儻河

儻河

儻河 源於洋縣鐵河街以北的三官廟,河道長59.2公里,流域面積299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儻河
  • 所屬水系:長江支流漢江的支流
  • 地理位置:陝西省洋縣
  • 流經地區:陝西省洋縣
  • 發源地洋縣鐵河鄉以北的三官廟
  • 河長:59.2 km
  • 平均流量:1.2億立方米
  • 面積:299 km
  • 河口:縣城洋州鎮西
幹流情況,治理開發,橋樑涵洞,

幹流情況

儻水河 源於洋縣鐵河街以北的三官廟,由西北流向東南,至上東溝折向西南至鐵河街,接納大西溝溪流,再向東南,流經關帝、四郎、紙坊、戚氏、洋州等鄉(鎮),從縣城西注入漢江。河道長59.2公里,天然落差1293.8米,流域面積299平方公里,年平均徑流量1.2億立方米。年平均流量3.81立方米/秒。

治理開發

儻河水庫 位於縣城北7公里處的洋縣紙坊鄉寨山腳下。1966年,陝西省水利廳勘測設計院測量設計,是年10月成立工程指揮部,副縣長靳培隆任指揮,組織全縣萬名勞力動工修建。修庫幹部、民眾頂住“文化大革命”的嚴重干擾,堅持施工,於1970年3月竣工。水庫控制流域面積237平方公里;土壩高50米,底寬329.9米,壩頂長297米,溢洪道底寬44米。設計總庫容4190萬立方米,有效庫容2740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4.1萬畝,實際灌溉2.66萬畝。1976年10月,開挖第二溢洪道,於1978年建成。泄洪量由原30年一遇洪水1230立方米/秒,增大為3050立方米/秒。總投資288.68萬元,用工日25萬個。因地質複雜和設計等原因,蓄水幾年后土壩內側滑坡,右端滲水,放水閘門失控,壓力輸水洞漏水,嚴重威脅水庫和縣城周圍數萬人的安全。1987年,經陝西省水利水土保持廳批准,投資358萬元,進行保險加固。縣人民政府成立儻河水庫除險加固指揮部,副縣長舒含芬任指揮,組織技術幹部按契約規定施工,至1989年,已完成拋石護基護坡防滲加固,閘門改造等除險加固工程任務。
儻濱堰 堰壩位於縣城北7.5公里處,截儻水河建築。創修時間不詳。堰渠跨越周家坎兩條大溝,架木槽引水,木槽常因遇洪而毀,年年修復,耗資太大,縣人叫苦不迭。明萬曆十五年(1587),知縣李用中目睹此狀,捐俸銀主持改修,創建石槽引水,並從周家坎東坡下土橋至雙廟建分水洞12處,灌田1960畝。1973年,儻河水庫建成後取代灌溉,堰廢。
土門堰 堰壩位於縣城北5公里處,截儻水河建築。創建時間不詳。鑿牛首山引儻水南下灌田,兩側形同大門,取名“土門堰”。初建堤壩,以樹枝和砂石堆積而成,壩體常被堰北賈峪河水衝決。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知縣姚成立捐俸銀百兩助修石堰、飛槽,並於大渠內建分水洞25處,灌溉草壩至縣城北門外水田1504畝。1973年後,灌區用水由儻河水庫取代,堰廢。
斜堰 堰壩位於縣城北3公里處,截儻水河建築。創建時間不詳。明萬曆十七年(1589),知縣李用中捐俸改木樁、草石壩為石壩,並建分水洞6處,灌溉巨家洞口至縣城西關水田323畝。清光緒三年(1877),堤壩遭洪水沖圮,知縣劉大炳籌款修復。1973年後,由儻河水庫取代灌溉,堰廢。
儻惠渠 渠首位於縣城北紙坊鄉石山村西。民國33年(1944)3月,陝西省水利局第二設計測量隊踏勘測量,是年9月將規劃設計呈報省水利局,被擱置。解放後,於1951年秋成立儻惠渠工程指揮部,縣長薛朗夫任工程指揮長,在原測量設計的基礎上組織民工修建,在城固縣民工支援下,1952年底竣工。東、西乾渠由進水口起西至薴溪河東岸,長11.5公里;東至貫溪鋪,長8.3公里,沿乾渠有各種建築物161座,分、引水渠道114條。1953年受益,灌田9300畝。
儻水河堤防 1956年,上鐵河街段洪水沖毀半邊街。次年,修建石堤岸(乾砌石)600米,1981年又遭洪沖圮。1983年,縣財政撥專款漿砌堤岸;入漢江河口處一段地勢低洼,遇洪水暴溢常淹沒農田。1984年,在儻河河口清挖河槽,修築堤岸2000米。

橋樑涵洞

儻駱道(亦稱駱谷道) 古代漢中到長安的捷徑,開通於三國時期。南口在本縣城北15公里的儻水河口,北口在周至縣西南15公里的駱水河谷。此道由城北入儻谷,途經白石、貫嶺梁、八里關、茅坪,沿酉水河至華陽鎮,然後折東北越興隆嶺,經都督門、厚畛子、老君嶺,過陳家河入駱谷,至周至縣城。全長220公里。全道盤繞在叢山峽谷之內,蜿蜒於河流川道之間,共有84個盤道。三國時期為兵家攻防要道。唐武德七年(624),徵發勞役整修後,近三百年間一直暢通。五代以後,京都東遷,此道不再為朝廷重視。但直至民國時期,一直為民間行道。1967年,至華陽段為公路取代。周城公路通車後,古道全線成為鄉間小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