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服傳統製作工藝

僧服傳統製作工藝

僧服傳統製作工藝,福建省寧德市柘榮縣傳統技藝,寧德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佛教傳入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僧服是佛教僧侶穿著的服裝,但因其縫製、款式等有著嚴格規定,在很長時間裡,幾乎無人涉足專業僧服製作行業。20世紀40年代,柘榮縣便開始“家庭小作坊”模式製作、銷售僧服。直至2000年第一家僧服廠成立,柘榮縣僧服生產開始走向產業化發展。僧服製作工藝的主要特徵為,縫製數量上有所規定;顏色上也規定要先“壞色”,不許用上色或純色;採用“平針繡”。

2013年1月,“僧服傳統製作工藝”被寧德市人民政府列入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僧服傳統製作工藝
  • 批准時間:2013年1月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福建省寧德市柘榮縣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佛教僧人的服飾與世俗服裝有著明顯的區別。它以比較獨特的顏色和形制蘊涵著佛教的教義和戒律,既能滿足佛教僧人宗教生活的需要,同時也使佛教僧人顯示出與世俗中人不同的獨特面貌。僧服的形成,除了宗教的因素之外,還融合有歷史、地域、民族、風尚等諸多因素。佛教的服飾同佛教的教義一樣,傳入中國後就與中國的傳統文化和風情民俗結下了不解之緣,在衣服形式和造型上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自成一格,形成了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佛教僧人服飾。
由於流傳的時間久遠、地域廣闊、民族眾多及風俗民情的不同、地理氣候的差異,使佛教服裝在各個地區、民族形成各自不同的服裝文化。明清時期,傳統的刺繡與僧衣製作結合起來,使僧服更加具有民族特色。因此,佛教僧人的服裝無論從色彩、種類或形式差異等不同角度都體現出了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影響。
僧服起源於佛教發源地印度。當年,釋迦牟尼視世間一切富貴榮華為苦難的根源,脫去俗衣俗服,穿上了表示出家的衣服。此後,僧人身著出家衣服成為制度。由於教義、風俗、氣候等原因,僧服的型制只有“三衣”和“五衣”,統稱為法衣。佛教傳入中國後,情況發生了變化,根據佛制“許蓄百一長物”的規定,在法衣之外增加了常服,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僧服,自成一格。漢地僧服的型制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法衣,是僧人在佛事和法會期間穿著的服裝,主要有三衣、五衣、縵衣、衲衣、袈裟、傳衣、金襴袈裟、紫衣、黃衣、威儀細、掛絡、偏衫、裙子、直綴、禪帶、臥具、袈裟袋、打包和鉤紐等;一類是常服,是僧人日常生活中所穿的衣著,主要有海青、衫、褂、帽冠和鞋襪等。
20世紀初,僧服又經歷了一次由太虛大師倡導的大革新。革新後的僧服的樣式是:雞心式領口,對襟,領口至兩襟彌上兩條長布,袖子長寬和俗服一樣。中褂下擺到膝下,兩邊從胯處開縫,形狀大體像燕尾西服,有口袋。太虛大師所設計的短衫褲,上身是短的衣衫,下身是肥長的褲子。這種衣褲,是穿在長衫裡面的,也可以當“睡衣褲”穿用,但現在很多出家人都將它穿在外面。短衫的裁剪式樣與對襟的羅漢褂上半身一樣。褲子原是中國民間的古式常褲,只是比較長而已,穿著時必須把膝下的褲管納入僧襪中。這種革新後的太虛服,配以素淡的顏色,即突出了僧侶服裝的特點,又穿著方便。
佛門弟子眾多,僧服是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早期在福建、浙江、廣東等地區,出現了少數生產僧人服飾的小企業,但專業生產僧服的企業幾近空白,相關產品匱乏。改革開放後,柘榮手工藝人們開辦起自己的手工作坊,其中劉賽鳳的裁縫作坊與劉金玉的繡品作坊兼職為僧人製作僧服,且帶徒傳藝,門徒數代,達百餘人。
隨著僧服市場的蓬勃發展,原來單打獨鬥的手工作坊已遠遠不能滿足現代市場的要求。於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柘榮縣出現了小規模的僧服製作企業。柘榮僧服企業生產的僧服等產品熱銷中市場,占據中國僧服市場六至七成份額,並出口東南亞、美國等地。

工藝特徵

僧服製作工藝的主要特徵:
1.縫製數量上有所規定。“五衣”是由五條布一長一短縫製而成。“七衣”是由七條布兩長一短縫製而成。“大衣”俗稱“祖衣”,有上、中、下三品之分,用九條、十一條或十三條兩長一短縫製而成的大衣為下品,用十五條、十七條或十九條三長一短縫製而成的大衣為中品,用二十一條、二十三條或二十五條四長一短縫製而成的大衣為上品。
2.顏色上有所規定。在顏色上也規定要先“壞色”,不許用上色或純色,如黃、赤、青、黑、白五大純色就不許著用。所有新衣必須有一處點染上一塊別種顏色,以破壞衣色的整齊而祛除對衣服的貪著,即所謂“壞色”或“點淨”。在習慣上,用得較多的是赤色。
3.採用“平針繡”。這種繡法針法緊密而富於變化,適用於各式各類佛教用品,刺繡者還能發揮創作自由與藝術表現。

工藝流程

僧服的製作工序主要有:選料、裁剪、縫製、鉤扣、刺繡、整熨等。每種僧服又有其各自的製作方法。
法衣的製作:如“三衣”的剪裁縫合都是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水田形狀,每節都有暗縫相通;“縵衣”不能裁縫成田相,而是用大塊整幅布料縫製而成。
常服的製作:如“長褂”是用“三寶領”和“旗袍”的腰身襟袖搭配起來製成的;“海青”衣寬大直身,衣領連斜襟,自左向右系帶子,袖子連衣並寬大,袖肚到腋下才收進,袖口邊口小,衣領用三層布疊成,叫三寶領,近前衣領處縫五十三行線條,稱為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羅漢鞋”的鞋面、尖部是用三片布條排列縫牢,鞋幫縫綴一些方孔,意為看破一切。

傳承保護

傳承人物
林穗鳳,女,2014年9月被評為寧德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僧服傳統製作工藝。
保護措施
2020年6月9日,由寧德市標準化協會組織制定的全國首個僧服標準――《柘榮僧服通用技術規範》團體標準審定會,在寧德市順利召開。該標準從柘榮僧服的通用技術要求、工藝要求、顏色與尺寸、試驗方法、檢驗規則、使用及規格選用、標誌、包裝、運輸和貯存等方面進行了規範;該標準是中國第一個僧服領域團體標準,體現了團體標準快速回響市場與創新需求的優勢,填補了中國僧服標準空白。

社會影響

產品展覽
2021年,在中國廈門國際佛事用品(春季)展覽會上,“柘榮僧服”首次以團體名義參加廈門佛事用品展。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