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傑斐遜鎳幣
- 外文名:Jefferson nickel
簡介,構想,生產,
簡介
傑斐遜鎳幣(英語:)是美國鑄幣局於1938年開始生產的一種5美分硬幣,用於取代此前的野牛鎳幣。硬幣由銅鎳合金打造,其中1938至2004年間出產的批次正面刻有開國元勛、第三任美國總統托馬斯·傑斐遜的側面頭像,由藝術家費利克斯·施拉格所繪;2005年版硬幣正面仍然是傑斐遜的側面頭像,但設計者改為喬·菲茨傑拉德。從2006年起,鎳幣正面開始採用傑米·弗蘭基的新設計,傑斐遜的頭像換為正臉。硬幣背面的設計一直沿用施拉格的原版,只是在2004至2005年間曾採用紀念幣設計。
1913年開始投產的野牛鎳幣在鑄造上一直存在困難,模具故障率很高,但要更換新設計必須要在生產25年後才無需通過聯邦國會批准。經過25年的生產,鑄幣局立即採取行動,於1938年初舉辦鎳幣設計競賽,要求正面刻有傑斐遜肖像,背面則是他的故居蒙蒂塞洛。德國移民施拉格贏得比賽,但硬幣背面之後經過重新設計,新鎳幣於1938年10月投產。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鎳成為戰略性戰爭物資,為了節省用量,1942至1945年間生產的鎳幣採用的是銅、銀和錳的合金,這樣不但節省了鎳,而且自動售貨機也能正常識別。這些“戰時鎳幣”背面的蒙蒂塞洛上方刻有尺寸較大的鑄幣標記“P”。2004和2005年,鎳幣迎來人稱“西行系列”的新設計,但從2006年起又恢復傑弗遜和蒙蒂塞洛設計,只是正面的傑弗遜肖像換成弗蘭基的作品。
構想
1938年4月,美國鑄幣局局長內莉·泰洛·羅斯(右)和繪畫與雕塑局局長愛德華·布魯斯一起檢視傑斐遜鎳幣的眾多設計稿。
以現今的評價來看,野牛鎳幣的設計倍受讚譽,其後的紀念銀幣或金幣都曾效仿。但在實際生產的1913至1938年間,這種硬幣並不像如今這樣人氣高漲,鑄幣局官員對之尤其不滿,一方面,鑄幣模具的破損率居高不下,另一方面,鑄幣局官員希望能夠讓出產的硬幣儘可能清晰,這又會導致模具故障率進一步提高。到1938年時,野牛鎳幣的生產已有25個年頭,這樣美國財政部長就有權決定是否更換設計,無需再由聯邦國會批准。隸屬財政部管轄的鑄幣局於是在沒有公眾表示不滿的情況下主動出擊,立即提議更換硬幣設計。
1938年1月下旬,鑄幣局宣布舉行新鎳幣設計公開競賽,勝出者可以獲得1000美元獎金。設計遞交截止日期為4月15日,由鑄幣局局長內莉·泰洛·羅斯和3位雕塑家擔任評審。1938年正是開國元勛、第三任美國總統托馬斯·傑斐遜誕辰200周年,所以參賽者需要把傑斐遜肖像放在硬幣正面,背面則是總統故居蒙蒂塞洛。
5月上旬,有報導稱鑄幣局要求在硬幣投產前對施拉格的設計做出部分調整。施拉格的原始設計可以看到蒙蒂塞洛的四分之三,其中還有一棵樹。但鑄幣局官員對施拉格採用的刻字不是很滿意,所以最終硬幣上刻的文字更具現代風格。官員還對設計稿上的樹不滿,他們認為這是棵棕櫚樹,並錯誤地認為傑斐遜當年不可能栽了這么棵樹,然後在5月下旬向施拉格發出加以修改的正式請求。施拉格這時正忙於另一項目,直到6月中旬才開始修改鎳幣設計,將背面改為蒙蒂塞洛的正面視角平面圖。藝術史學家科尼利厄斯·弗繆爾(Cornelius Vermeule)對此表示:
