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功能檢測法

免疫功能檢測法,檢測機體免疫功能的方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免疫功能檢測法
  • 所屬學科:醫學
可分兩大類: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細胞免疫功能檢測法 檢測免疫細胞的數量和功能。數量的檢測 見表。免疫細胞數量變化的原因、表現部位及細胞的特性數量原因表現部位細胞特徵增加對內外各種刺激的反應性增生主要表現在血液,其次是淋巴結或脾等周圍免疫器官主要是成熟的免疫細胞腫瘤性增生,如白血病、骨髓瘤、淋巴肉瘤主要表現在骨髓或淋巴結,其次在血液、脾及其他器官主要是未成熟細胞,部分為成熟細胞減少細胞丟失和破壞增加,如針對某些免疫細胞的Ⅱ型變態反應,某些傳染病、外傷或出血主要表現在血液中,其次在周圍免疫器官中主要是成熟的免疫細胞減少新的細胞生成減少,如各種先天性免疫細胞發育不良和各種原因引起的繼發性免疫細胞產生減少可表現在中樞及周圍免疫器官中表現為成熟和未成熟的免疫細胞都減少血液是細胞免疫功能檢測法最常選用的標本,只有在必要時,才從骨髓或其他免疫器官取材。①白細胞計數。常用化驗檢查項目,即血液中總的白細胞濃度的測定。成人血中白細胞濃度的正常值為4 000~10 000個/毫米3。新生兒的正常值較成人高,為11 000~20 000個/毫米3。若白細胞計數異常,需作白細胞分類等檢查(見血液常規檢查)。②白細胞分類計數。在異常或疾病情況下,不管白細胞總數是否發生改變,各類白細胞的相對數量可能發生變化。這些變化是診斷的依據之一。③T細胞與B細胞分類計數。在正常人血中,T細胞與B細胞的數目分別占淋巴細胞總數的65%~80%和5%~15%。免疫細胞的功能檢測 ①淋巴細胞轉化試驗。是淋巴細胞功能檢測最基本的方法。檢測人體是否已經接受過某種抗原的刺激。②淋巴因子產生試驗。用來檢測淋巴細胞對不同刺激物的反應能力。淋巴細胞在受到各種刺激後發生代謝活化,同時可產生並釋放多種有生物學活性的物質,稱為淋巴因子。此試驗的結果往往與身體對同一抗原的遲髮型變態反應皮膚試驗的結果一致。③細胞介導的細胞毒試驗。一種細胞通過直接接觸將另一種細胞殺傷的現象,稱為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在人體內有兩種能直接殺傷靶細胞的細胞,即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和特異性殺傷T細胞(特異性Tc細胞)。NK細胞存在於未受抗原刺激的正常人體,對某些受感染的細胞、腫瘤細胞或正常的未成熟造血細胞有殺傷活性。特異性Tc細胞存在於受過特異抗原刺激的機體內,能殺傷帶特異抗原的感染細胞、異體細胞、自身組織細胞或腫瘤細胞。這兩種殺傷細胞借不同的機制在抗感染免疫、抗腫瘤免疫、自身免疫病及移植免疫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兩種殺傷細胞在體外的功能檢測結果可作為殺傷細胞功能強弱的指標。④抗體分泌細胞檢測。分泌抗體的漿細胞由B細胞分化而來,但在此分化過程中,往往需要T細胞與單核–巨噬細胞協作。因此,對抗體分泌細胞的檢測,實際上是對B細胞、T細胞和巨噬細胞功能的綜合性評價。抗體分泌細胞的檢測可分為針對某種抗原的特異抗體分泌細胞的檢測,以及無一定特異性的免疫球蛋白分泌細胞的檢測。在自然條件下,體記憶體在的免疫球蛋白(Ig)分泌細胞稱為自發性Ig分泌細胞,它們反映人體在自然情況下受抗原刺激的情況。抗原刺激後在體內產生特異抗體分泌細胞的情況,能反映機體的體液免疫應答功能。這類試驗對於分析T細胞、B細胞和巨噬細胞在抗體產生反應中的功能很有意義。⑤中性粒細胞吞噬功能檢測。血液白細胞中占比例最大的就是中性粒細胞,它能作變形運動,吞噬異物。對中性粒細胞吞噬功能的檢測常用形態學方法,於顯微鏡下觀察,以綜合評價其吞噬功能。中性粒細胞在吞噬細菌或異物後,還需要消化分解異物。這種能力與葡萄糖在細胞內的氧化分解有關,可通過葡萄糖氧化脫氫的過程來了解中性粒細胞在吞噬異物後,消化分解異物的能力。