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使者燈具》是2001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郭燦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光明使者 燈具
- 作者:郭燦江
- 出版時間:2001年1月1日
-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 頁數:200 頁
- ISBN:7532120856
- 定價:52.00
- 開本:16 開
- 類型:中世紀史(476~1640年)
- 品牌:上海文藝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媒體推薦,
內容簡介
本書介紹了我國歷代的燈具,主要包括戰國至秦漢時期燈具;魏晉南北朝至宋元時期燈具;明清時期宮廷宮燈和燈台等。
燈具作為光明使者,有著久遠的歷史。大量考古資料表明,中國古代燈具不僅種類繁多,也有很強的實用性和藝術性,不僅為我們研究中國古代的燈具發展提供了實物資料,也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不同時代的民俗文化內涵。本書要介紹的就是中國的燈具歷史。
圖書目錄
前言
戰國至秦漢時期燈具
勾蓮紋青玉燈
鑲嵌雲紋豆行燈
樹行同燈
銀首人俑銅燈
鳥柄青銅燈
跽坐人漆繪銅燈
象形銅燈
騎駱人行銅燈
立人形座銅燈
人行附勺銅燈
方座雁足銅燈
犀牛銅燈
爐形座銅燈
牛形座銅燈
臥羊銅燈
長信宮銅燈
當戶銅俑座燈
母子俑座陶燈
紅釉陶燈
臥羊銅燈
綠釉熊形陶燈
朱雀銅燈
雁魚銅燈
鳳凰形銅燈
九枝銅燈
母子俑座陶燈
陶百花燈
臥羊銅燈
綠釉熊形陶燈
朱雀銅燈
雁魚銅燈
……
作者簡介
郭燦江,男,生於1964年,1989年鄭州大學歷史系碩士畢業,現為河南博物院文博館館員。曾參與編寫《中國文化精品——國寶》、《中原文化史》等書,發表文物方面的論文多篇。
媒體推薦
書評
流光溢彩 百寶爭輝
——歷代燈具的演變軌跡
郭燦江
燈具的發明與人們對火的認識和利用有著密切關係,人類認識和保存火是燈具發明的前提。黑夜自古以來就不是人類的朋友,它不僅限制了人們的各種活動,也為野獸活動和襲擊人類提供了良機。試想,生活在原始森林的人類遠祖,又是怎樣詛咒黑夜的呢?數十萬年前,隨著人類對自然界產生的火的功用認識不斷提高,火不僅成了人們美食熟物的最珍貴的財富,也成了人們用來照明、驅逐黑暗的惟一工具。又經過漫長歲月的生活實踐,人們掌握了人工取火技術之後,為滿足照明方式的不同需要,逐漸開始有意識地借用一些輔助設備來固定一定的火源。這些用來固定一定火源的輔助設備經過不斷的改進和演變,就出現了專用照明的燈具。
中國最早的燈具出現在戰國(圖1),自此以後連綿不斷,發展至今。全國各地都有歷代燈具及其模型的出土和發現。大量考古資料表明,中國古代燈具不僅種類繁多,也有很強的實用性和時代性,而且許多設計新穎、造型別致的燈具(圖2)還是精美的藝術品。這些燈具不僅為我們研究中國古代的燈具發展提供了實物資料,也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不同時代的民俗文化內涵。特別是自漢代出現元宵節張掛彩燈的習俗後,彩燈製作更是歷代不衰,直到現代化燈具高度發達的今天,彩燈仍是人們一年一度歡慶元宵佳節必不可少的物品。
燈字探源
燈和燈字究竟起源於何時,在考古發掘所見或傳世品中,戰國以前都還沒有發現名為燈的實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也未見燈、燭之類字樣。結合文獻來看,西周時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出現的“燭”應是最早的照明用器的記載。
《儀禮·燕禮》云:“宵則庶子執燭於阼階上,司宮執燭於西階上,甸人執大燭於庭,閽人為大燭於門外。”《禮記·曲禮上》也云:“燭不見跋。”鄭玄註:“燭,燋也。”賈公彥疏:“燭,燋也,古者無麻燭而用荊燋(荊燋:一種灌木名,種類多,多生原野,其枯木枝條易燃)。故《禮記·少儀》云:‘主人執燭抱燋。’鄭云:‘未爇曰燋。’但在地曰燎,執之曰燭,於地廣設之曰大燭,其燎亦名大燭。”《周禮·秋官·司煊氏》:“凡邦之大事,共墳燭,庭燎。”鄭註:“墳,大也,樹於門外曰大燭,於門內曰庭燎,皆所以照眾為明。”《儀禮·士昏禮》云:“主人爵弁,……從者畢玄端,乘墨車,從車二乘,執燭前馬。”鄭註:“執燭前馬,使徒役持炬火居前照道。”
從上述文獻資料來看,西周時“燭”應是一種由易燃材料製成的火把,沒有點燃的火把通稱為燋,故可以抱燋,用於執持的已被點燃的火把,稱之為燭;放在地上的用來點燃的成堆細草和樹枝叫做燎;燎置於門外的稱大燭,門內的則稱庭燎。至於貴族家居或民間所用的“燭”是什麼樣子,限於考古材料限制,現在還不得而知。從戰國發現和出土的大量精美燈具來看,在此以前燈具應該有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
中國現存最早的燈具出於戰國,雖還沒有發現帶有銘文款識的,但在《楚辭·招魂》中卻有“蘭膏明燭,華鐙錯些”的記錄,說明戰國時已出現“鐙”這個名稱了。但在周代,“鐙”、“登”通用,《爾雅·釋器》:“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籩,瓦豆謂之登。”《禮記·祭統》云:“夫人薦豆執校,執醴授之執鐙。”鄭玄註:“校豆中央直者也,……鐙豆下跗也。”賈公彥疏:“瓦豆謂之鐙。詩云:於豆於登。毛傳云:木曰豆,瓦曰登。”《爾雅·釋器》第六:《說文》云:鐙,錠也,從金登聲。徐鉉曰:今俗別作燈,非是,晉郭璞云:禮器也。”古人把“鐙” 稱燈,應是字義的假借。戰國一些銅豆形燈(圖3)自名為“燭豆”,這一現象也進一步證明了燈是由豆演變而來的這一史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