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寶坑一號東漢墓

1976 年在亳縣城南郊元寶坑一號東漢墓出土,現藏亳州市博物館。元寶坑一號東漢墓32 號字磚為楔形墓磚,長37.5 厘米,上寬19.2 厘米,下寬15厘米,厚7 厘米。繩紋面有刻辭:“王復汝使作此大壁人不知也搏汝屬倉天乃死(或葬)當畝”直行,字在隸篆之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元寶坑一號東漢墓
  • 發現地點:亳縣城南郊元寶坑
  • 發現時間:1976 年
  • 現藏亳州市博物館
  • 類別:墓葬
簡介,歷史,

簡介

元寶坑一號東漢墓32 號字磚為楔形墓磚,長37.5 厘米,上寬19.2 厘米,下寬15厘米,厚7 厘米。繩紋面有刻辭:“王復汝使作此大壁人不知也搏汝屬倉天乃死(或葬)當畝?□”直行,字在隸篆之間。磚文內容很明顯,指人含冤不白,要和欺壓他們的人作鬥爭。刻辭“倉天乃死”是東漢末黃巾農民大起義的口號。靈帝時,正值“太平道”(又稱“黃老道”)盛行,其首領張角的8 個弟子分別在豫、青、徐、幽、冀、荊、兗、揚8 州傳道活動,長達10 餘年,教徒數十萬。亳在漢時稱譙,是豫州刺史治所。說明當時譙地道徒之眾,在作壁人中亦有之。此磚是太平道農民起義的一件珍貴文物。
元寶坑一號東漢墓74 號字磚為楔形墓磚,殘存長19 厘米,上寬16 厘米,下寬12厘米,厚7.5 厘米。刻辭僅存:“……有倭人以時盟不(否)”7 字。豎書一行,隸書體。“倭”是古代日本國名,或稱“倭奴國”。《後漢書·東夷列傳》云:“倭在韓(朝鮮)東南大海中,依山島為居,凡百餘國。自武帝滅朝鮮使驛通於漢者三十許國。國皆稱王,世世傳統。其大倭王居邪(耶)馬台國”。東漢靈帝時,正值倭國大亂,這塊字磚即反映了結盟之事結束的事實。倭人與曹氏家族有密切關係。該墓主人為會稽郡曹君,會稽郡是倭人通往中國的港口,謁者曹胤被疑為會稽郡守。曹操父曹嵩,靈帝時官大鴻臚,掌四夷諸王,所以譙城倭人有可能是通過他們內遷的。該字磚亦可能為倭人手跡。此字磚的發現,對研究古代中日關係有重要的價值。

歷史

元寶坑2號東漢墓30 號字磚,為楔形墓磚,長38.5 厘米,上寬19 厘米,下寬15.5厘米,厚7 厘米,小頭朝上。繩紋面刻4 直行隸書體五言詩形式一段辭:“歲不得。人為壁作樂,作壁正獨苦, 來行壁,反是怒皇天’。壁長契。”“歲不得”是說收成不好。“壁長”可能是領工,“契”乃刻寫之意。是說在這樣歉收年景,墓主為造地下天堂,不管人民死活,即是嚴冬酷暑也要為其作壁,是要觸怒天皇的,不會有好的結果。
從這段刻詞中,不僅透露出了作壁人的仇和恨,而且表現了他們強烈的反抗意識。此字磚的發現,對研究漢代社會階級關係有著重要意義。
元寶坑2號東漢墓39 號字磚為墓磚,長30.9 厘米,寬15 厘米,厚6 厘米。繩紋面豎書兩行“為將奈何,吾真愁懷”8 個字刻詞。書體為大草,有狂草之勢。字型簡練,結構新穎,揮灑自如,筆力蒼勁,氣勢跌宕,實為東漢稀有之大草真跡,書法藝術之瑰寶。該磚的發現,對研究漢代書法藝術具有重要價值。同時也反映了作磚人的辛酸憤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