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莉絲汀·拉德-富蘭克林 Christine Ladd-Franklin 1847.12.01-1930.03.05,美國心理學家、邏輯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她出生於美國康乃狄克州溫莎(Windsor),因肺炎逝於美國紐約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克莉絲汀·拉德-富蘭克林
- 外文名:Christine Ladd-Franklin
- 國籍:美國
- 出生地:康乃狄克州
- 出生日期:1847.12.01
- 逝世日期:1930.03.05
- 主要成就:色覺理論
- 代表作品:色覺理論
童年,大學畢業,人生高潮,成就,
童年
她是家裡三個孩子中的長女。父親是紐約市的一位成功的商人,母親是一個女權主義者。
在拉德-富蘭克林 6 歲時全家遷往康乃狄克州的溫莎。
12 歲時母親因肺炎去世。然後她搬到新罕布夏州的朴次茅斯跟她奶奶同住。
她在麻薩諸塞州的衛斯里學院度過了兩年,1865 年以全班第一的優異成績畢業。
畢業後她說服家人進入瓦瑟學院,但第一學年即因經濟困難而輟學,後在紐約尤蒂卡(Utica)任教及在姨媽支持下才得以繼續學業,1869 年獲得文學學士學位。
大學期間,她受到女天文學教授米歇爾(Maria Mitchell)的影響對科學及數學產生興趣,同時也參加了許多女權演講活動。畢業後她本打算從事物理學研究,但在當時,婦女被禁止進入實驗室,她只能選擇無需儀器的數學。
大學畢業
畢業後的 9 年內,她分別在賓夕法尼亞州、麻薩諸塞州和紐約的中學教授科學和數學,並且出版了數篇數學教育方面的論文。
1878 年,她以非正式學生的身份進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該校研究生院當時不對女性開放),她是進入該校的第一位女學生。
在這裡,她形成了對於符號邏輯的興趣,並於 1883 年在皮爾士 [1] 的指導下以邏輯代數為主題完成了學位論文。
但直到 44 年後,即 1926 年,她方才獲得她的博士學位。
人生高潮
1882 年,她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數學系教員菲比安(Fabian Franklin)結婚。
1887 年,她最為知名的色覺理論發表在美國心理學期刊上。
1891-1892 年,她隨丈夫到歐洲度假,並在德國哥廷根的 G.E.繆勒實驗室繼續她的視覺研究。當時,婦女不能進入德國大學學習,但在她不斷請求之下,繆勒最終答應她進入自己的實驗室。當她第二次獨自赴德時,她已經被允許進入 H.赫爾姆霍茨的實驗室並且參加柯尼希教授(Arthur Konig, 1856- 1901,赫爾姆霍茨的學生)的講座。她拒絕赫爾姆霍茨和柯尼希的三色理論,提出了自己的色覺理論,
1892 年,在倫敦召開的國際心理學會議上,拉德-富蘭克林介紹了自己的理論。
1893 年,她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交涉,希望執教於該校,但遭到拒絕,但她努力工作,希望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改變立場。
1901-1905 年,她在 J.鮑德溫主編的《哲學與心理學辭典》任副主編。
1904-1909 年獲準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舉辦每年一度的培訓班。
1910 年菲比安獲得紐約晚郵報副編輯一職,全家遷往紐約。拉德-富蘭克林則繼續她的視覺研究,同時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兼職(1912-1913)。
1913 年,她在克拉克大學及哈佛大學任教。
1914 年執教於芝加哥大學。
成就
拉德-富蘭克林最為著名的理論是她的色覺理論。其理論基於 F.唐德斯的四原色理論。她構想,在許多條件下,當視覺產生時,白色受體對視覺是首要的,特別是在很暗的光線下或在視網膜的邊緣上。她指出,有些白色受體經發展變成藍色受體,而有些則變成黃色受體;然後有些黃色受體逐漸變成紅色受體,而有些則變成綠色受體。一個基本的現象是藍色和黃色看起來要比紅色或綠色離視覺中心遠一些,可是拉德-富蘭克林沒有能夠解釋為什麼紅色視覺和綠色視覺的界限不相等,或者為什麼藍色視覺和黃色視覺的界限不一樣。雖然拉德-富蘭克林的理論和 E.海林的四原色理論已經流行了一段時間,但目前最為人們所接受的是楊 - 赫爾姆霍茨的用於解釋視網膜色覺的三色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