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理論史》是2009年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法)麥格雷(Éric Maigret)。
基本介紹
- 書名:傳播理論史
- 作者:(法)麥格雷(Éric Maigret)
- 出版社: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年7月1日
- 頁數:213 頁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811276381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傳播理論史》對傳統的新聞與傳播學進行梳理之後,兆雅料作者首次以批判的視角,指出傳播效果傳統理論的局限,並將研究重點放在製作產業的複雜性和公眾對內容的回應能力上。作者還從民意調查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電視新聞的社會地位以及網際網路的掌管等方面,分析了傳媒與政治的關係。
作者簡介
埃里克·麥格雷(法)Eric MAIGRET,法國社會學家,巴黎政治學院傳播與傳媒社會學教授、法國國家科研中心傳播研究院客座研究員。另挨拒精格著有:《文化研究:人類學視角》(2008)、《超級總統》(2008)、《電視劇之喜愛理性》(2007),《反思傳媒文化》(2005)、《傳媒與傳播》(2003)等。
目錄
目錄
前言 社會學與傳播學理論
傳播的三個維度
大眾傳播是核心問題
緒論研究客體的構成
第一章 傳播研究的諸多難點
人所共知?
主流傳媒在文化、政治和經濟上的“不合理性”
批評走向極端
歌頌走向極端
理性/技術的衝突是傳播的核心問題
“傳播蜜閥”和“傳媒”
社會學話語
第二章 傳播社會學錯失發展轉機
社會科學基本概念與傳播
歐洲社會學奠基人與傳媒
奠基理論後繼無人與針對現代性的悲觀論調
美國的實用主義
芝加哥學派
第一部分 讓傳播告別自然效果問題……或怎樣擺脫效果問題?
第三章 直接效果論的陷阱
傳媒效果恐懼症及其淵源
宣傳的定義
刺激效果和“皮下注射”理論
廣告是說服傳播合理存在的證據嗎?
小結
第四章 法蘭克福學派與大眾文化理論
從大眾文化到文化工業
戰爭因素的作用與文化精英主義
問題與戀煮章方法
法蘭克福學派的傳承
第五章 拉扎斯菲爾德的有限效果論
美國經驗主義的起源
“人的發現”
二級傳播理論
擴散理論和使用與滿足理論
過於重視實證與輕意識形態分析
第六章 從數學模型到傳播人類學研究
香農與數學資訊理論
維納與控制論
傳播、道德和萬用物理學
錯拿人類打比方罪禁頸
與功能主義相遇
帕洛·阿爾托學派和樂隊模型
小結
第七章 麥克盧漢和技術決定論
“媒介即信息”
正反論據和案例
技術的盡頭在哪裡?
歷史的詭計:麥克盧漢學說成了闡釋學
第二部分 將傳播納入文化範疇生產/接收的博弈
第八章 從符號學到實用主義
語言學的轉折
結構語言學與傳播普遍理論之夢
符號學與大眾傳播符號研究:巴特與艾柯
話語的社會銘寫
轉向實用主義
超越界線:社會
第九章 文化實踐理論
消費:布爾迪厄的文化實踐等級論
文化的種族中心主義問題
當代的文化變遷
“從排他到兼收並蓄”
從消費到接收
接收研究傳統
米歇爾·德塞爾托和接收問題
小結
第十章 文化研究
窮人的文化:走向人種學
斯圖沃特·霍爾的新馬克思主義理論
編滲設章府碼/解碼模型
美國的影響
新的理論立場:猛烈抨擊精英主義
多義和意義的普遍商談
“符號民主”和“後現代主義”的難點
建構主義進一步發展:酷兒和後殖民拐點
第十一章 傳播從業者的社會學分析
功能主義新聞社會學:“新聞製作”研究
回歸批判:記者及其環境
多重目標的問題
小結:沒有公眾的風景?