⑥巨噬細胞吞噬功能測定。巨噬細胞是重要的免疫細胞,具有處理與傳遞抗原、產生白細胞介素和其他細胞因子,以及吞噬異物或異常細胞的功能。中國張友會等人將含有斑蝥浸出液的濾紙片貼於人的皮膚,引起皮皰,從皮皰液中可得到較多的巨噬細胞,這為進行人巨噬細胞的研究提供了方便。細胞免疫功能體內測定技術 如遲髮型變態反應,可通過結核菌素試驗、二硝基氯苯(DNCB)或二硝基氟苯(DNFB)皮膚試驗進行。結核菌素試驗是以不同類型的結核菌素和不同方法進行的皮膚試驗,用以診斷結核病及細胞免疫功能。試驗用舊結核菌素(OT)或純蛋白衍化物(PPD)皮內注射,觀察局部有無遲發的紅暈、硬結反應。陽性表示過去或現在接觸過結核桿菌,且具有細胞免疫反應,但不一定有活動性結核;陰性表示無結核感染,在結核感染早期或病情危重、營養極度不良、某些急性傳染病(如麻疹)、惡性腫瘤時均可表現陰性。成人結核菌素試驗陰性常表示細胞免疫功能低下。給小兒接種卡介苗前,應先做結核菌素試驗,陰性者方可接種。體液免疫功能檢測法 是檢測體液免疫功能的技術。分為體外免疫檢測和體內免疫檢測兩大類。體外體液免疫功能測定技術 包括抗原–抗體反應和可溶性免疫分子測定。①抗原–抗體反應。由於抗體主要存在於血清中,檢測時要自血液中分離出血清,故又稱血清學試驗。抗原和抗體具有高度特異性,因此只要已知其中一方,即可檢測另一方。有以下五種反應類型。ⓐ凝集反應。即顆粒性抗原(如完整的細菌、立克次氏體、螺旋體及紅細胞等)與相應抗體結合後,在一定條件下可出現肉眼可見的凝集物,稱為直接凝集反應。將可溶性抗原或抗體先吸附於載體,然後再與相應的抗體或抗原作用,形成肉眼可見的凝集物,稱為間接凝集反應(圖1)。另一種凝集反應稱為抗球蛋白反應或庫姆斯氏試驗(圖2)。機體接受抗原刺激後,除產生完全抗體外,還能產生不完全抗體,後者短而體積小,不能同時與兩方抗原決定簇聯接,因而不能產生可見的凝集物。若把產生不完全抗體的人的正常血清球蛋白注射到異種動物,使之產生抗球蛋白抗體,將抗球蛋白抗體加到抗原與不完全抗體的複合物中,起搭橋作用,就能出現可見的凝集反應。庫姆斯氏試驗可分為直接和間接反應兩種。前者是用以檢測黏附在以紅細胞為抗原的表面上的不完全抗體(即自身紅細胞抗體)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常用來診斷新生兒溶血性貧血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間接庫姆斯氏試驗是檢測血清中游離的不完全抗體的方法,用以檢測血型抗原、血型抗體的檢測和鑑定,以及輸血前的血型相容性試驗。ⓑ沉澱反應。可溶性抗原(如血清蛋白、細菌培養濾液、細菌浸出液和組織浸出液等)與相應的抗體在有電解質存在的條件下結合,可形成肉眼可見的沉澱物。沉澱反應由於特異性很強,所以被用來鑑定混合物中的蛋白質組分、菌型,診斷疾病以及在法醫學上鑑定血跡等。沉澱反應還可分為環狀沉澱反應(對抗原的定性測定)、絮狀沉澱反應(測定毒素、抗毒素等)、瓊脂擴散試驗等。瓊脂擴散試驗是可溶性抗原與相應抗體在含有電解質的半固體凝膠(瓊脂或瓊脂糖)中進行的一種沉澱試驗(圖3)。可溶性抗原與抗體在其間可以自由擴散,在兩者相遇處可形成白色沉澱線;一條沉澱線即代表一種抗原與抗體的沉澱物,因此可對溶液中不同抗原抗體成分進行系統分析。瓊脂擴散試驗包括單向、雙向瓊脂擴散兩種基本類型。若結合電泳技術進行定向擴散,可加快擴散速度,提高反應靈敏度,從而衍生出免疫電泳、對流免疫電泳、交叉免疫電泳、火箭電泳(圖4)等方法。ⓒ補體參與的抗原–抗體反應。補體一旦被抗原抗體複合物結合後,即不再游離,故可利用這個特性進行免疫反應的研究。補體的溶血、溶菌作用有賴於抗體的存在。當紅細胞抗原與相應的紅細胞抗體(又稱溶血素)作用,有補體參與時,可發生溶血,這稱為免疫溶血;體外抗體形成細胞檢查法又稱溶血空斑試驗。如圖5所示:在產生抗體的淋巴細胞周圍,出現一個因紅細胞溶解形成的透明區,即空斑。當抗原為某些革蘭氏陰性細菌時,則發生溶菌反應。補體結合試驗是在補體參與下,以綿羊紅細胞與溶血素作為指示系統的抗原–抗體反應,藉助指示系統是否出現溶血現象來說明試驗系統中的抗原抗體是否發生了特異性的反應。