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勞斯·羅可辛

克勞斯·羅可辛

克勞斯·羅可辛(Claus Roxin,1931年5月15日—),德國法學家。他作為刑法領域最具影響力的理論家之一在德國國內及國際上享有極高的聲譽。目前世界已有14所大學向他頒發榮譽博士頭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克勞斯·羅可辛
  • 外文名:Claus Roxin
  • 國籍:德國
  • 出生地:漢堡
  • 出生日期:1931年5月15日
  • 職業:法學家
  • 畢業院校:漢堡大學
個人經歷,略事,著作,

個人經歷

羅可辛生於漢堡,於1950年至1954年就讀於漢堡大學,畢業後為亨克爾教授作助教。1957年他憑藉《開放的犯罪構成要件和法律義務之特徵》(Offene Tatbestände und Rechtspflichtmerkmale)為題的論文獲得博士頭銜。1962年又因為對《共同犯罪和犯罪主導權》(Täterschaft und Tatherrschaft)的研究通過了大學授課資格考試。
1963年,年僅32歲的羅可辛成為哥廷根大學的法學教授。1966年他參加了《德國刑法典》總則部分所謂“選擇性草案”的制定和提交工作。這部在當時極富自由精神和創新意義的“草案”,對聯邦德國的刑事法學產生了重要影響。羅可辛也參加了刑法典分則部分“選擇性草案”的編寫工作,該草案於1968年至1972年分四卷出版。
當時,包括羅可辛在內的一些德國和瑞士的法學家不斷探討刑法的改革。1973年,他們公布《監獄管理法》的“選擇性草案”,引發了刑法學界的爭鳴。他們即於1980年又公布了《刑事訴訟法》的“選擇性草案”。(見德國刑法改革)
從1971年起,羅可辛的教學和研究地點從哥廷根轉到了慕尼黑大學。作為刑法學、刑事訴訟法學和一般法原理的教授,他在慕尼黑共執教28年。從1974年起,他還擔任了全體刑法學研究所學術所長。羅可辛於1999年退休。
因為在電視節目《您將怎樣判決?》里作客登場,羅可辛在七十年代獲得了法學界以外的較大知名度。
克勞斯·羅可辛還是《刑法學總匯雜誌》和《刑法新刊》兩本專業刊物的共同出版人。自1994年起,成為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
出於個人興趣,羅可辛還與他人一起成立了整理和研究作家卡爾·麥作品與生平的卡爾·麥研究會,並於1971年至1999年擔任該會主席。1999年羅可辛退休時被該會授予榮譽主席。2000年,羅可辛獲頒聯邦十字勳章。
羅可辛與妻子共有三個子女。

略事

對客觀可歸責理論之建立有極重要的努力。台灣繼受德國刑法觀念至深,多數刑法官學家留學德國,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林鈺雄即師承Claus Roxin。1994年曾訪問台灣,參與國立政治大學所舉辦的一場國際性學術研討會,相關文章收錄於《政大法學評論》第50期。

著作

在近半個世紀的學術生涯里,羅可辛著作頗豐,他的許多著作對德國刑法學的發展和沿革影響甚深,被公認為刑法學的經典著作.例如《共同犯罪與協同犯罪》一書,該著作原是1962年羅可辛通過教學資格考試的論文,歷經44載,已經於2006年出版到第八版,並已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另外,從1967年由他接手編著的《刑事訴訟法教科書》已經在1998年出到了第25版。他的另一部經典著作—《刑法總論》的第一卷已經於2005年在北京被翻譯成中文出版。截至2003年,他已經獨立出版專著17部,與其他學者合作發表了教科書和專著4部,其中的《刑法典、刑事執行法和刑事訴訟法的選擇性草案》一書總計13卷,從1966年開始,到2004年才出齊。此外,羅可辛還出版了150篇以上的學術論文和雜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