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寶籃,是用竹篾打制的用具,在農村非常流行。它的最初功能是充當農村的“救護裝備”,在產婦或病人上醫院時充當“救護車”的角色。解放後,元寶籃也曾一度“身兼數職”,成了老年人出行時的“轎子”、新娘子出嫁時的“花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元寶籃
- 類別:竹篾打制的用具
- 流行地區:浙東、江南一帶
主要功能,製作過程,歷史記述,
主要功能
元寶籃,是用竹篾打制的用具,在農村非常流行。它的最初功能是充當農村的“救護裝備”,在產婦或病人上醫院時充當“救護車”的角色。解放後,元寶籃也曾一度“身兼數職”,派生出很多功能,成了老年人出行時的“轎子”、新娘子出嫁時的“花轎”。那時候,農村的道路以土路為主,稍微大一點的村子,都會備有幾隻元寶籃,以應付不時之需。
元寶籃最主要的功能是用來做“救護設備”。那時候,農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兩個人抬著元寶籃健步如飛,後面跟著換肩的兩個人也一路小跑———那一定是抬病人去醫院的。當年的農村,無論是妻子臨產,還是親人生病,如果需要送醫院,基本上是用元寶籃抬著去的。
1990年,製作元寶籃的巧匠徐林桂師傅哮喘病發作,也是被放在元寶籃上急送慈城保黎醫院,途中與世長辭。他做了一輩子元寶籃,最後死在元寶籃上,這是怎么也想不到的。
製作過程
元寶籃前低、後有背,因形如元寶而得名,是篾匠師傅用竹篾編織的,內外兩層,內層緊密,考究的還編有花紋,外層編成菱形,底部夾有硬竹爿,內層塗有亮油防腐。做元寶籃的技術要求很高,從鋸竹、劈篾、刮青、剖絲到編成成品,需要很多道工序,不是每個篾匠都會做的。趙偉倫先生說,當年的羅江竹器社,會做元寶籃的只有徐林桂師傅一人。
歷史記述
舊時,大凡集鎮都開有幾家“貰器店”,專做出租婚喪喜慶用的器物和陳設,如盆碗碟盞、花轎花襖、鳳冠霞帔等。據趙偉倫先生主編的《羅江志》記載,解放前,不足百米的餘姚羅江老街,就有安泰、倪生記等三家貰器店,生意做得很紅火。除了貰器店,集鎮上還有轎行,為有錢人提供出行服務。
新中國成立後,轎子被取消了,轎行關門大吉,於是元寶籃取代了轎子,成了老年人出行的必備用具。由於迎娶新娘子的大紅花轎也被取消了,但是婚嫁時新娘子腳不沾地的風俗沒有變,於是,元寶籃一度替代了新娘子的花轎。那時候,只要村裡有人出嫁,全村人都會擠到她家看嫁妝,數一數綢緞被面的被子有幾床,看一看銅火熜、錫酒壺擦得亮不亮。在鞭炮聲中,羞答答的新娘子被她兄弟抱出屋,抱進了元寶籃。這時候的元寶籃是最榮耀的:貼著大紅的“雙喜”、掛著大紅的綢花和明黃的流蘇,連毛竹槓也扎了紅綢蝴蝶結,裝飾得非常喜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