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長村

元長村,位於樟木頭鎮東南部,距鎮政府0.2千米,總面積0.56平方千米。該村坐落於山區平原地帶,官倉河流經村北。東與新圩嚇村一路之隔,南至石新路,西為帝豪路,北至官倉河。與柏地社區柏新村、沙井村、新圩嚇村相鄰。始建於清初,初名淡園。1961年,淡園與長洲(地名)合併為一個生產隊,取名元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元長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東莞市樟木頭鎮石新社區
  • 地理位置:樟木頭鎮東南部
清朝,屬東莞縣戎廳。民國時期,屬第四區石馬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先後屬新三區樟石鄉、第七區石官鄉;1958年10月,屬樟木頭人民公社石新生產大隊;1983年,屬樟木頭區石新鄉;1987年,屬東莞市樟木頭鎮石新管理區;1998年,屬樟木頭鎮石新行政村;2005年,屬樟木頭鎮石新社區。
世居村民皆為蔡姓,其先祖於明崇禎五年(1632年)從揭西河婆尖田尾遷至東莞樟木頭官倉,清初遷至當地。
2015年末,戶籍人口91人,其中男性41人,女性50人;80歲以上3人,最年長者83歲(女)。外來暫住人口10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5人。村民均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東莞樟木頭話。
傳統生產經營以農業為主,種植的農作物有水稻、花生、甘蔗、蔬菜等,以及荔枝、龍眼等果樹。1992年後,隨著工商業發展和城市化推進,傳統農業逐漸衰退。現時,村集體經營以廠房、商鋪出租為主,行業有塑膠、模具、五金、印刷等。2015年,村集體總收入24萬元,總支出0.1萬元,集體總資產195萬元,淨資產193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工資性收入、房屋出租、商業經營、集體經濟分紅等。
村中有古樹細葉榕2棵,1棵樹齡71年,1棵樹齡61年。傳統節慶食品有喜粄、缽仔糕(春節),艾粄(清明節),湯圓(四月初八),刀麻切(七月十四),糍粑(十月),蘿蔔粄(冬至)。
省道莞樟路,縣道石新路,鄉道銀河南路、帝豪路經過村境。20世紀60年代末通電,1990年初通自來水,90年代中通電話,2000年通網際網路、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化。村中有老人活動室1間。
村內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無存留。村有蔡子培等人於1990年編修的《續編蔡氏族譜》。
每年正月初八,村中凡上年新生男嬰的家長到祠堂或家中舉行“點燈”禮。新生男嬰的父親每天都要為油燈加燈油,保證油燈不滅,直至元宵節後結燈。只有在完成“點燈”禮後,孩子才能得到家族的承認,成為家族的正式成員。
偷青形成於清末。每年正月十五前一晚10點後,村中青年男女到菜地偷青,摘取蔬菜。菜地主人則在元宵夜大罵,罵得越凶越好,表示可去掉“衰東西”,一年行好運。所偷各種蔬菜寓意不同,生菜寓意“生財”,蘿蔔菜頭則寓意“好彩頭”,青蔥則寓意“人聰明”,大蒜則寓意“好打算”等等,均寓吉祥之意。
2000年社區開展元長村拆舊建新工程,所有原村民的瓦房完成征拆,並為元長村民規劃建房用地。
該村代表性人物為蔡王生(1937—),曾任樟木頭鎮黨委委員、紀委書記。1995年被評為廣東省紀檢監察案件查處先進工作者。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