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史

傣族(Dai Nation),又稱泰族(Tai Nation),自稱發音介於“dǎi”與“tài”之間、越往北越接近“dǎi”音、越往南越接近“tài”音,是泰國寮國的主體民族,緬甸的第二大民族,中國印度越南高棉的少數民族。

傣族源於怒江、瀾滄江中上游地區,先後被中國史籍稱作“哀牢夷”(或“撣人”)、“烏蠻”(或“白蠻”)、“僰人”(或“白人”)、“僰夷”(或“白夷”)、“百夷”、“擺夷”等名稱;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在暹羅國的推動下,國際社會開始把分布於各國的傣族統稱為“Thai(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政府將分布在各自境內的傣族分別命名,泰國、 高棉、越南等國仍被命名為“Thai(泰)”、寮國被命名為“Lao(佬)”、緬甸被命名為“Shan(撣)”、印度被命名為“Assam(阿薩姆)”、中國被命名為“Dai(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傣族史
  • 外文名:History Of Dai
傣族起源,傣族崛起,傣族沒落,當今傣族,中國傣族,

傣族起源

傣族起源於怒江瀾滄江中上游地區;在傣族先民活動的瀾滄江、怒江中上游一帶,出土了數量眾多的古遺址,其中的“玉水坪遺址”(怒江州蘭坪縣通甸鎮)經鑑定至少有一萬多年歷史、“塘子溝遺址”(保山市隆陽區蒲縹鎮)經鑑定至少有八千多年歷史;從出土的房屋遺蹟、用火遺蹟、勞作工具、動物化石等各類實物可以看到傣族先民翔實厚重、形象鮮明生動的無字史書。
至少在三千多年前,傣族先民已經在瀾滄江、怒江中上游地區建立若干個小國,其中“勐掌”(“勐”意為“地方、國家”,“掌”意為“象”,“勐掌”即“象之地”、“象之國”,“勐掌”包括瀾滄江兩側的保山盆地、漕澗盆地、彬陽盆地)勢力最大;漢朝史學家司馬遷在其《史記》中將“勐掌”記為“乘象國”。
公元前五世紀,瀾滄江、怒江中上游地區的傣族小國以“勐掌”為中心組成聯盟國家,“勐掌”君王成為整個聯盟國家的共主,各國民眾稱其為“詔隆”(多譯寫為“九隆”、意為“大王”)、各國君王稱其為“哀隆”(多譯寫為“哀牢”、意為“大哥”),“勐掌”也逐漸被稱為“勐達光”(意為“中央之國”,“達光”意為“目光焦聚的地方”,延伸為“中央、中心”)。《華陽國志》、《後漢書》等漢文典籍將這個傣族聯盟國家記為“哀牢國”,傣文典籍則記為“勐達光”(音譯“達光國”、意譯“中心國”)。
公元前109年,漢朝吞併滇國(滇池、撫仙湖周邊)後,征討滇國以西的“昆明”、“嶲”等部族,順勢進入更西邊的“勐達光”(哀牢國)領土設定軍事據點(縣);之後百餘年,“滇”、“昆明”、“嶲”等族多次反漢,皆被漢朝追入“勐達光”(哀牢地);傣族先民吸收了大量“滇”、“昆明”、“嶲”等族人口,最終形成勢力龐大的民族集團。

傣族崛起

十三世紀中後期,蒙古大軍征服蓬國、泐國等傣族國家,在傣族地區設定金齒宣撫司六路總管府、徹里軍民總管府等地方行政機構。
蒙古人征服傣族期間,導致大量傣族進一步向南、向西遷徙,增強了南部、西部的傣族實力。此時,孟人因內亂,不斷將勢力向南收縮;緬人也因蒙古大軍擊潰後,勢力逐漸衰弱;阿薩姆地區各部族也在戰亂中。
南部、西部的傣族小邦國在得到眾多傣族充實後,逐漸強大起來。蘭納王國統治了今泰國西北部、緬甸東北部地區,素可泰王國統治了今泰國中北部地區,阿瓦王國統治了緬甸中北部地區,瀾滄王國統治了今寮國大部分地區,阿薩姆王國統治了今印度東北部的廣大地區。
隨著蒙古大軍戰線的拉大,北部傣族也在反抗蒙古大軍中逐漸占據優勢,建立了強大的麓川王國,1310年,“勐卯”傣族土目更替,新土目以猛虎曾躍過頭頂而自號“思漢法”,隨後幾年開始不斷征服周邊地區,“勐卯”傣族土目逐漸成為怒江流域、伊洛瓦底江流域、布拉馬普特拉河流域的傣泰民族共主,形成聯盟國家“勐卯龍”。統治了今雲南西部、雲南西南部、緬甸西北部等廣大地區,各地傣族政權也相繼臣服。
十四世紀末,明朝占領雲南後,臨近明朝的麓川王國與明軍發生長期戰爭,明朝發動三次大規模征討麓川的軍事行動。與明朝較遠的阿薩姆、阿瓦、蘭納、阿瑜陀耶(已取代素可泰)、瀾滄等傣族王國則趁機發展壯大。
十五世紀中期,麓川王國在與明朝的戰爭中逐漸落下風,被迫放棄北部大部分領土,轉向南部發展。1527年,麓川國王思倫興兵南下占領阿瓦王國,繼續以阿瓦為根基擴展勢力。

