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要義及其文化新命》是2017年12月長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宋冬梅、解光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儒學要義及其文化新命
- 作者:宋冬梅、解光宇
- 出版社:長春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年12月
- 裝幀:平裝
- ISBN: 9787544550239
《儒學要義及其文化新命》是2017年12月長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宋冬梅、解光宇。
《儒學要義及其文化新命》是2017年12月長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宋冬梅、解光宇。...
走進儒學轉型過程中知識精英曲折的內心世界 新文化運動中的反孔批儒思潮是近百年學術界最為聚訟紛紜的問題之一。本書從戊戌以降儒教自身新生轉進的歷史視角觀察新文化反孔批儒思潮的興起與展開,基於 全新的材料及問題意識,重建了儒教傳統的轉型與新文化形成之間的歷史關聯。康有為、章太炎分別是近代孔教運動的領導者和...
四 孔孟心性思想要義 五 儒家哲學的詮釋理論及其對人的反思 六 天人觀念中所見之儒家人文傳統 七 直覺與理性 附錄 一 理解與探究 二 儒道思想及其異同的思考 第二章 儒學的形上學觀念 一 儒家形上學的特質及其文化意義 二 論《周易》對“道”的表述方式 三 儒家的喪祭理論與終極關懷 四 聽覺與時間意識的先在...
《儒學的當代使命》 是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滕文生。內容簡介 儒學是儒家文化在學理上的系統總結和概括,即儒家之學,儒家之學術或學說,或說儒家思想的學術體系,自孔子刪詩書、定禮樂、演周易,作春秋,宣仁義時方成體系,其後二千多年來逐漸發展完善,並上升為古代中國的官方意識形態。儒教是指儒家之教,...
”影響因素 儒家思想核心是“博愛、厚生、公平、正義、誠實、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諧、法治等德道思想‘’。它對於我們從傳統文化中尋找理論支援以夯實、築高輿論陣地,對於社會樹立核心價值觀以尋求長治久安良策,對於我們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國際化,對於我們建設保和太和、萬國鹹寧的和諧世界都有重大意義。
(2)在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國文化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進展。主要著作有《儒家倫理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中國文化新體系》、《漢書要義》、《理學要義》、《孔學要義》、《文化工程》、《魯文化研究》、《中國現代哲學新論》、《文明山東》、《孔子從這裡誕生》等。同時,在《哲學研究》、《文史哲》、《哲學與...
1957年後,唐君毅曾多次應邀前往美國、日本、南韓及歐洲各國參加學術會議或作專門學術演講。1958年元旦,由他負責起草,並與張君勱、牟宗三、徐復觀等聯合署名,發表了被稱為海外當代新儒家思想綱領的《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1963年,香港中文大學成立,新亞書院成為其成員之一,唐君毅受聘為哲學系講座教授,兼任...
有人稱梁漱溟為“最後一位儒家”,也有人稱梁漱溟為“第一位當代新儒家”,但他自己,卻認為更恰當的評價是說“他是一個有思想,又且本著他的思想而行動的人”。僅就“思想”而言,梁漱溟的最重要著作或許是1921年出版時就轟動一時的《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僅就“行動”而言,他的最重要著作或許是1937年出版...
十三 儒家的人文教育 (一)儒家人文教育的宗旨 (二)儒家人文教育的理想 (三)儒家人文教育的要義重點 (四)對學校教育的憧憬與憂念 十四 儒家教育的形而下與形而上 (一)前言 (二)形而下方面的教育傳習 (三)形而上方面的教育薰陶 (四)形上形下的融貫相通 (五)人文教育與知識教育的兼顧並重 十...
本書共分五部分,從傳統文化教育角度看,是通過精講儒家要義,闡發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內涵:第一部分,從儒學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總體格局的主幹談起,對比先秦儒學與其他學派的思想,簡述儒釋道三家互補性內涵。第二部分,追溯中華傳統文化之“道德”的源起,以儒家的人格修養論為引領,探究“人之為人”的內在特色及其...
第一章 當代新儒家述評 第二章 當代新儒家在中國思想史上意義之檢討——對一九五八年《中國文化宣言》的一個省察 第三章 “當代新儒學”及其相關問題之理解與反省 第四章 牟宗三先生之後:“護教的新儒學”與“批判的新儒學”第五章 咒術、專制、良知與解咒——對“台灣當代新儒學”的批判與前瞻對於《後新...
理性與生命:當代新儒學文粹(一)《理性與生命:當代新儒學文粹(一)》是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羅義俊編。內容簡介 《理性與生命(2)》由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
儒生是中國文化最重要的創造者和傳承者(梁治平)儒學還是要沿著康有為開創的道路前進(彭永捷)儒家與中國的未來(康曉光)儒學的復興需要儒生樹立新的人格典範(高超群)儒生要從被動變為主動(唐文明)儒生之德行、公共性和實踐性(任鋒)儒生要有憂患意識與緊迫感(溫厲)儒學的要義或精髓在“禮樂刑政”(林桂榛)培...
在漢武帝的支持下,儒教以國教的身份正式登上中國政治、文化舞台,從此中國走向了政教合一的時代。隨著隋唐時期科舉制的確立,儒家文化又成了全國知識分子的必修課程,而到了宋明時期,在程朱等人的促進之下,儒家文化又以“理學”、“心學”為新的形式成為全國科舉考試的最主要內容。可以說,整箇中國古代史就是一部...