溶血空斑試驗常用來檢測血清中的抗體,以診斷病毒性疾病、梅毒和鉤端螺旋體病等;也用來鑑定自病人體內分離出的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立克次氏體等。免疫黏附血凝試驗是利用抗原抗體複合物能固定補體的原理來檢測抗原、抗體或補體量的高度敏感的方法。當具有補體(C3b)受體的細胞(如人O型紅細胞)存在時,則抗原抗體複合物上的C3b與紅細胞表面C3b受體結合而引起紅細胞凝集。這種方法的敏感性比補體結合試驗高數倍至數百倍。ⓓ免疫標記技術。是將放射性核素、螢光素或酶活性物質標記抗原或抗體,使在一般實驗方法中不能觀察到的抗原–抗體反應得以顯示出來。它不但可大大提高抗原–抗體反應的敏感性,而且可對微量物質進行定性和定量檢測。放射性核素標記抗原–抗體反應是將放射性核素分析的高度靈敏性和抗原–抗體反應的特異性結合而建立的檢測技術。常用的放射免疫測定技術有放射免疫測定法和放射免疫沉澱自顯影法。免疫螢光技術(圖6)是以螢光素為標記物,標記於抗體分子上,作為標準試劑,用來檢測未知抗原;可在螢光顯微鏡下觀察抗原抗體複合物沉積的部位。ⓔ免疫酶技術是以酶為標記物,即用酶標記抗體(或抗原)檢測相對應的抗原(或抗體)的一種定位、定性和定量的技術。用化學方法使酶與抗原或抗體結合,形成酶標記物。當酶標記物與相應的抗原或抗體反應而形成酶標記物–抗原(或抗體)的免疫複合物後,與相應的酶底物作用時可生成有色的產物;酶降解底物的程度與所呈現的色澤成正比,由此可計算出被測抗原或抗體的含量。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是在酶免疫吸附試驗的基礎上經改進的檢測方法,又稱酶標法,是將可溶性抗原或抗體吸附在固相載體上,再與酶標記抗體或抗原相結合,然後檢測酶底物分解量的差異,計算出被測抗原或抗體的含量。免疫酶技術有特異性高、敏感性高、快速、簡便、實用、經濟的優點,已被廣泛套用於生物化學、免疫學、微生物學、寄生蟲學、藥理學、腫瘤學、內分泌學、血液病學、流行學、傳染病學等多個領域。②可溶性免疫分子測定。體液中各種可溶性免疫分子測定技術包括以下三項:ⓐ補體水平測定。人新鮮血清中含有補體。補體測定常用總補體活性(CH50)和C3測定。CH50反映的是補體的總體水平,除有助於疾病的診斷外,特別適於監察病情發展;C3不但含量高,而且在經典和旁路活化途徑中均起著樞紐作用,因而測定C3具有重要的生物學意義。在某些疾病時,C3增加;而在另一些疾病時,C3會減少。ⓑ免疫球蛋白水平測定。方法很多,常用單向免疫擴散法;IgE由於含量少,需用敏感的放射免疫吸附試驗或酶標法檢測。在不同的免疫性疾病中,免疫球蛋白的水平會有變化。ⓒ循環免疫複合物檢測。正常情況下形成的免疫複合物能為機體的防禦系統所清除。在一定條件下,可溶性免疫複合物不能為機體所清除而隨血流在身體的某些部位,特別在血管壁和組織內沉積下來,激活補體而導致免疫複合物病。檢測組織內或體液中的免疫複合物水平有助於對某些疾病的診斷和估計預後。組織中免疫複合物的測定多採用免疫組化方法和免疫螢光法;體液中免疫複合物的測定有抗原非特異性方法和抗原特異性方法。體內體液免疫功能測定技術 包括以下兩類:①變態反應特異性皮膚試驗。速髮型變態反應即Ⅰ型變態反應,是由肥大細胞和IgE介導的。通過皮膚試驗可以檢測皮膚內的致敏肥大細胞,後者通過與測試抗原的作用,發生脫顆粒反應,釋放出組胺,引起局部毛細血管擴張,表現為皮膚的紅暈和風團反應,陽性反應提示測試的抗原可能與病人的發病有關。遲髮型變態反應即Ⅳ型變態反應,是由致敏淋巴細胞直接介導的細胞免疫反應。抗原與致敏淋巴細胞作用,導致淋巴細胞釋放淋巴因子,引起局部的遲發炎症反應。這種反應可以通過抗原的皮膚斑貼試驗誘發出來。②毒素皮膚試驗。是將小量細菌毒素注入皮內,以檢測病人對這種特異細菌的免疫能力。如希克氏試驗是將白喉毒素注入前臂皮內;以同樣的毒素加熱破壞其毒性後注入另一側前臂作為對照。陽性反應表示對白喉無免疫力,缺乏抗白喉的IgG抗體;陰性反應表示對白喉有免疫力。狄克氏試驗是將小劑量鏈球菌紅斑毒素注射入前臂皮內,24小時後局部出現紅疹,表明體內無相應抗體;若局部無紅疹,則表明有免疫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