傣族沒落

十六世紀中期,緬人的東吁王朝勢力開始強大,先後滅了傣族的“勐瓦”(阿瓦國)、“勐庸”(蘭納國)、“勐佬”(瀾滄國)、“勐泐”(景隴國)、“勐烏通”(阿瑜陀耶國)。
十六世紀末,阿瑜陀耶的納理遜王痛擊緬人,脫離東吁王朝獨立,將蘭納也收入阿瑜陀耶的屬國;瀾滄王國也宣布脫離東吁王朝;明朝則占領了原勐泐國及原麓川國的領土,在勐泐及麓川設定地方政權,任命當地傣族人頭擔任世襲土司。
十八世紀中後期,崛起的緬族貢榜王國興兵入侵阿瑜陀耶王國、占領瀾滄王國,傣族又陷入緬人的奴役統治。1767年,披耶鄭信將軍趕走緬軍,在吞武里建都稱王,建立“吞武里王國”。蘭納王國、瀾滄王國也趁機脫離緬人獨立。1782年,披耶卻克里推翻吞武里政權,在曼谷建都稱王,建立“暹羅王國”,並統一了吞武里王國、蘭納王國、瀾滄王國等傣族政權。
十九世紀,傣族的阿薩姆王國因宗教衝突元氣大傷,逐漸衰弱。1822年,緬人趁機出兵攻占阿薩姆王國,兩年後,英國人又將緬人趕走,將阿薩姆收為自己的殖民地。1885年,英國征服緬人後,取代緬人將緬甸北部的傣族地區納為自己的殖民地。1893年,法國擊敗暹羅,占領了暹羅的屬國瀾滄(此時已分裂為琅勃拉、萬象、占巴塞三國)。
二十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企圖統一傣族地區的暹羅王國與日本結盟,出兵占領緬甸北部的傣族地區。原瀾滄琅勃拉王也利用日本勢力,宣布法屬印度支那聯邦治下的傣族地區獨立,建立寮王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緬甸北部的傣族與緬甸南部的緬族聯合組建了“緬甸聯邦”,並由傣族貴族蘇瑞泰出任緬甸聯邦第一任總統;阿薩姆地區的傣族與印度一起從英國獲得獨立,成為印度的一個邦;原勐泐、麓川的傣族則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成立了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及各級地方自治政府;寮國因世界冷戰爆發,成為東西兩大陣營角力的場地;已改名為“泰國”的暹羅成了美國最主要的盟友,各領域得到一定的發展。

