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飲食習慣,嬰幼兒期,學齡前期及學齡期,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嬰兒期(0~1歲),幼兒期(1~3歲),學齡前期及學齡期(3~6歲,6~12歲),青少年期(12~18歲),全身健康,母親孕期及胎嬰兒期,嬰幼兒期和學齡前期,定期口腔檢查,定期口腔檢查的重要性,嬰幼兒定期進行口腔檢查,學齡前兒童每6個月接受一次,學齡期階段應定期檢查及時就診,防止意外傷害,專家觀點,
良好的飲食習慣
良好的飲食習慣在兒童口腔保健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應引起大家的重視,關鍵是落實到日常生活當中,它不僅對兒童的口腔健康有益,而且也對兒童的全身健康有益。下面分為嬰幼兒期、學齡前期及學齡期來進行分別闡述。
嬰幼兒期
平衡膳食和健康行為是維護嬰幼兒口腔健康的必要條件
1.平衡膳食
嬰幼兒時期全部的乳牙和大部分的恆牙都在形成和鈣化,也是身體快速生長發育期。因此,保證供給充足的蛋白質,維生素和富含無機物如鈣、鐵、磷等的食物,才有利於牙齒的正常發育。
5-6月以前應從母乳或配方奶中獲得全部的營養。5-6月後,建議添加富含鐵的乾穀物類,提供適當的零食(如水果)、無糖的穀類食物、無鹽餅乾和乳酪。一方面滿足嬰兒生長發育的需要,另一方面培養嬰兒的咀嚼能力,為過渡到斷乳做準備。
2. 提倡母乳餵養
母乳是嬰兒最好的天然食品,它具有熱量高,富含嬰兒需要的各種營養素,還有較多的酶和抗體,有利嬰兒的消化、吸收和抵抗疾病。直接哺乳既方便又衛生、經濟。所以提倡純母乳餵養至少6個月。餵奶時應注意餵奶姿勢,最好坐姿抱著孩子喂,左右輪換餵奶,以免影響嬰兒頜面部的生長發育。
雖然從婦幼保健的角度來說,提倡按需餵養母乳至2歲,但從口腔保健來說超長期的母乳餵養會增加患齲的風險。所以更應提倡按需規律餵養。
3. 人工餵養注意事項
奶瓶是人工餵養的工具。奶瓶餵養時應選用適合嬰兒年齡的奶嘴,避免因孔洞太大奶夜流得過快,使咀嚼肌得不到應有的鍛鍊。餵奶時應抱著嬰兒喂,避免讓孩子躺著喝奶,不要把奶瓶壓住上前牙,以免影響頜面發育。
嬰幼兒任何時候都不應該含著裝有奶或其他甜飲料的奶瓶作為安慰劑,尤其是打盹和睡覺時。另外,應注意奶瓶中的內容物,奶瓶中應該只有水和牛奶。
4. 限制含糖飲料和食物的攝入
碳水化合物是人體能量的來源,是生長發育必不可少的營養成分之一。但精製碳水化合物問題主要是其中的糖類與
齲齒的發生有關。家長應限制含糖飲料和食物的攝入,減少糖的用量和食用頻率。
兒童1歲後,儘量在兩餐間僅給水或不加糖的奶。天然果汁含糖很高,給孩子喝時儘量用杯子喝。如果孩子能直接吃水果的話,應直接吃水果對牙損傷最小。
5. 不要把細菌口-口相傳傳遞給孩子
口腔中的唾液是細菌傳播的載體。餵養人可以通過親吻、用自己的筷子餵孩子、把食物嚼碎餵給孩子、把食物放到自己口中試溫度等方式把口腔中的致病細菌傳播給孩子,其中致齲細菌越早傳播給孩子,孩子越易早患
齲齒。所以看護人應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狀況,糾正不良的餵養方式,避免把致病菌傳播給嬰幼兒。
學齡前期及學齡期
鼓勵兒童多吃纖維性食物,增強咀嚼功能
1. 纖維性食物有利於兒童健康
兒童應注意平衡膳食,做到不挑食,特別是多吃蔬菜和新鮮水果等纖維含量高、營養又豐富的食物,這樣,既有利於牙齒的自潔作用、不易患
齲病,又有利於口腔頜面的生長發育,促使牙齒排列整齊,增強咀嚼功能。
現在市售的兒童食品均做工精細,入口即化且甜粘,無需用力咀嚼即可下咽。這樣一方面容易造成食物殘渣在牙齒表面的堆積,誘發
齲齒;另一方面也不利於口頜發育和咀嚼功能的訓練。
學齡前兒童喜食甜食,且以軟性食物為主,粘稠性強,含糖量高,易發酵產酸。加之兒童的睡眠時間長,口腔處於靜止狀態,唾液分泌減少,自潔作用差,同時又不能有效地進行口腔清潔,使得
齲齒發生的可能性增加。
研究證明每天食糖量的多少與
齲齒的發生成正相關,因此要儘量減少攝取糖的量和頻率。從某種意義上說,攝取糖的次數可能比總量的多少更具危害性。另外,可以食用含糖的替代品——甜味劑,如木糖醇的食物。