第十二章 從生產邏輯到傳播行業
埃德加·莫蘭:標準化與創新的矛盾
政治經濟學:從文化工業到創新產業
霍華德·貝克:生產即合作
挑戰大眾傳媒時代的藝術身份
聽命於客群?
小結
第三部分 傳播多元化民主、創新、反思
第十三祝習備章 公共輿論的政治理論
議程設定和沉默的螺旋理論
傳媒左右選舉?
公共輿論確實存在嗎?
作為互動的政治傳播
走向公共空間
第十四章 公共空間理論
哈貝馬斯的公共空間理論
交往行為
當代公共領域
南茜·弗雷澤眼中的公共空間
“真人秀”:走向墮落,還是更加豐富?
公共經驗的表現形式
深入研究多元化進程
第十五章 全新的傳播社會學
傳播社會學的三個階段
後現代主義的死胡同
回歸奠基人:轉向反思
從社會學到文化研究……又回到社會學
新的傳媒社會學研究方法論:知識的鏈條
接收
生產
內容
公共空間
作為社會運動的“文化產品”
第十六章 網際網路與“信息新技術”
網際網路:超級媒介的承諾與幻想
超越烏托邦:依靠單一手段的異質媒介
網際網路的使用
螢幕競爭:電視的終結?
報業及音樂領域之變遷
個人主義和族群之問題
“電子民主”
政治重組的啟示
結論
歷史的詭計:麥克盧漢學說成了闡釋學
第二部分 將傳播納入文化範疇生產/接收的博弈
第八章 從符號學到實用主義
語言學的轉折
結構語言學與傳播普遍理論之夢
符號學與大眾傳播符號研究:巴特與艾柯
話語的社會銘寫
轉向實用主義
超越界線:社會
第九章 文化實踐理論
消費:布爾迪厄的文化實踐等級論
文化的種族中心主義問題
當代的文化變遷
“從排他到兼收並蓄”
從消費到接收
接收研究傳統
米歇爾·德塞爾托和接收問題
小結
第十章 文化研究
窮人的文化:走向人種學
斯圖沃特·霍爾的新馬克思主義理論
編碼/解碼模型
美國的影響
新的理論立場:猛烈抨擊精英主義
多義和意義的普遍商談
“符號民主”和“後現代主義”的難點
建構主義進一步發展:酷兒和後殖民拐點
第十一章 傳播從業者的社會學分析
功能主義新聞社會學:“新聞製作”研究
回歸批判:記者及其環境
多重目標的問題
小結:沒有公眾的風景?
第十二章 從生產邏輯到傳播行業
埃德加·莫蘭:標準化與創新的矛盾
政治經濟學:從文化工業到創新產業
霍華德·貝克:生產即合作
挑戰大眾傳媒時代的藝術身份
聽命於客群?
小結
第三部分 傳播多元化民主、創新、反思
第十三章 公共輿論的政治理論
議程設定和沉默的螺旋理論
傳媒左右選舉?
公共輿論確實存在嗎?
作為互動的政治傳播
走向公共空間
第十四章 公共空間理論
哈貝馬斯的公共空間理論
交往行為
當代公共領域
南茜·弗雷澤眼中的公共空間
“真人秀”:走向墮落,還是更加豐富?
公共經驗的表現形式
深入研究多元化進程
第十五章 全新的傳播社會學
傳播社會學的三個階段
後現代主義的死胡同
回歸奠基人:轉向反思
從社會學到文化研究……又回到社會學
新的傳媒社會學研究方法論:知識的鏈條
接收
生產
內容
公共空間
作為社會運動的“文化產品”
第十六章 網際網路與“信息新技術”
網際網路:超級媒介的承諾與幻想
超越烏托邦:依靠單一手段的異質媒介
網際網路的使用
螢幕競爭:電視的終結?
報業及音樂領域之變遷
個人主義和族群之問題
“電子民主”
政治重組的啟示
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