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生生倫理學引論》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澤波
基本介紹
- 作者:楊澤波
- 出版時間:2020年6月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頁數:449 頁
- ISBN:9787100182119
- 定價:150.00 元
- 裝幀:精裝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孔子聖之詩,善學即鄒孟。中國文化特色鮮明,儒家為其主流,自有卓絕獨到之處,但使大化天下,而不教萬古如長夜。 作者以內覺為阿基米德之點,分疏出欲、仁、智三性,創立三分法,證明孔子思想內部是三分結構,全然不同於西方文化中的感性、理性之兩分。這個新格局,賦予本體以時間性,樹立生生的意識,實現性善與性惡、心學與理學的真正會通,對天人合一古老傳統給予全新詮釋,更可以為解決西方道德哲學一些重大難題貢獻儒家獨特的智慧。 本書是為造論之作。儒家生生倫理學的義理結構有很強的合理性,不僅是儒家的,也是世界的,今後或有望成為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思想範式。
圖書目錄
緒論 為什麼要關注“生生”問題001
第一節 “十力學派”傳承中遺留的一個問題002
第二節 西方哲學發展的重要轉向007
第三節 儒家生生倫理學引入“生生”概念的意義011
第四節 本項研究在我學術生涯中的位置016
要素篇
第一章 內覺與智性021
第五節 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的不同內涵021
第六節 胡塞爾現相學內意識概念的意義025
第七節 唯識宗自證分思想的啟示029
第八節 通過內覺發現智性032
第二章 內覺與欲性035
第九節 從恩格斯的一個著名說法談起035
第九節 關於“吃飯哲學”的質疑038
第十一節 通過內覺發現欲性042
第三章 內覺與仁性046
第十二節 從內覺高度看“內省”與“反求”046
第十三節 呈現與覺知:內覺的兩個環節050
第十四節 內覺的對象是仁性055
第十五節 我覺故我在060
功能篇
第四章 智性的雙重功能067
第十六節 外識:智性的第一重功能067
第十七節 內識:智性的第二重功能070
第十八節 從智性維度進一步看內識之必要073
第五章 欲性與物質層面的生存078
第十九節 通過內識證明欲性維度的內覺並非幻覺078
第二十節 物質利慾保障人物質層面的生存082
第二十一節 價值選擇關係:人禽之分義利之辨的精髓084
第六章 作為道德本體的仁性087
第二十二節 研究方法的轉變087
第二十三節 儒家生生倫理學對仁性的解讀097
第二十四節 積澱說與結晶說之同異120
第二十五節 仁性與時空134
第二十六節 仁體與ontology148
第二十七節 關於源始時間和源始空間的猜想167
第七章 天的地位與作用的重新審視176
第二十八節 德性之天對於儒家道德學說的意義176
第二十九節 早期啟蒙:中國文化的一個奇特現象197
第三十節 自然之天的新解讀211
辯證篇
第八章 仁性保障智性具有活動性227
第三十一節 智性與仁性辯證關係概說227
第三十二節 “道德動力學”:一個有重大學術價值的問題230
第三十三節 心為什麼有活動性233
第三十四節 心的內在運行機制238
第三十五節 “道德動力學”與休謨倫理難題244
第三十六節 麥金太爾與赫斯特豪斯的努力及其局限246
第三十七節 儒家生生倫理學對休謨倫理難題的破解253
第九章 智性保障仁性不陷於流弊260
第三十八節 心學流弊以及牟宗三的形著論260
第三十九節 內識是杜絕心學流弊的根本之法264
第四十節 存在主義核心命題之批判274
第四十一節 “本質先於存在”隱含的問題同樣不容忽視281
第四十二節 將內識置於經權範式之下287
第四十三節 新人禽之辨296
第四十四節 兩個不同命題的辯證融合299
第十章 智性與仁性在道德存有中的不同作用302
第四十五節 道德存有釋義302
第四十六節 仁性在道德存有中的作用306
第四十七節 智性在道德存有中的作用312
第四十八節 兩層存有:存有論發展的一個有意義方向319
第四十九節 儒家生生倫理學與胡塞爾的區別322
第五十節 儒家生生倫理學與牟宗三的不同323
結論篇
第十一章 三分法的正式建立329
第五十一節 歷史上的相似理論及其不足329
第五十二節 真幸運,我找到了那個“三”335
第五十三節 三分法的結構及其表述339
第五十四節 三分法理論效應三則343
第五十五節 中國哲學有望對西方哲學的一個重大貢獻356
第十二章 孟子與荀子、心學與理學的終極會通358
第五十六節 牟宗三的“旁出說”與李澤厚的“新旁出說”358
第五十七節 兩種旁出說皆是一偏365
第五十八節 尋找綜合之路的艱辛與曲折371
第五十九節 三分法是實現綜合的理想途徑379
第六十節 重溫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的理論意義382
第十三章 何為善:儒家生生倫理學的解讀385
第六十一節 欲性之肯定385
第六十二節 仁性合於倫理是一種善387
第六十三節 智性成就道德是另一種善400
第六十四節 仁性倫理與智性道德的統一是完滿之善406
第六十五節 關於道德與幸福關係的思考409
第十四章 天人合一之境414
第六十六節 錢穆之問414
第六十七節 道德踐行意義的天人合一如何可能416
第六十八節 道德存有意義的天人合一如何可能420
第六十九節 “道德無相”:天人合一中一個重要的輔助因素424
第七十節 天人合一之境的一個新方向430
結語儒學範式現代轉化的完成433
徵引書目437
後記448
作者簡介
楊澤波,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哲學史學會理事,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多年來一直從事孟子研究,主要著有《孟子性善論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有韓文譯本)、《孟子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孟子與中國文化》(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等。近年來逐漸將視線擴展到現代新儒家研究方向上來,著有《牟宗三三系論衡》(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另有論文近百篇發表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中國哲學史》等海內外學術刊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