通過學習,本課程的修讀者能達成對“四書”基本義理的認識與理解,獲得關於古典心性論儒學的歷程與要義及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儒學史、中國經學史等中國傳統文化相關學科的基本知識,基本形成獨立閱讀古典文獻、認識傳統思想文化並進而思考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問題的知性素質,同時通過古典道德修養理論的薰陶,...
四儒學第三期發展及其現代使命 五牟宗三與《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第六章原始儒家的義理綱維與特徵 一孔子:文化生命與德慧生命 二孟子:全副是精神通體是光輝的“道德精神主體”三荀子:通體是禮義表現之知性主體 四董仲舒:復古更化與超越理性 第七章先秦道家、法家、名家的境界與形態 一道家:玄理要義與境界...
3、宜賓籍的現代新儒學宗師——唐君毅思想要義。《三江新論》1999,2 4、上帝之死與虛無主義——尼采價值重估的語境和工具。《社會科學研究》1999,4人大複印資料2000,2全文轉載 5、康德對形上學的批判與重建。《四川師範大學學報》1999增 6、尼采哲學的價值轉向與人學轉向。《宜賓師專學報》1999,2 7、尼采...
60.中國歷史與文化意識的偉大覺醒——論錢四賓先生對新文化運動的省察 台北 當代新儒學國際會議論文集總論篇 1991年5月 61.錢四賓先生簡譜 錢穆紀念文集 1992年4月 62.錢穆與顧頡剛的《古史辨》 史林 1993年第4期 63.活潑潑的大生命,活潑潑的心——錢穆歷史觀要義疏解 史林 1994年第 4期 64.經國濟世,...
兩漢之際,印度佛教傳入中國。東漢流行的佛教主要是小乘佛教。小乘佛教包含佛教的原始教義。佛學的本質是人生哲學,它認為人的本質是虛幻,人生的本質是痛苦,痛苦的解脫之道是寂滅,由此奠定了佛教人學的基本要義。兩漢在先秦諸子人學的基礎上為中國人學園地增添了許多新的品種,同時,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儒家人學滲透到...
孝行是生活儒學、民間儒學的第一要義。六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來知德早年不被理解,被認為瘋瘋癲癲,往往被人誤解,被有權勢的人打壓,他遠避萬縣深山,當他成一代大儒後,明朝政府儘管腐敗,但還是有些地方官大力舉薦,促成明朝中央表彰來知德。這其中有不少關於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經驗教訓值得我們重視。七是弘揚...
72.《中國傳統和合文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9年5月。73.《為道屢遷,唯變所適——百年中國哲學的回顧》,《北京大學學報》2019年3月。74.《王門分派與黔中王門學派之要義梳理》,《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9年3月。75.《轉換考察日本儒學的視角》,《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年10月。近年新...
《五經要義與中華文化精神》《國家文化安全、軟實力建設與中華文化復興》《中華文化復興與世界和諧新秩重構》《儒釋道:三教一體 竟和共榮》《新時代的文化戰略一:尊崇儒學 攜手百家》《新時代的文化戰略二:半部論語 一本憲法》《由花果飄零走向花艷果碩——寫在發表50周年之際》《儒學復興的歷史功臣及中國文化...
3.《論儒學的內在超越性——兼與任劍濤先生商榷》,《學術界》2013.12,12期,核心期刊(CSSCI/報告編號2014111134),獨著 4.《從天命到命運:王安石命論之演進》,《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02,1期,核心期刊(CSSCI擴展版/報告編號2014111134),獨著 5.《論牟宗三“即存有即活動”之要義》,《...
6]、儒教的重建[7],被一些儒者或學者明確提出來後,儒教的問題再次引發爭議,這些討論雖然也包含大量回溯考察儒家文化歷史的內容,但理論上的現實關懷更加明確,和儒家文化建設的關係更為清晰。當下關於儒教的若干討論,由於牽涉到現實關懷和帶有某種道統意味的個體文化體認,故而對於“儒教重建”的提出及儒教在實踐中的...
3.《中國早期文化意識的嬗變――先秦散文發展線索探尋》(第三卷)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4年1月版。4.《學鑒》(主編)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7年1月出版第一輯。5.《正學》(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3年6月出版第一輯 6.《中國浪漫主義文學史》(合著) 武漢出版社 1999年8月出版。7.《儒家經典...
當被問到中國傳統文化對方先生的影響時,他說:“儒釋道三家的思想在我身上都能體現出來。我的工作、事業取儒家的態度——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生活、名利上則受道家、佛家思想的影響——順其自然、淡然處之。”與方立天先生在學術上一絲不苟、兢兢業業的態度不同,他在生活上從來沒有高的追求。很多在房間放...
2.開展儒家外王學的宏規 3.抉發中國哲學思想中所涵蘊的問題 4.打通“中國哲學史”開合發展的關節脈絡 5.疏通中西哲學會通的道路 四、結論:超越與開擴 第三章 斯人千古不磨心——當代新儒學的精神開展 第四章 當代儒家的學術貢獻及其文化功能之省察 一、一個回顧:當代新儒家的精神開展 二、當代新儒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