官員的品味讓這興味十足、甚至令人興奮的景觀就這樣消逝了,最終硬幣上取而代之的是羅馬陵墓般的大樓。試驗幣背面的名稱“蒙蒂塞洛”乍一看似乎並不必要,所以自然也就省略了。但在發行的硬幣上,這一名稱似乎又必不可少,以免讓人以為上面描繪的建築物是諾克斯堡的保險庫,或是國家檔案館大樓,或是不知道什麼地方的公共圖書館。
7月中旬,設計稿轉至美術委員會尋求建議,提交版本背面的“蒙蒂塞洛”已改為新設計,但其上刻字是否調整已不可考。委員會批准了設計方案,但主席查爾斯·摩爾(Charles Moore)要求將背面頂部的格言“E PLURIBUS UNUM”(“合眾為一”)和底部的“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美利堅合眾國)位置對調,但此建議未獲採納。美術委員會作出推薦後,財政部長亨利·摩根索批准了設計。
8月21日,印第安納州麥迪遜縣縣城安德森(Anderson)的《先驅報》(Herald)報導:
聯邦美術委員會……不喜歡托馬斯·傑斐遜故居蒙蒂塞洛的外觀,所以他們要求藝術家採用房子的正面圖案。他們(也)不喜歡硬幣上的刻字,覺得不相符,但他們又忘了說清楚到底有什麼地方不相符……(如今,)已經沒有別的理由要在這方面(指在硬幣上使用羅馬風格刻字)模仿羅馬人了,就像沒有必要讓我們的汽車去模仿賓虛的戰車一樣。
生產
1938至1945年:
早期生產和二戰間的更改
1938年10月3日,傑斐遜鎳幣開始在全部3家鑄幣局——分別是費城鑄幣局、丹佛鑄幣局和舊金山鑄幣局——投產,到11月中旬已經生產出約1200萬枚,再於11月15日正式進入流通,整個1938年一共生產有不到3000萬枚。根據估算,傑斐遜鎳幣起初受到囤積,直到1940年才在日常流通中變得常見。
1939年,鑄幣局重新切割鎳幣的制模,並把背面模具上蒙蒂塞洛的台階部分磨得更清晰,之前生產的硬幣這個地方都很模糊。從此以後,人們可以通過檢查全部6級台階是否清晰來判斷硬幣當年的生產品質,台階完整的鎳幣收藏價值更高。
美國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鎳成為戰時關鍵性的原材料,因此鑄幣局設法減少這種金屬的使用量。1942年3月27日,聯邦國會授權生產銅和銀各占50%的鎳幣,並允許鑄幣局出於對公眾利益的考量調整比例或是加入其他金屬。鑄幣局最為期望的是找到一種完全不含鎳的合金,同時又能夠經自動售貨機的假幣檢測功能接受。最終採用的合金中含56%的銅,35%的銀和9%的錳,於1942年10月投產。為了讓這些硬幣便於識別,並且戰爭結束後易於退出市場,鑄幣局在所有“戰時鎳幣”背面的蒙蒂塞洛上方刻上很大的鑄幣標記,其中代表費城鑄幣局的是字母“P”,這也是該局的標記首次出現在美國硬幣上。1946年,“戰時鎳幣”停產,原本的合金比例和鑄幣標記尺寸、位置均予恢復(其中費城鑄幣局生產的硬幣沒有鑄幣標記)。馬克·本韋努托(Mark A. Benvenuto)於2000年在《錢幣學家》(The Numismatist)雜誌發文指出,這次合金成分的調整對戰局沒有顯著影響,但這些戰時鎳幣從此成為一種無所不在的提醒,提醒人們勝利所需付出的犧牲。
收藏界承認的戰時鎳幣除正常版本外還有兩種變種,其它的則是假冒品。部分費城鑄幣局生產的1943年版本所刻年份存在重疊,這是因為鑄幣局使用了上一年的金屬模具,只是將年份重鑄,這些硬幣年份的最後一位數字“3”刻在尚可辨識的“2”上。。此外,已經還有部分1944年版鎳幣背面沒有鑄幣標記“P”,這些都是由弗朗西斯·勒羅伊·亨寧(Francis LeRoy Henning)於1954年製作的假冒品,他還仿冒過至少另外4種年份的鎳幣。
