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劇院概況,建築構造,舉辦斯諾克,輝煌時刻,記錄見證,未來發展,
劇院概況
位於英格蘭的謝菲爾德,一年一度的斯諾克世錦賽就在這裡舉行,克魯斯堡劇院聲名在外,這座落成於1971年,平時上演莎翁戲劇的劇院,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是屬於斯諾克的,也是所有斯諾克球手夢想的地方,雖然已經有36年歷史的克魯斯堡劇院在硬體設施上並不能和新建成的眾多現代化的比賽場館媲美,但同樣的,它的歷史也是其他場館望塵莫及的。
建築構造
這座劇院的前身是老謝菲爾德劇院。1971年,由傳奇女設計師塔妮亞·莫伊塞維奇擔任藝術指導,嶄新的克魯斯堡由RHW事務所建造完成。英國《建築評論》雜誌稱:“這毫無疑問是最初的愛丁堡式的集會廳試驗以來最好的劇場”。
劇院採用了近似於大半個正八邊形的平面,觀眾席呈180度角的圍繞方式,容量控制到1000座左右,三面的座位都只有14排,並將觀眾席的坡度提高到21-28度,視野很好。同時,舞台可延伸,也可以拆卸,增加了靈活性。這裡的音響效果也非常出色,頂棚採用了暴露的吸聲刨花板,四周牆壁上也都附有吸聲的軟木板,以減小反射聲進入頂棚的高度。同時,在觀眾席上空圍繞舞台做了4條向外逐漸變寬的燈光天橋,加強早期反射聲,因此,劇院的聲音清晰度超過了標準數值。
克魯斯堡劇院落成後,上座率相當高,演出內容也很豐富。從莎翁經典歌劇,到現代戲劇,再到後現代劇目,甚至實驗話劇,包羅萬象。除了戲劇之外,還常有舞蹈和音樂表演,堪稱謝菲爾德市的藝術中心。劇院演出的戲劇通常由謝菲爾德劇院集團負責監製,對劇目和劇團進行嚴格篩選,以保證劇目的品質。
舉辦斯諾克
斯諾克登上這裡的舞台,是在1977年。當時,世界台聯並沒有自己的商業推广部門,斯諾克球壇的商業推廣大多由職業代理人麥克·沃特森進行。沃特森經過一番考察,據說是聽取了在這兒看過演出的妻子的建議,決定選擇克魯斯堡劇院作為世錦賽的賽場,這個想法得到頭年開始冠名贊助世錦賽的菸草品牌恩巴斯的贊成。
比賽舉辦得很順利,當時的16名頂尖選手均悉數參賽。雖然賽場內還是煙霧瀰漫(因為大多數球員都吸菸),但比起頭年在米德爾斯堡和曼徹斯特分區進行的比賽,各方麵條件均改善很多。約翰·斯賓塞最終擊敗克里夫·索本,第三次奪冠,也成為史上第一個使用兩節對接球桿奪冠的人。整個比賽一共出現6桿破百分,斯賓塞以單桿135分獨領風騷。
BBC錄製了最後三天的比賽,雖然沒有預想的轉播時間多,但收視觀眾人數的增加、電視播出質量和商業推廣效果,讓轉播商、贊助商、斯諾克主管部門和職業球手各方都感到滿意。於是,BBC決定第二年加大轉播力度。不出所料,1978年克魯斯堡世錦賽的收視人數在決賽達到了700萬!據說,有150多名BBC的工作人員參與了決賽的錄製和轉播,所使用的錄像帶長度近300英里!
