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台灣光復節
- 英文名:Taiwan Retrocession Day
- 別稱:光復節
- 節日時間:10月25日
- 節日類型:紀念歷史
- 流行地區:台澎金馬地區
- 節日起源:機構設定
- 節日意義:紀念台灣脫離日本殖民統治
- 設定地點:中國台灣省
- 設立機構: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 設定時間:1946年8月
簡介,來源,日本殖民統治結束,台灣日軍受降典禮,訂立,光復節歌,
簡介
台灣於甲午戰爭失敗後,割讓給日本,民國三十四年(即西元1945年)對日抗戰勝利,台灣才告光復。同年九月九日在南京接受日本投降,台灣地區的受降典禮則於同年的十月二十五日在台北舉行。後遂定每年的十月二十五日為台灣光復節。每年的台灣光復節,全省都會張燈結彩,擴大慶祝。
來源
日本殖民統治結束
1941年12月9日,中國政府發布《中華民國政府對日宣戰布告》:“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契約,有涉及中日間之關係者,一律廢止。”因此《馬關條約》已經廢止,中國要求日本歸還台灣。1943年,中、美、英三國政府首腦在開羅召開國際會議,討論聯合對日作戰計畫和解決遠東問題。會上,中國政府要求戰後日本必須歸還其占領的中國領土台灣。會議通過的《開羅宣言》明確規定“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台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後來簽署的《波茨坦公告》再次確認了上述內容。這就以國際條約的形式,確認了台灣(含澎湖列島)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中國代表鄭重宣布,自即日起台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頓時,會場上掌聲、歌聲、歡呼聲匯成一片歡樂的海洋;台灣全島上下鑼鼓齊鳴、張燈結彩、舞獅戲龍,人們以萬分激動的心情慶祝台灣重新回到祖國懷抱。自《馬關條約》簽訂以來,台灣人民遭受日本帝國主義長達50年的殖民統治終於結束。
台灣日軍受降典禮
受降典禮
中國戰區的蔣介石依法收復台灣並接受日軍在台灣的投降。
1945年10月25日日本在太平洋戰區台灣的受降典禮於上午十點在台北公會堂舉行。降方為日本帝國所屬台灣總督府,而陳儀則代表中國戰區最高統帥受降。同日,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正式運作,機關處所設於原台北市役所(即現今台灣行政部門院址)。
主要參加人員有
國民政府代表:陳儀、葛敬恩、柯遠芬、黃朝琴、游彌堅、宋斐如、李萬居
台灣代表:林獻堂、陳炘、黃榮老、林茂生
日本代表:安藤利吉、諫山春樹
訂立
為了紀念這個日子,翌年(1946年)8月,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頒布命令,明訂受降典禮的10月25日為“台灣光復節”,簡稱“光復節”。
光復節歌
作詞者: 陳波 作曲者: 陳泗治
張燈結彩喜洋洋,勝利歌兒大家唱,
唱遍城市和村莊,台灣光復不能忘。
不能忘,常思量,不能忘,常思量。
國家恩惠情分深長,不能忘。
有錢難買真情意,有錢難買真爹娘,
今朝重見天和地,八年血戰不能忘。
不能忘,常思量,不能忘,常思量。
加緊建設為國增光,不能忘。
張燈結彩喜洋洋,光復歌兒大家唱,
唱遍城市和村莊,民族精神不能忘。
不能忘,常思量,不能忘,常思量。
“中華民國”地久天長,不能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