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這溫柔的歌》是保爾·魏爾侖的一首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傾聽這溫柔的歌
- 作者:保爾·魏爾侖
作品原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傾聽這溫柔的歌,
為你的歡樂而哭泣,
它是審慎的,又是靈巧的:
流水在蘚苔上面微顫著。
這聲音你是熟悉的
然而此刻它被青紗遮住
而它也象她一樣的高潔。
青紗的長長的褶襉,
顫動著, 在秋天的微風裡,給驚悸的心顯示真實的
星星, 時而隱沒時而閃現。
它說, 那聲音現在可以聽清:
只有善, 才是生活的目的,而我們的憎恨和妒嫉
會煙消雲散, 當死亡來臨。
它還說, 不需要更多的等待,
光榮本來寄寓於單純,
而在金婚里, 幸福的寧靜
並不是由於勝利得來。
歡迎這聲音吧, 它堅持地
在純真的婚歌里訴說著。
說吧,一個心靈最美不過
是它給痛苦的靈魂以安慰。
一個痛苦的靈魂,平靜地承受著
懲罰和監禁,時間不會久長,
它是明澈的,象它的教訓一樣!
請傾聽這充滿智慧的歌。
作品鑑賞
一八七二年,魏爾侖偕同詩人蘭波去英國、比利時。在布魯塞爾,因蘭波要離他而去,他一氣之下,竟以手槍擊傷蘭波,被判兩年監禁。在獄中,他皈依了天主教。秋天的一個靜夜裡,也許就在鐵窗之下,詩人聽到了一支歌,心弦為之觸動,寫下了這首詩。全詩七節,每節四行,押ABBA韻,即第一行與第四行相押,第二行與第三行相押,逐節換韻。
那是一支溫柔的歌,詩人屏息傾聽,感到歌聲是那樣審慎而靈巧,宛如一股清清流水在綠色苔蘚上微微顫動。這一取喻,以實擬虛,準確生動。中國古代傳說中鐘子期聽伯牙彈琴,感嘆“善哉,峨峨兮若高山,洋洋兮若江河”,是領略到琴聲所描摹的高山流水的藝術形象;此處魏爾侖則是以碧水青苔形象描繪歌聲的情韻,形容這歌聲清澈、流麗、柔媚、哀婉。
第二節,詩人感到歌聲是那樣熟悉而親切,身陷囹圄,有幸聽到一支熟悉的歌曲,所產生的親切感自是常人難以體會的。但這歌聲忽然被青紗遮住了,聽不見了。這“青紗”為何物?是鐵窗之簾,還是沉沉夜幕?我們不得而知,只聽詩人回味說,那歌聲呀,象一個寡婦,寂寞、悲傷而又高潔。
第三節是耐人吟味的。縹渺的歌聲消逝了,現在,只有那青紗的長長的皺褶,在秋風中輕輕吹動著,透出時隱時現的星星。詩人捕捉到的這一“妙歌忽不聞,唯見簾外星”的情景,頗有我國唐代詩人錢起《省試湘靈鼓瑟》一詩結尾“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的境界。魏爾侖的詩歌富於情韻,含蓄優美,與中國古典詩歌有相通之處,此即一例。
但這首詩並沒有到此結束,歌聲“淡出”之後,遂又復歸,而且“那聲音現在可以聽清”。第四、五節就是寫從那歌聲中聽出的具有宗教色彩的警語箴言。它先是勸告人們多為善事,不要互相憎恨和妒嫉,然後告訴人們怎樣理解光榮和幸福。
如果說詩的前三節是表現作者傾聽這支歌的柔美哀婉的曲調的感受,詩的最後兩節則是表現這具有宗教哲理意味的歌詞在他心中激起的感情的浪花。他非常感謝那未曾謀面的歌手,他以為那歌手的心靈最為美好,因為“一個心靈最美不過/是它給痛苦的靈魂以安慰”。這個痛苦的靈魂就是詩人自己,他正承受著懲罰和監禁,通過一首富於教益的明澈的婚歌的洗禮, 他覺得自己的靈魂也變得明澈了。
就這樣, 這首詩通篇抒寫作者於彼時彼地傾聽一支歌的獨特的情感流程, 細膩曲折, 清新明淨, 全無象徵主義詩派後繼者普遍存在的晦澀難懂之弊。 至於詩人是否真的在那秋夜鐵窗之下聽到過那樣一支歌, 我們無從考證。也許, 那支溫柔而充滿智慧的歌, 只是詩人皈依宗教、頓悟宗教精神之後發自內心,而幻聽中以為來自煌煌婚筵、 冥冥天國, 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