就這樣,一個屬於斯諾克的、屬於克魯斯堡的、屬於電視觀眾的黃金年代,由此拉開序幕。克魯斯堡劇院也從一個單一的藝術文化中心,一躍成為多元化、多功能、多客群的立體場所。受益於當年設計者和建造者的精心創作,劇院各方面均表現優異。謝菲爾德這座工業城市,也從“人類第一個足球俱樂部所在地”,搖身變成整個英國斯諾克的中心舞台。
伴隨著電視轉播事業的突飛猛進,克魯斯堡也將斯諾克帶入現代軌道。至少在這裡,不用像二戰結束時那樣,動不動打上一場145局搶73勝、要持續兩周的決賽。劇院先進的硬體設備,也使球員不用擔心像1977年威爾斯錦標賽上出現的燈泡爆炸事故再次發生,而BBC也可以避免像1973年那樣,出現同時有8張球檯進行比賽導致無法完整轉播的尷尬。
BBC的全身心投入,很快讓斯諾克成為彩色電視螢幕上的第一運動。既有精彩的剪輯,又有及時的直播,泰德·勞隨著幕牆擋板徐徐下落而彎腰躬身幾乎趴到地上的鏡頭,成為每年世錦賽的獨特風景。而這位BBC解說先驅比賽時發出的低沉聲音,舒緩而又性感,被觀眾戲稱為“竊竊私語的斯諾克”。
不用像板球、橄欖球或是足球那樣,充滿雄性激烈和粗獷的爭奪,正裝出場的“紳士”們,可以讓全家老少共享,男女老幼皆宜。丹尼斯·泰勒曾經調侃:“我猜大家喜歡看斯諾克,是因為我們都扎了漂亮的領結”。是的,斯諾克球員都成了明星,五花八門的電視節目呈現出他們更加娛樂的另一面。金牌經紀人巴里·赫恩讓兔女郎來陪戴維斯、懷特們拍專輯、跳艷舞,而極具喜劇天賦的球員約翰·維戈則開創綜藝節目《大比賽》,讓亨德利、奧沙利文們穿上奇裝異服在鏡頭前耍寶。伴隨著緊張激烈的比賽,斯諾克經歷了史上最輝煌的20年。
雖然作為斯諾克界等級最高的賽事,但世錦賽的門票卻十分廉價。最低等級的門票僅售10英鎊,相當於130元人民幣左右,票價最高的門票也僅售45英鎊,相當於630元人民幣。
英國《建築評論》雜誌稱:這毫無疑問是最初的愛丁堡式的集會廳試驗以來最好的劇場
輝煌時刻
就是這座劇院,見證了老一代球王雷·里爾頓、約翰·斯賓塞最後的輝煌,見證了傳奇人物弗雷德·戴維斯70歲高齡的謝幕演出。這裡上演過1850萬人矚目的午夜決賽、午夜決勝局和午夜決勝黑球,還有年輕的史蒂夫·戴維斯再次奪冠後的沖天一跳。這裡記錄了克里夫·索本史詩般的滿分,也記錄了他的對手特里·格里菲斯首次參賽即奪冠的奇蹟。難忘神槍手威利·索恩和資深裁判約翰·威廉士一起向17歲的史蒂芬·亨德利鼓掌致敬,更難忘“颶風”希金斯在比賽結束後依舊坐在場上飲酒的孤獨身影。
戴維斯連續9年打進半決賽,亨德利連續取勝19場。長發飄飄的彼得·埃伯頓在地上忘情打滾享受勝利,而光頭閃亮的彼得·埃伯頓卻為一顆致勝黑球發出比足球運動員更狂野的怒吼。羅尼·奧沙利文三奪冠軍三次滿分,也告別了三個女友,吉米·懷特六進決賽六次輸球,堪稱空前絕後。肯·達赫迪終結了亨德利的連冠,“導致”都柏林犯罪率下降為零,而連續兩年的中國德比,又創造出上億觀眾的收視率神話。30多年來,克魯斯堡的記憶,從球到人,從人到事,從事到世界,寫滿一個個仙風道骨的故事。這裡是不用聲明的地標,也是無需懷疑的聖殿。