當今傣族

當今傣族廣泛分布於泰王國、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高棉王國、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緬甸聯邦共和國、印度共和國等國家,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稱呼,在泰國稱作“泰(Thai)”、寮國稱作“佬(Lao)”、高棉稱作“佬(Lao)”或“泰(Thai)”、越南稱作“泰(Thai)”、中國稱作“傣(Dai)”、緬甸稱作“撣(Shan)”、印度稱作“阿薩姆(Assam)”,但均自稱“Tai”與“Dai”之間的發音。
中國的傣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南部的熱帶河谷地區,與漢族及其他民族雜錯而居,由於歷史上的大規模南遷、西遷,人口僅剩126萬左右,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發展受到各方面的限制,生活習慣逐漸趨同於漢族。德宏、保山、臨滄等地的傣族主要信仰原始宗教及南傳佛教,使用大傣方言,通行傣納(德傣)文;西雙版納、普洱等地的傣族主要信仰南傳佛教,使用傣泐方言,通行傣泐(西傣)文;散居在金沙江流域、紅河流域的傣族主要信仰原始宗教,使用各自的方言,通行漢文。
傣族史
印度的傣族主要分布在印度東北部的阿薩姆地區(布拉馬普特拉河谷地帶),由於英國統治時期移入大量穆斯林人口,印度統治後又移入大量印度斯坦人,山地民族也不斷遷入,傣族也因社會地位的下降,不斷融入到其他民族中。現今,認同傣族身份的人口僅有120餘萬人,已經成為阿薩姆地區的少數民族,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印度的傣族信仰原始宗教和印度教,說大傣方言,但其中參雜了不少印度語及英語辭彙,通行英文。由於傣族曾是阿薩姆地區的統治民族,印度當局不斷壓制傣族的發展,傣族為反抗印度當局的壓制,成立了“阿洪姆傣族協會”、“阿洪姆人民委員會”、“阿洪姆傣族學生聯合會”、“阿薩姆僧伽協會”、“阿洪姆祭司協會”等民族復興主義組織。
傣族史
緬甸的傣族主要分布在緬甸北部及撣邦高原地區,有人口1000萬左右,是緬甸第二大民族。緬甸的傣族主要信仰南傳佛教,大部分說大傣方言,只有撣邦高原東北部少數地區說傣泐方言,文字通行傣繃文(與傣納文相似),少部分用傣泐文。緬甸的傣族與緬族合作成立了“緬甸聯邦”,但最終被緬人軍政府控制,傣族成了緬人軍政府奴役統治的對象,為反對緬人軍政府,傣族組建了蒙泰軍,並短暫建立過“撣邦共和國”對抗緬人的軍政府。現今,仍有撣邦軍、撣邦民族軍、撣東同盟軍、撣邦聯合革命軍等傣族武裝在堅持與緬人軍政府作戰,爭取傣族的民族獨立。
泰國的傣族是泰國主體民族,占泰國總人口的75%左右,約4700萬人口,主要信仰南傳佛教,有北部方言(大傣方言)、中部方言及南部方言三大方言區,統一使用泰文。現今,泰國的傣族是傣族社會中發展最好的一支,經濟、文化、教育等各領域得到全面發展。
寮國的傣族是寮國主體民族,占寮國總人口的74%,約500多萬人口,主要信仰南傳佛教,有北部方言(傣泐方言)、南部方言(泰國中部方言)兩大方言區,統一使用寮文(與泰文相似)。寮國的傣族因長期被法屬印度支那聯邦及越南控制,直到二十世紀末才擺脫越南獨立發展,發展比較緩慢,主要以農業生產為主。
傣族史
越南的傣族主要分布在越南西北部,有人口130多萬,主要信仰原始宗教及天主教,與寮國北部的傣族及中國西雙版納的傣族說同一種方言,文字則通行法國人發明的越南文。越南的傣族與寮國的傣族一樣,都屬於歷史上的瀾滄王國,被越南占領後,深受越南人的影響,生活習慣也趨同於越南,主要從事農業生產。
傣族史
高棉的傣族主要分布在與寮國和泰國接壤的邊境地區,占高棉總人口的8%左右,約60多萬人口,主要信仰南傳佛教,說寮國南部方言(泰國中部方言),通行泰文和高棉文。歷史上,高棉的傣族與高棉族曾發生過長期戰爭,現今,占據統治地位的高棉族不斷壓制傣族,在高棉共產黨統治期間大量屠殺傣族,高棉境內的傣族為了自身生存與發展,逐漸被高棉化。
現今,由於世界格局的變化,各地傣族的發展各不相同,在各自發展的路上漸行漸遠。

中國傣族

中國傣族是世界傣泰民族的根,在中國傣族聚居地區已發現多處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在景洪瀾滄江沿岸的台地上,先後發現了曼蚌囡、曼允、曼景蘭、曼廳等新石器時代遺址,清理出石斧、石錛、石刀、魚網墜等石器以及陶器、骨器和貝殼等遺物。在瑞麗江畔的芒約和隴川芒膽兩個新石器時代遺址上,發現了夾沙紅陶、夾沙黑陶、印紋陶片、石斧等遺物。在梁河勐養、潞西五岔路也發現了新石器時代遺址。在雲縣忙懷遺址,出土了大量的打制雙肩石斧。在孟連娜允古城旁先後發現5處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出打制石器、手制陶器、動物化石等珍貴的歷史文物。
中國王朝自元朝開始冊封各地傣族土目為世襲土官間接統治傣族,明朝清朝對傣族的統治基本沿用了元朝制度,但對式微的傣族土官則逐步降低官銜品級直到削去封號、改派漢族流官來統治。直到中華民國時期,仍有車裡宣慰司、南甸宣撫司、乾崖宣撫司、隴川宣撫司、耿馬宣撫司、孟連宣撫司、遮放副宣撫司、盞達副宣撫司、勐卯安撫司、芒市安撫司、潞江安撫司、孟定土府、灣甸土州等勢力不小的傣族土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