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由光子組成的理論。光的量子理論的初步思想是由M.普朗克於1900年提出來的。到1905年由A.愛因斯坦發展為完整的理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光的量子理論
- 外文名:quantum theory of light
- 套用:量子科學
正文
1900年,為了解釋黑體輻射的能量分布,普朗克假設:與空腔中的輻射處於熱平衡的赫茲振子的能量只能取0,,2,…等分立值。這裡為振子的頻率,為一常數,後來人們稱之為普朗克常數。由於振子能量是分立的,所以它發射與吸收光只能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光能為。根據普朗克的分析,常數取適當的值,即可得到與實驗相符合的黑體輻射的能量分布。當代測定的值為6.6262×10焦耳·秒。
在普朗克假設中,振子輻射光能雖是一份一份的,但被發射的光能是連續分布於整個空間的。1905年愛因斯坦進一步假設頻率為的光束是由稱為光子的粒子組成。每一光子的能量為
在量子理論中,可以求得光的能量密度,能流密度以及動量密度。設單位體積中有個光子,則光的能量密度、能流密度、動量密度分別為
, (5)
。 (6)
在量子理論中,光子對物體表面的撞擊造成光壓。
愛因斯坦提出量子理論的最初目的是用以解釋光電效應的,直到1916年R.A.密立根的實驗才定量地證明了愛因斯坦的解釋是正確的。1923年,A.H.康普頓觀察了X射線與電子的碰撞,解釋了散射光波長的改變,進一步證實了光子的能量與動量公式是正確的(見康普頓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