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兒科療法(興化史氏中醫幼科療法)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醫藥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1730年
- 認證時間:2016年
- 認證批次:第三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江蘇省泰州市興化市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相關製品及套用,
簡介
興化史氏中醫由明朝大臣史可法第六代孫史繼川開創,史繼川隨母學中醫,並於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在昭陽懸壺。1835年,史氏中醫傳人史來恩的玄祖父史天和移居戴窯懸壺並延續至今。清代大書法家徐退贈一對聯稱讚史氏“一宦一醫祖孫濟世,學賢學聖詩禮傳家”。
歷史淵源
清代康熙年間史先根任江西湖口縣知縣,娶興化魏氏(兵部尚書魏應嘉後裔)為妻,早逝。早先興化四牌樓有一匾額“玉曙青華”就是為他而立。魏氏移居昭陽鎮儒學街,其時大門門楣處鑲一塊黑底金字石匾“聖旨史先根先生”。遺腹子史繼川(1707~1785)隨魏氏學中醫,於雍正八年(1730年)懸壺昭陽鎮,開創史氏中醫幼科。第四代傳人史天和於乾隆46年(1780年)遷居戴窯鎮。第五代傳人史南華立祖訓:“以人為本,待人以誠,以和為貴,德高醫精,從善行醫”。其好友康汝英贈聯:“一宦一醫祖孫濟世,學賢學聖詩禮傳家”,並由名家徐退(約1821~1903)書寫,可惜毀於“文革”。
第七代傳人史功甫(1892~1975)是史氏中醫兒科集大成者,先後隨父史澤芝,叔父史筱堂,表兄楊恭甫(曾任漢口醫學會會長,清代四品官員)學醫,德高望重,名揚四方,療效卓越,屢起重疴。連任四屆政協委員,20世紀60年代被指定為中醫帶徒的名老中醫。他潛心整理《史氏中醫兒科寶鑑》、《史氏中醫內科診治要集》、《史氏中醫婦科診治驗集》、《史氏中醫驗方集》,入編揚州市志、興化市志、中醫名人錄。鄉親贈嵌名聯:“功在保赤子,甫業世代傳”。1934年夏,張家懋之子,2歲,高熱神蒙時驚5日,時吐不食,口渴無汗,腹軟不脹,尿少色赤,口臭味熱,舌苔周白中黃而膩,脈弦而數。診為暑疫損氣傷津之證,先予家傳臥龍丹搐鼻開竅醒腦,餵服至寶丹清熱解毒先解其急,繼予家傳驗方“淡竹清熱湯”,祛暑化濕,益氣生津,健脾和胃。服2帖後複診:神清,仍有餘熱,納差乏力,見汗不多,尿少色黃,舌白苔薄,脈滑而數。予家傳驗方“藿芩清熱湯”,祛暑清熱,行氣利濕,益氣扶正。三帖後,熱退乏力,納差,出汗增多,尿量增多色轉白,舌苔白薄,脈虛無力。診為脾胃虛弱,元氣不足。施《論治準繩》健脾丸(健脾參術苓草陳,肉蔻香連合砂仁,楂曲山藥曲麥炒,消補兼施不傷正),減黃連,加淡竹葉。三帖煎服後,神奕,食慾恢復,症狀消失。張公一周后沿路敲鑼打專船來戴窯,贈送金字硃砂底一匾:“保赤功偉”。此匾1938年日寇入侵時被燒毀。
基本內容
《史氏兒科療法真傳》是體悟與總結,匯集史氏九代人的診療思維、臨床經驗,分七章,三十五節,從概述、辨證論治、病例論述、驗方、單方、中成藥、體外療法分別詳述,每節均有討論,並提出史氏觀點。《史氏兒科治驗傳薪》分五章、二十二節。講述史氏診治之法,提出治療小兒濕病“四堅持”,即堅持祛濕、堅持運脾、堅持適補,堅持調理;介紹祖傳家方演變、發展與運用。《史氏兒科外治方揭秘》論述外治原理與法則,講述史氏26種外治法,介紹外治方462方,對其配製法與注意點,療效與療程均作詳細論述,並舉例說明。
相關製品及套用
《史氏兒科療法真傳》、《史氏兒科外治方揭秘》、《史氏兒科治驗傳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