3. 降低喝酸性飲料的頻率和數量
頻繁飲用酸性飲料(如果汁、碳酸飲料和奶製品飲料)可使牙面與酸性物質直接接觸的時間增加,引起牙齒脫礦,導致牙齒過敏,遇到冷熱酸甜就敏感甚至疼痛。另外,飲料中的糖易被細菌代謝,長期大量飲用使得患齲的風險大大提高。
最好使兒童養成喝白開水的習慣,或儘量減少喝碳酸飲料的量和頻率,提倡用吸管吸入飲料。喝完飲料後應以清水漱口,稀釋口腔內的酸性物質。
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
刷牙是兒童口腔保健的重要內容,一般提倡豎刷法,上牙從上向下刷,下牙從下向上刷,咬合面要來回刷,但對學齡前兒童建議採用轉圈法刷牙,即在上、下牙輕輕合攏的情況下,用牙刷在牙面上順時針或逆時針畫圈清除菌斑。刷牙建議使用兒童保健牙刷,而且選用適合孩子年齡段的保健牙刷。3歲以上的孩子能正常漱口後,建議使用含氟兒童牙膏進行刷牙。
兒童時期,因年齡段的不同,孩子的認知能力和牙齒萌出發育也存在不同,所以針對每個年齡段,採取相應的口腔保健措施是十分必要的。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不僅僅對預防口腔疾病有益,而且還使兒童終生受益。
嬰兒期(0~1歲)
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開始一些基本的口腔保健措施是非常重要的。清除菌斑應從第一顆乳牙萌出開始,而這一工作完全靠孩子的父母來完成,即父母手指纏上濕潤的紗布或用指套牙刷輕輕清潔牙面和按摩牙齦組織。
孩子第一次口腔檢查時間應在大約第一顆牙齒萌出的時間或最遲在孩子的12個月之前。孩子的第一次口腔檢查主要有這幾個目的:首先,告訴父母使用上述口腔保健措施的必要性;此外,孩子的口腔狀況、與餵養和低齡兒童齲有關的飲食建議及其它的健康狀況諮詢也應完成;第一次口腔檢查也是孩子開始熟悉就診環境、口腔專業人員工作的時間,這樣可以避免或減少將來的口腔治療恐懼。
幼兒期(1~3歲)
這個年齡是變形鏈球菌在嬰幼兒口腔中定植的時間,變形鏈球菌是主要的致
齲病。一方面要注意看護人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避免其口腔致齲菌傳播給孩子,另一方面應保持嬰幼兒口腔的清潔。
這個階段提倡開始刷牙去除菌斑。當孩子能漱口時(約3歲左右),可以開始使用含氟的兒童牙膏,每次只用豌豆大小的牙膏即可。當孩子能進行簡單的刷牙後,父母還需要進一步幫助孩子刷牙。當牙齒鄰面有接觸時,建議使用牙線,不過使用牙線需父母經專業人員的指導後進行。
學齡前期及學齡期(3~6歲,6~12歲)
此時的兒童尚未完全掌握刷牙方法,加上孩子自律性差,因此,家長必須繼續幫助(學齡前期)或監督(學齡期)孩子刷牙。
這一時期,雖然在家庭中可以在口腔專業人員的指導下使用氟凝膠和含氟漱口水,但是由於吞咽的危險,所以氟凝膠及漱口水的使用應少量且僅局限於那些中、高度齲易感孩子的家長,且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
青少年期(12~18歲)
對於口腔工作人員和家長來說繼續幫助和指導青少年渡過這段困難時期是非常重要的。增加青少年關於菌斑和預防口腔疾病的知識並要求他們的積極參與,這將有助於激發青少年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
這個時期的青少年,飲用碳酸飲料的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因此應科學地飲用碳酸飲料,改變飲用方式。
全身健康
兒童的口腔保健,不僅僅與口腔本身狀況有關,而且還與全身健康有著密切的聯繫。當母親開始孕育新生命時,那時的全身狀況就決定了
胎兒的口腔健康,同樣,嬰幼兒期和學齡前期的全身狀況,也決定了兒童的口腔健康。
母親孕期及胎嬰兒期
母親孕期的有些口腔疾病,將直接影響孩子的出生狀況,據文獻報導母親如果患有中度和重度的
牙周炎,則
早產兒和低出生體重兒的發生率將明顯增加,而低出生體重兒和
早產兒容易出現牙齒髮育缺陷,發育缺陷的牙齒容易導致齲齒的發生。
