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生》是連續出版的思想文化類叢書,由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首都師範大學等北京高校的青年學者主編,秉持儒家立場,堅持民間性、思想性、公益性,以弘揚儒學、提攜後學為目標,旨在推動中國學術繁榮、文化發展、社會進步、民族復興。
基本介紹
- 書名:儒生(第四卷)
- 作者:任重 編
- ISBN:9787513030960
- 頁數:394
- 定價:48.00元
- 出版社:智慧財產權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08
- 裝幀:平裝
學術指導,圖書介紹,本卷書名題簽,主編,目錄,
學術指導
蔣慶(陽明精舍山長)
陳明(首都師範大學儒教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康曉光(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余東海(民間儒者)
姚中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
圖書介紹
《儒生》主要刊載中國大陸儒家的學術研究論文、思想文化評論以及社會活動方面的信息。
《儒生》秉持公益性、獨立性、民間性,既是儒門同道思想交流的平台,也是各界認識當代儒生的視窗。儒家立場,儒學理念,儒教事業,是本書的宗旨。
凡關切中國及人類命運的思想探索者、社會實踐者、儒學服膺者,通過閱讀本書應該會有所啟發並有所益助。
本卷書名題簽
王財貴
主編
目錄
◆甲編:諫議
國體的初現——中國歷代祭孔釋奠襲封衍聖公的意義透析(張晚林)
一件重要的“小事”——關於紅十字(盛洪)
期待中國國家元首發表新春賀辭(慕朵生)
婚禮:舊式有禮,新式有戲(許石林)
中國何日有“正裝”?(杜吹劍)
◆乙編:學術
中國歷史演進的自由線索(吳鉤)
儒家傳統的源流、內涵及其真精神(胡治洪)
◆丙編:儒耶對話
在今天應該如何開展“儒耶對話”?(侯小兵)
儒家應該如何參與“儒耶對話”(劉偉)
◆丁編:當代儒家
守先待後,創造轉化——郭齊勇教先生訪談錄(張錦枝)
孔子生在曲阜,但屬於全人類——陳明先生訪談錄(周紹綱)
◆戊編:民間儒學
從興趣到責任——我與知止堂(胡暉㼆)
《論語》就在每個人心中(黃曉林)
如是教子二十則(如是平)
◆己編:青春儒學
美國保守派眼中的洛克與羅爾斯——記“美國大學聯盟學會機構”暑期會議(陳凱碩)
青年儒士修身營修文營區記(劉青衢)
“樂”在其中——《論語集注》研讀課心得(劉婷)
北京儒家文化修身營及二五六四年春祭聞見學思錄(肖高飛)
◆辛編:讀書
理直氣壯的文化自覺——《何謂普世?誰之價值?》讀後(朱傑人)
遊魂的復歸——《儒生文叢》第一輯讀後(王正)
傳統價值的重估:讀曾亦《君主與共和――康有為晚期政治思想研究》(郭曉東)
道眼燭史,彰炳千秋——讀東海師《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格筠)
◆庚編:知行
龍場之會,儒門弦歌——“龍場會講”親歷記(范必萱)
我與《陽明學刊》暨中國文化書院十年發展之回顧(龔妮麗)
北美訪學記(米灣)
斯文掃地——勉仁書院尋訪記(薛超)
山西行記(王心竹)
◆壬編:詩文
答余樟法(劉夢芙)
洛陽三題(劉強)
回家吧,同胞們!——《儒家郵報》新春賀辭(余樟法)
◆癸編:儒家與當代中國思想之創生——“儒生文叢”第二輯出版座談會發言紀錄
“儒生文叢”是儒家思想在當代中國思想場域登場的標誌(姚中秋)
作為儒教的儒學有利於儒學之推行(張晚林)
“親親相隱”問題的研究與禮樂刑政的儒學道路(林桂榛)
反儒者思維和文風是典型的文革式(陳喬見)
儒生事業,家國天下(許章潤)
重啟道體,再造文明(胡水君)
當今中國法律體系應該以家為基礎(張龑)
重建儒教也要有理性的態度和科學的精神(陳明)
在中西相互闡釋中發展和擴展儒學(姚中秋)
我為什麼要參與“親親相隱”問題的討論(梁濤)
推動儒學復興,凝聚儒門力量(唐文明)
大陸儒家的價值自覺與積極應對(任劍濤)
文字背後的使命感與政治倫理關懷(程農)
政治儒學的新方向(張旭)
儒家與自由主義大同多於小異(高全喜)
儒家:不主流,毋寧死!(慕朵生)
◆附錄:中國大陸儒門大事件(孔子2564年暨耶穌2013年)
◆跋
萬未料想,編輯出版儒生書系會如此艱難。箇中滋味,非親歷則難知矣。除卻聯繫出版過程中之各種曲折反覆外,首要困難當屬出版籌資問題,以及坐而論道之外缺乏真打實幹之做事者的問題。
前年冬天,與神交已久之邸繼文兄相會於京,並與王達三等人餐聚,相談甚歡。繼文兄提前悄然結賬,且當場捐助人民幣三千元以資《儒生》出版之用。其後,繼文兄又提出要捐兩千元資助《儒生》,因其亦為工薪族,並非大富,我再三推辭,但他一再堅持要盡心意,並雲“為儒門做點事是我們共同的心愿”。盛情難卻,惴惴接納,主要用於資助《儒生》出版和向高校青年儒家社團贈閱書籍。繼文兄在山西朔州積極弘揚儒學,身體力行,創造出卓有成效之“朔州模式”,讓人好生感佩!《儒生》及“儒生文叢”之面世,即得益於繼文兄這般民間儒友之傾力支持,比如西安劉明,南寧謝建雄,貴陽白敏,上海爾雅台,北京林先生、蘇女士、黃先生、明夷,南昌弘毅,蘇州陳光榮,湖州甦醒,石家莊承馮志,常州孔祥東,深圳周北辰,亦有佛門朋友濟南如是平,上海計善、計因等等,多感這些赤忱友人之鼎立襄助,方披荊斬棘走至今日。
三年前,在“儒生文叢”第一輯組編完畢後,經朋友介紹,有出版社表示願意上報選題。我在欣喜之餘,卻又開始發愁出版資金問題。無奈四處募捐,有友人曰:“(獲得資助)有難度,須是很喜歡這些的人,又有些錢,才有可能。”我曰:“現在暴發戶太多,儒商太少。有錢人非紳士,是中國目前最大的悲哀!”友曰:“所以中國沒有上流社會嘛!”於此心生感慨,遂將交流內容發至微博,隨後引來秋風兄等諸多儒友之討論與共鳴,亦因此催生後來成立之“弘道基金”。
目前中國,儒家雖已顯一陽來復之勢,但仍步履蹣跚,長路漫漫。多年前跟陳明老師一同做事之時,他便常說“現在儒家顏回太多,要做子貢!”跟秋風諸師友小聚商議“弘道基金”成立問題時,秋風兄亦感嘆“儒門不缺讀書人,缺的是做事者。”儒家強調知行合一,推崇德功言並立,先師孔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此之謂也!
在傳統社會,珍視儒家價值理想之紳士,乃地方自治領袖。在中國傳統農業社會,主體即是鄉紳。在現代工商業社會,積極參與推動社會自治、經濟發展、政治建設之商業精英,恪守“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之信念者,即為商紳。簡言之,商紳非為謀利而謀利者,而是深具社會責任感與歷史文化意識之商人。今日之時勢下或可曰,商紳不現,則中國不興。
謹與諸師友共勉。
任重
孔子2566年暨西曆2015年8月,落筆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