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學天文學

光學天文學

光學天文學狹義地說是利用光學望遠鏡光度測量儀器、分光儀器和偏振光測量儀器來觀測和研究天體的形態、結構、化學組成和物理狀態的一門學科,是實測天體物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光學天文學是相對於射電天文學、紅外天文學、紫外天文學、X射線天文學和X射線天文學而言的,因此光學天文學也是天體物理學的一個分支。人類認識宇宙,主要是依靠來自天體的電磁輻射。光學波段的範圍很窄,為3000~10000埃(可見光約為4000~7000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光學天文學
  • 意思:利用光學望遠鏡觀測和研究天體
  • 屬於:實測天體物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 光學波段範圍:3000~10000埃
基本介紹,發展歷史,學科帶頭人,

基本介紹

利用天體在光學波段的輻射來研究天文現象的學科。是天文學中發展得最早的一部分。宇宙中最重要的有形物質恆星的主要輻射集中在光學波段,離人類最近的恆星──太陽使得人眼對光學波段最敏感。因而古代人用肉眼觀天以定歲時;光學望遠鏡拓展了人類的眼界並揭示了許多新天象;先進的光學檢測元件和方法使人類對宇宙的探測幾乎達到了它的邊沿。現代的光學天文學主要是利用大口徑光學望遠鏡及其焦面附屬儀器來研究天體的形態、結構、運動特性、物理狀態、 演化階段和化學成分的一門學科。天文學的核心成就仍然主要來自光學天文,而且所有的新發現和新現象均要求尋找到光學對應體才能深入下去。正在天上的口徑2.4米的空間望遠鏡寬波段測光可以達到30等,角解析度0.01秒,可以探測到紅移超過1的原始星系。這是其他波段所無法比擬的。各個已開發國家都在竟相獨立或合作研製新一代地基或空間大口徑光學/紅外望遠鏡,如美國的口徑10米的Keck I和Keck II以及相應的光學干涉儀, 歐洲的16 = 4×8米的VLT和相應的干涉儀,日本的8.2米SUBARU等。高光效大面積CCD以及大視場多目標光譜儀的出現,使得光學天文學在深度和細度上正朝著前所未有的高度發展。
光學天文學光學天文學

發展歷史

公元前129年,喜帕恰斯編制星表時,將肉眼能見的星分為六個亮度等級。這就是利用人眼作為輻射接受器,粗略地進行光度測量的結果。這種觀測方法屬於光學天文學的範疇。
1609年伽利略使用望遠鏡觀測天體,發揮瞭望遠鏡的增大光通量密度和放大視角的作用,開創了現代光學天文學。他不僅繪製了月面圖,觀測到金星的盈虧,還看到了太陽黑子並判明銀河是恆星組成的。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光學望遠鏡精密度越來越高,口徑越來越大,從而不斷發現新天體和觀測到新天象。由於三種物理方法(分光學、光度學、照相術)套用於天文學領域,逐步奠定了太陽物理學、恆星物理學等天體物理學分支學科的基礎。自從基爾霍夫說明了吸收線的產生原因以後,分光學在天體觀測中起著極重要的作用。通過觀測和研究,人們不但能測定天體的溫度、密度、壓強等物理特性,而且能得到天體化學成分的數據。近代天文學的各分支,特別是理論天體物理學,在理論物理的影響下,發展得更加迅速。太陽色球的單色光觀測研究,太陽黑子磁場的發現,造父變星周光關係的發現,赫羅圖的建立,星際消光的證明,星系是由恆星和星際物質組成的證明,星系的譜線紅移以及銀河系自轉、恆星自轉、星協、星鏈以至天王星光環的發現,都是光學天文學的重大成就。近幾十年來射電天文學的興起,紅外天文學的復興,以及紫外天文學、X射線天文學、γ射線天文學的誕生,使現代天體物理學進入自然科學的前沿陣地。但是,光學天文學與上述各分支學科相互配合,仍然不斷作出貢獻,促進有關學科向前發展。
伽利略伽利略

學科帶頭人

1930年10月14日生於吳淞的潘君驊,195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機械工程學系。1952-1980年在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工作,其中1956-1960年在原蘇聯列寧格勒普爾科沃天文台讀研究生,學習天文光學,獲副博士學位。1980-1993年在南京天文儀器研製中心任研究員至退休。1988年研製成功的2.16米望遠鏡是當時遠東最大的天文望遠鏡。1997年該項目獲得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1998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他的折軸階梯光柵分光儀也獲1998年中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及1999年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君驊2008年被返聘於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併兼職於蘇州大學現代光學技術研究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