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帕拉孜紡織技藝具有民眾性,歷史淵源悠久,從出土文物中可以將這種織物的淵源上溯到3800年。在過去的歲月里,以維吾爾族帕拉孜紡織技藝養家餬口比較普遍,限於市場萎縮,維吾爾族帕拉孜紡織技藝已瀕臨於自然消失的狀態。
新疆自古就是畜牧業生產基地,人們與各種毛、棉密切接觸並充分利用其絨、暖、固的特點加工、生產棉毛帕拉孜保暖、隔潮,廣泛用於生活所需。古代人們把織毛毯、毛氈、地毯通稱骶能,但人們廣泛使用的卻是織毛毯。一是因為毛、棉原材料產量大,便於就地取材。二是它的工藝技術比栽絨地毯簡單,容易掌握。三是便於捆卷,攜帶方便。
在各地古遺址和古墓群中發掘有不少古織花毯。在地處部善縣吐浴溝的洋海墓地中就出土有紅藍色格紋毛織品,“長21厘米,寬12厘米。紅、藍、黃經線和緯線以平紋組織法交織成方格紋”。1995年在扎滾魯克1號墓出土的毛織花毯棕地挖花羊、駱駝紋樣毛毯2片,“長26厘米,幅寬53厘米,邊穗長9厘米。經拼對,呈長方形,毛毯顯棕紅色,平紋組織。在毛毯的經邊織有寬5厘米的紅帶紋,飾邊穗。在平紋地上挖花,紋樣有三角紋、羚羊紋、駱駝紋等”。1978年新疆考古隊在哈密市東南面的魚兒溝“發現距今3000年的原始社會公共墓地,發現有部分死者穿戴的服裝仍然完好,男的腳著長筒皮靴,靴筒外還用毛織帶裹腿。女屍以毛織帶裹腿”。這裡所說的毛織帶就是毛織花毯。在且末縣扎洪魯克墓地出土的公元前9世紀毛織衣“以斜紋毛布裁剪為左右前襟、左右袖、背5片縫合而成,做工較粗糙”。所指用毛織花做布製衣。在若差縣樓蘭高台古墓出土的公元1至2世紀“彩色毛織物”,是採用“通經斷緯”織法織成。其紫紅色地上用黃、綠、黑、藍等顯色。圖中部是一個完整的挑花環,環中為一枝三葉花,中間花葉上方有六顆似雨露的圓點紋,兩側花葉上亦有一顆圓點紋。花環外下方各有一枝盛開的花朵,右側是一豎排波浪紋。這件被稱為三葉紋的毛織物的組織法為繹毛組織法,其紋飾生動、色澤艷麗、工藝精細。
工藝特徵
帕拉孜,維吾爾語,意為一種平紋毛織品。用它可以縫做無栽絨地毯、牆圍子、炕圍子、口袋、馬褡子(維語稱“貨爾俊”)。在新疆,有維吾爾族人生產、生活的地方,就可以見到帕拉孜紡織的身影。而這種紡織技藝在拜城縣黑英山鄉比較突出,尤其以該鄉明布拉克村最具代表性。該村約有一半的家庭主婦(一百二十多人),掌握帕拉孜紡織技藝。
黑英山鄉維吾爾族帕拉孜紡織所使用的原料豐富,製品花色品種雖不多,但工藝古老且具有民族地方特色。其染色原料特殊而少見,有鮮核桃外皮、鮮石榴皮、蒲公英、黑蜀葵、彩色礦石等,所染織物色彩樸素、大方、沉著、自然,而且具有植物汁液的自然氣息。
伽師縣維吾爾族傳統手工紡織技藝工藝程式依次為彈花、紡線、拐線、絡線、經線、印布、掏繒、織布等,生產的棉布深受民眾喜愛。作為新疆地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手工紡織技藝反映和表現了西北民族共同的思維習慣和生活習俗,具有重要的繪畫、雕刻、編織、刺繡、印染於一體,具有濃郁的地域風情和民族特色。
工藝流程
製作材料:它以優質羊毛為原料,毛質纖維粗,宜織造,光澤如絲,染色鮮艷,色彩固著力強,長久不變,羊毛拉力大,富有彈性。
製作過程:
第一步:將羊毛捻成毛紗,反手加捻再染色。帕拉孜紡織的毛線染色程式很嚴格。選擇礦石作染料時,在毛線染料鍋里加入適當的鹽水,待水溫達到70至80度時,將準備的礦石染料倒入鍋中反覆翻滾,翻滾時要使染料均勻地被毛線吸收,然後將染好的毛線取出,晾乾即可植物染料與礦石染料工序大體相同。不同之處在於先將植物染料的原料放入鍋中後用溫火煮,待顏色完全滲出後將毛線放入染色。
第二步:然後根據需要將毛紗合股,分別用做經線,地緯、絨緯(俗稱絨頭)。帕拉孜紡織在紡織過程中經線長度有20米或40米不等,根據自己需要而定。而經線數量通常可根據寬度而定,40厘米寬的帕拉孜,需要8種不同顏色的144根經線;在每種不同顏色分隔處,需7根同一顏色的經線把兩種顏色區分開,用於紡織簡單的花紋。以此推算40厘米的帕拉孜共需要193根經線。
第三步:最後織毯時將一組經線與上下交織成平紋式的基礎組織,再將經過染色的絨頭按一定程式拴結於基礎組織的經線上,以此顯示出地毯的不同色彩與圖案、紋樣。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維吾爾族帕拉孜紡織所使用的原料豐富,製品花色品種雖不多,但工藝古老且具有民族地方特色,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傳承狀況
維吾爾族帕拉孜紡織技藝是先輩們傳承下來的產物,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掌握這項技藝的人越來越少。
傳承人物
帕熱坦木·吐爾迪,女,1965年7月出生,維吾爾族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傳統棉紡織技藝(維吾爾族帕拉孜紡織),申報地區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拜城縣。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公布,拜城縣文化館獲得“傳統棉紡織技藝(維吾爾族帕拉孜紡織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該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拜城縣文化館(克孜爾歌舞團、電影放映中心)。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10年10月25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以“保護傳承、合理利用”為主題的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與10月15日至18日在濟南舜耕國際會展中心舉行,展會上展出了維吾爾族帕拉孜紡織製作技藝作品。
2012年10月31日,新疆尉犁縣1160米民族工藝“帕拉孜”地毯申報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紀錄頒證儀式在尉犁縣羅布人村寨內舉行,吸引眾多遊客駐足觀看。
2017年6月2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四川省人民政府、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共舉辦第六屆成都國際非遺節,拜城縣維吾爾族帕拉孜紡織技藝傳承人馬依拉·熱合曼參加了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