孕期還是孩子口腔器官快速發育和形成的時期,在這一時期,任何影響孕婦健康的局部和全身的因素,都有可能成為影響口腔器官正常發育和形成的因素,導致一些發育缺陷和不全,如
牙釉質發育不全,牙釉質礦化不良等。
綜上所述,全身健康與兒童口腔保健有著密切的聯繫,而且孕產婦的口腔保健對其本身及胎嬰兒的全身健康和口腔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圍產保健的重要部分。
嬰幼兒期和學齡前期
嬰幼兒期和學齡前期正是孩子乳牙(奶牙)和恆牙牙齒硬組織的形成和礦化時期,這時,孩子出現全身或局部健康紊亂,就會影響牙齒的發育,出現牙齒髮育缺陷,而發育缺陷的牙齒又易患齲齒。可見:嬰幼兒期和學齡前期全身保健不良→牙齒髮育和礦化缺陷→易患齲齒。
嬰幼兒期忽視口腔保健,常常導致嚴重的口腔疾病,影響孩子的口腔以及全身的正常發育。如:
1.不良的餵養習慣(不規律的餵養、延長母乳餵養、延長奶瓶餵養、睡覺含奶瓶)→低齡兒童齲。
2.不良的餵養習慣(奶瓶姿勢)→牙齒反牙合。
3.嬰幼兒期不良的口腔衛生和飲食習慣(不認真清潔牙齒、高頻率的進食甜飲料、高頻率的進食零食和甜食)→低齡兒童齲。
總之,嬰幼兒期和學齡前期的保健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僅影響孩子的現在,還影響孩子的未來。
定期口腔檢查
定期口腔檢查的重要性
定期口腔檢查就是在沒有口腔疾病或自己沒有感覺到口腔有問題的情況下,定期讓口腔醫生進行口腔健康檢查,而不是已經發現有問題才去就醫。定期口腔檢查有以下益處:
1.了解口腔健康狀況,對口腔疾病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2.了解自己的口腔健康程度,進行保健諮詢。
3.獲得更多的口腔保健知識,學會正確而有效的自我口腔保健方法。
4.某些全身性疾病最早表現為口腔異常,還有助於發現這些疾病。
嬰幼兒定期進行口腔檢查
嬰兒出生之後,應該在第一顆牙齒萌出後即約6個月時去醫院檢查口腔,由口腔醫生評估患齲的風險,提供預防性指導和建議。此後應每3-6個月檢查一次,發現問題,及時預防和治療。
學齡前兒童每6個月接受一次
3-6歲是兒童患齲的高發期,提倡學齡前兒童每6個月接受一次口腔健康檢查。在對兒童進行口腔健康檢查的同時,醫生可提供有針對性的專業口腔健康指導,增強家長和孩子的口腔健康意識。對於易患齲的兒童應根據需要縮短檢查的間隔時間。
學齡期階段應定期檢查及時就診
學齡兒童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診:
乳牙滯留(新牙已萌出而舊牙未脫落)、齲齒(牙齒“發黑”,有牙洞)、牙齦炎(表現為刷牙出血、咬硬物出血、牙齦腫脹等)、牙齒外傷、牙齒排列不齊等。即使沒有口腔內不適,學齡兒童也應定期檢查口腔狀況。每半年去正規口腔醫療機構做一次全面口腔檢查,每年潔一次牙。
防止意外傷害
牙外傷好發於1.5-2.5歲的幼兒和8-10歲的學齡兒童。外傷發生後應如何處置呢?無論對兒童還是成人,外傷發生後的治療是否及時,對預後有著明顯的影響,甚至決定治療的成敗。因此,外傷發生後應儘快就診。
常見的牙齒完全磕掉,應儘量找到患牙,如果患牙整潔,可自己或在成人的幫助下用自來水沖洗後儘可能最快放回牙槽窩內;或者直接放到生理鹽水、牛奶、隱形眼鏡的護理液中,緊急情況下也可放到口腔中含著儘快去醫院就診,防止乾燥。即使只是牙齒磕斷,也儘量將斷片用同樣的方法帶到醫院,有利於牙齒的進一步修復。
專家觀點
做好兒童口腔保健首先要注意全身保健,全身健康與口腔健康有著密切的聯繫;其次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這不僅對口腔保健有益,也對全身及兒童終生受益;再次是定期進行口腔檢查,對口腔疾病採取預防為主的策略,防患於未然,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最後是強調預防口腔意外傷害,不僅需要兒童、家長,還需要全社會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