如今,丹尼斯·泰勒和約翰·維戈都是BBC的王牌解說,他們和英國首席斯諾克學者克萊夫·埃弗頓,組成球迷最喜愛的評論陣容。克魯斯堡的很多觀眾,都習慣一邊看比賽,一邊帶上耳機,聽他們的談話。要知道,這裡的觀眾,很多球一目了然,並不需要過多的講解。人們喜歡聽的,是耳機里的幾位老人,慢慢悠悠回顧過去40年斯諾克歲月的往事,那些只有他們經歷過的克魯斯堡故事。BBC培養了數代解說人才,他們都曾是克魯斯堡的主人。從球員到評論席,只隔著一扇玻璃,卻充滿了經典與傳奇。
如同球檯上仍在擊出滿分的亨德利,這裡的每個人,都在延展著自己夢幻般的人生。已經在克魯斯堡參加了29年世錦賽的老球王戴維斯,甚至放言:“我要打到死在球檯上的那一天”。而泰勒則接話道:“我相信你會第100次出現在這裡”……
當然,克魯斯堡也非一成不變。大門外的廣場上有了巨型電子顯示屏,賽場內的記分牌也一律更換為液晶。裁判們隨身攜帶微型話筒和記分遙控器,電視螢幕上出現了神奇的鷹眼。同時,劇院自身也正在進行大規模的翻修:安裝新的延伸舞台、座位、照明系統、音響系統和溫度控制裝置,鋪設新的無障礙通道,徹底翻修酒吧和餐廳,修建新的功能廳、售票處和入口處,等等。
在經歷了從菸草商轉變為博彩商的贊助後,這裡的賽場顏色也從曾經熟悉的鮮紅變成翠綠,然後,又變成深藍。那塊徐徐起落的幕牆擋板,也適時地成為贊助商最大的廣告牌。只是有時,初來乍到者還不太適應。去年梁文博在這兒打比賽,因為隔壁賽事已完,身後的擋板突然升起,嚇了一大跳。不過觀眾都很喜歡這個因為英語不好而在現場司儀介紹其他人時就搶著入場的小伙子。越來越多的東方男孩出現在這裡,這也是克魯斯堡的一大變化吧。
記錄見證
約翰·斯賓塞成為第一位在此獲得世錦賽冠軍的選手,而在這裡獲勝最多的球員是“檯球皇帝”斯蒂夫·亨德利,他曾7次在此奪魁,其中有一個五連冠。 這裡同樣見證了斯諾克歷史上最快的一個單桿147滿分,那是在1997年由“火箭”羅尼·奧沙利文創造的,時間是5分20秒。一共有六名選手曾在此打出單桿147分,他們分別是加拿大名將索伯恩、檯球皇帝亨德利、吉米·懷特、馬克·威廉士、卡特和奧沙利文,其中亨德利和奧沙利文都曾三次打出單桿滿分。
未來發展
至少這裡不用像巴黎那樣名牌店裡滿是日語,因為日本全國只有50張左右的斯諾克球檯,他們不來這兒。那,還是來點兒中文吧——劇院門口,街道標識,酒館招牌,旅店廣告。因為每年都會有很多中國人前來拜訪,來看看這個小得可憐的劇院到底有什麼魅力。留學生會來,球迷會來,家屬會來,電視台的會來,有名沒名的記者更會來。這也許會為謝菲爾德無形中帶來觀光收入,甚至增添新的就業機會。
這座英格蘭昔日的鋼鐵之城,正以文化、藝術和體育等方面的多元發展,喚來新的生機。“斯諾克之城”的旗幟在市內隨處可見,而廣泛接納中國球手的斯諾克學院更是業內權威機構。其實不止是打球者,如果更多的中國人能夠身臨其境,在文化交流與融合中獲得更生動的內容,那若干年後,何愁斯諾克不來中國?
不過,還要提醒同胞:到了謝菲爾德,到了克魯斯堡,千萬別把斯諾克說成檯球,更別把檯球說成“billiard”,因為那隻代表英式比利檯球。斯諾克就是斯諾克,它是“snooker”。現在,不,5年內,它還屬於克魯斯堡,一個和老特拉福德有著同樣美名的地方,夢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