典型的是發作性睡病。
2.環境因素
睡眠的疾病發生於大腦,大腦是人類最頻繁與外環境直接聯繫的人類器官,環境因素對大腦有著顯著的影響,成為造成兒童睡眠障礙的主要因素之一,最典型的兒童睡眠障礙是入睡相關障礙。
3.遺傳與環境共同作用
兒童睡眠障礙的大部分疾病都是遺傳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對於某些遺傳特質的大腦,在某些特定的環境中容易出現睡眠障礙的疾病。
4.軀體其他疾病
對兒童睡眠功能的影響,最典型的疾病是兒童呼吸睡眠暫停綜合徵。
總體來說,兒童睡眠障礙的病因非常複雜繁多,可以涉及到軀體疾病、飢餓、口渴或過飽、養育方式不當、睡眠習慣不良、精神因素和環境因素等影響。還會受社會心理因素,如家庭糾紛、父母親撫養兒童觀念的差別、經濟狀況、學校里老師的態度、與同學們的交往等因素的影響。
臨床表現
兒童睡眠障礙是由睡眠時間不足及一系列相關症狀構成。相關症狀包括打呼嚕、喉頭哽咽、呼吸暫停、張口呼吸、睡眠不安、多汗、肢體抽搐、夢話、磨牙、夢遊、遺尿等。睡眠障礙的形式主要包括:
1.睡眠不安和入睡困難
多見於嬰幼兒,睡眠時經常翻動、肢體跳動、反覆搖頭、無故哭鬧、磨牙、說夢話等。有的患兒不願上床,要求抱著走動,或是遲遲不能入睡、淺睡或早醒。
2.夜驚
常見於2~5歲兒童,一般在入睡後半小時左右發作,表現為突然驚叫、哭鬧、驚恐表情、手足亂動、呼吸急促、心跳增快、出汗、瞳孔散大。發作時腦電圖出現覺醒的α節律。每次夜驚發作可持續1~10分鐘,發作後再入睡,醒後完全遺忘。一般隨著年齡增長,夜驚可自行消失。
3.夢行症
較為常見,常伴有夜間遺尿。部分患兒有家族遺傳史。主要表現為反覆出現在入睡後0.5~2小時熟睡中突然坐起或下床活動,意識不清、東撫西摸、徘徊走路或做遊戲動作,此時不易喚醒,大約數分鐘或半小時後又可安靜入睡,事後完全遺忘。
檢查
1.兒童生長發育過程的詢問。
2.量表檢測:主要是通過半定量的評估方法評估兒童學習、生活和情緒,主要的工具有兒童睡眠紊亂量表、兒童社會功能評價量表、康奈爾兒童行為問卷,兒童適應行為評估、兒童情緒評估。
3.認知功能檢查:通過認知評估工具評估兒童的認知功能,了解睡眠障礙對兒童大腦的影響;主要工具有Das-Naglieri認知評估系統,韋氏智力量表、持續加工試驗。
4.電生理檢查:時間相關誘發電位、體動睡眠檢測、腦電圖、動態心電圖。
5.影像學:磁共振檢查。
診斷
1.診斷分型
(1)根據美國DSM-V疾病診斷手冊,兒童睡眠障礙可分成四類:①最基本的兒童睡眠障礙,包括睡眠失調和異態睡眠;②與其他精神紊亂相關的睡眠障礙;③由通常的內科疾病引起的睡眠障礙;④藥物引起的睡眠障礙。
(2)著名兒童睡眠醫學專家smedieH認為兒童睡眠障礙主要包括三種類型:①睡眠失調:指各種因素導致的睡眠量、質或時序方面的變化,以睡眠不安、睡眠減少或睡眠過多為特徵。前者有入睡困難、頻繁夜醒等表現。後者常見於發作性睡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和原發性白天嗜睡征等疾病。②異態睡眠:指在睡眠中出現的異常發作性事件,如夢行、夢魔、夢吃、夜驚等。③病態睡眠:指由軀體、精神疾病誘發的睡眠障礙。
2.常見睡眠障礙疾病診斷
嬰幼兒期,睡眠障礙主要是很難建立穩定的睡眠規律,以入睡困難和頻繁夜醒較多見。
(1)入睡相關障礙由於在入睡時缺乏習慣伴隨物或熟悉的環境因素而發生入睡或睡眠啟動和睡眠維持困難。通常發生於6個月以上小兒,3歲以後顯著減少,6個月~3歲兒童患病率15%~20%。無明顯性別差異。表現為睡覺時需某些習慣伴隨物或環境才能迅速入睡,否則便入睡困難或夜間醒後再度入睡困難或延遲,甚至啼哭吵鬧。並需重新滿足上述條件才能再入睡。常見的習慣伴隨物或環境有餵奶、吸吮橡皮奶嘴、照料者的拍背、搖動、哼歌、講故事,開電視、收音機或電燈等。多數患兒通常至3~4歲時症狀可自行緩解,少數患兒症狀可持續至7~8歲。常見的病因有:①撫養者不適當或過度介入兒童睡眠,形成入睡相關性因素。如患有某種疾病給予安撫養成習慣後,即使疾病己愈,患兒入睡仍依賴於這些關護。此時,關護成為入睡相關性因素,從而影響睡眠。②圍生期缺氧性腦損害可使兒童易激惹和睡眠不寧,並受到過分關護,從而影響入睡和整個睡眠階段。③遺傳因素也可能起一定作用。
學齡前期易發生睡眠時打鼾、夢魔和異態睡眠(如夢遊、夜驚)。
(2)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OSAS)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是夜間上呼吸道反覆梗阻引起的嚴重的睡眠障礙,占睡眠障礙的1%~3%,2~6歲多發。最常見的原因是腺樣體和扁桃體腫大,但鼻咽部解剖結構及神經肌肉疾病在OSAS發病中也起一定作用。OSAS發生的關鍵在於睡眠時咽氣道的塌陷。氣道阻塞的部位可以在鼻咽部、口咽部或喉咽部,80%以上的患者為口咽和喉咽部的聯合阻塞。睡眠呼吸暫停的症狀是很多的,最顯著的症狀是睡眠時打鼾和呼吸困難,常常表現為數秒鐘的呼吸暫停。也可表現為大多數時間用口呼吸(夜間和白天),胸腹反向異常呼吸,夜間經常咳嗽或氣硬,躁動不安,多汗,遺尿。經常夜驚或夢魔,也可表現為夢遊。白天常常表現為晨起頭痛、睏倦、易激惹、鼻塞、張口呼吸、行為異常、嗜睡、注意力不集中、反覆上呼吸道感染等。
(3)夢魔又稱夢中焦慮發作,是指兒童做內容恐怖的夢所引起的焦慮、恐怖發作。常可見於正常人,發生率為5%。大約有7%~15%的兒童有夢魔的情況,發病高峰在3~6歲,3歲以前很少發病。
磨牙症是指睡眠中頻繁出現的咬肌節律性收縮發作,產生磨牙咬牙動作,並可發出聲音。
(4)失眠(insomnia)是一種以入睡困難或難以維持睡眠並在睡後仍覺疲倦為特徵的睡眠障礙。青少年較常見,通常與情緒問題、過度服用某些使中樞神經興奮的物質及學業壓力負擔有一定關係。部分患兒數次失眠後對睡眠懷有恐懼心理而形成條件反射,上床後就擔心睡不著,從而形成習慣性失眠。
鑑別診斷
兒童睡眠障礙與癲癇發作的鑑別診斷:兒童期常見的睡眠障礙,如夜驚、夢魘與夢遊症等,但睡眠中一些發作性異常運動,卻有被誤診為癲癇性肌陣攣或其他癲癇發作的可能。因此,需要了解小兒睡眠中常見的非癇性異常運動,以提高與癲癇發作的鑑別診斷。
併發症
兒童睡眠障礙可能隨年齡增長,成為成人後睡眠障礙(以失眠症為主)的主要發生因素。即使是在兒童期,睡眠障礙的負面影響也容易使兒童產生認知功能障礙、情緒障礙,並影響其他系統和器官的發育成長。
治療
兒童睡眠障礙的治療,在臨床上通常建議以行為治療為主。父母的支持、鼓勵和安慰對睡眠問題的解決是相當重要的,應了解孩子潛在的憂慮並隨時給以可能的支持,決不能粗暴地恐嚇和懲罰。睡覺的時間也應是規則、固定的,應將變動限定在最小範圍內。睡覺前的一段時間應是安靜、平和的,刺激的電視應絕對避免。對於發作性睡病的兒童,則可以幫助他們建立一個規則的睡眠時間表,平時在飲食上避免高糖,並且多予以精神鼓勵。夢行症的兒童因為有遭受傷害的可能,所以父母更應注意其安全。在指導父母有規律地喚醒夢遊兒童(即在孩子入睡後幾小時喚醒他或在通常夢遊發生前喚醒他)後發現,該措施在所有父母被指導的兒童中都有明顯的效果,並在治療6個月後的隨訪中仍有效。對於夜驚的兒童,仍應阻止孩子睡在父母的房間,可以讓他們在睡前洗個暖水澡、吃少量的點心、並陪他們安靜地呆一會兒均有助於睡眠,或者還可以為他們點一盞夜燈或讓房門開著。在藥物治療方面,苯海拉明作為一種溫和的鎮靜劑,必要時可用於夜驚兒童;單胺氧化酶抑制劑、α腎上腺素能受體中樞興奮藥治療發作性睡病;地西泮和三環類抗抑鬱藥治療夢行症;褪黑素治療失眠症等都有很好的療效。
預防
睡眠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兒童身體和大腦的發育。良好的作息習慣和睡眠衛生(包括睡覺時不要開著燈,室內空氣流通,睡姿正確,睡前不要吃過多的東西,等等),能夠促進大腦正常發育並得到充分休息。
1.製造良好的睡眠環境
對有睡眠障礙相關症狀的兒童,還應注意調整和保持良好的睡眠姿勢(側臥位)和枕頭的適宜高度(10厘米左右)。
2.父母的作用
幫兒童放寬心。排除生理和身體上的因素,父母要儘量避免那些可能引發夜驚症的事情發生,從客觀上解除兒童的心理壓力。同時,以講故事、做遊戲的方式,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以解除焦慮、放鬆身心,培養堅強的意志,開朗的性格。上床後,家人親切地陪伴及聊天說話,或共同聽一段輕鬆的音樂,也往往能讓兒童心情愉快地入睡,這是避免夜驚的好方法。
3.對孩子的關注
白天適度增加兒童的運動量,不僅可以增強體質,還能促進其腦神經遞質的平衡。而且白天的活動多了、累了,晚上也容易睡得深,提高睡眠質量。白天常打瞌睡的兒童,夜間睡眠時間會縮短,這是由於紊亂而片段化的睡眠反覆覺醒而打斷睡眠,易引起夜間睡眠不安、睡眠時間不足。所以,對白天經常打瞌睡的兒童要尋找原因,採取對策加以糾正。
總之,家長掌握了睡眠與健康的相關知識,有意識地去避開這些危險因素,或是發現原因,及時就診,解除影響因素,則可大大減少和避免兒童因睡眠不足和睡眠障礙而產生的健康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