1946至2003年:
原版設計的後期生產
得知丹佛鑄幣局在1950年只生產了263萬零30枚鎳幣(1950-D類)後,許多地區的人們開始囤積這種版本。20世紀60年代初,針對這種版本的炒作行為增多,但其價格在1964年急劇下挫。由於當時有大量1950D版硬幣沒有進入流通,所以如今這種版本很容易獲取。1955年,鑄幣局生產了多個帶有鑄造標記“S”的硬幣背面金屬模,原計畫由舊金山鑄幣局使用,但該局這年沒有生產鎳幣,並且之後就予關閉,所以這些沒有用過的模具都轉送丹佛鑄幣局,原本的“S”上直接衝上字母“D”。此外,1949和1954年也出現過這種兩個鑄幣標誌重疊的情況。
費城鑄幣局在1938年至1942年間生產有精製幣向收藏家銷售。其中1942年生產的精製幣既有“戰時鎳幣”的合金版本,也有常規版本,精製幣的生產於這年中止。1950至1964年,精製幣恢復銷售,但這次硬幣卻是在短缺時停產。1966年,硬幣正面設計做出微調,在傑弗遜的頭像下方加上設計師的姓名縮寫字母“FS”。為紀念這一變更,鑄幣局特意生產了兩枚帶有縮寫字母的1966年版精製鎳幣送給施拉德。1965至1967年,鑄幣局還生產有特別套裝,其品質不及精製幣。1968年,舊金山鑄幣局重新開張,精製幣也在該局投產並重新開始銷售。1965至1967年間,三間鑄幣局生產的鎳幣都沒有鑄造標記。1968年起,硬幣上再次採用鑄造標記,但位置改到正面,位於傑斐遜頭像右側。從1971年起,舊金山鑄幣局就沒有再生產過流通鎳幣,而全部都是精製幣(“1971-S”類),這也是自1878年以來鑄幣局首次只生產精製幣。1994和1997年的精製鎳幣帶有獨特的顆粒狀亞光表面,這些硬幣是由費城鑄幣局生產,並且鑄造量很小,屬紀念幣套裝的組成部分。
20世紀末,鑄幣局對傑斐遜鎳幣的設計做出多次修改。1982年,硬幣經過重新設計,背面的台階再度銳化。1987年的修改則令傑斐遜的頭髮和蒙蒂塞洛的細節更加清晰,從這年開始,品相俱佳,背面6級台階清晰完整的傑斐遜鎳幣變得較為常見。1993年,傑斐遜的頭髮再度得以銳化。
2003年至今:
西行鎳幣系列,正面的重新設計
當年為傑斐遜打造的一種印第安和平勳章,西行系列傑斐遜鎳幣中有一種正是根據這一勳章的背面(圖)來設計。
2002年6月,鑄幣局官員有意重新設計鎳幣,紀念即將到來的劉易斯與克拉克遠征200周年。他們與維吉尼亞州共和黨聯邦眾議員埃里克·康托爾(Eric Cantor)取得聯繫,但蒙蒂塞洛正是位於維吉尼亞州,康托爾不是很願意將之去除。最終提出的法案允許鑄幣局在2003至2005年採用不同的設計方案生產鎳幣,但從2006年開始又需恢復蒙蒂塞洛設計。
2003年4月23日,《2003年美國5美分硬幣設計延續法案》生效成為法律。根據其中的條款,財政部長可以更改鎳幣設計,以紀念劉易斯與克拉克遠征和路易斯安那購地,但從2006年開始,鎳幣上就必須恢復傑斐遜和蒙蒂塞洛設計。根據康托爾的法案,今後美國生產的所有5美分硬幣上所刻的都是傑斐遜和蒙蒂塞洛。
2003年11月,鑄幣局公布了兩種背面設計,這兩種都將配合施拉格的原版正面,於2004年生產。其中第一種由鑄幣局雕塑家兼雕刻師諾曼·內梅特(Norman E. Nemeth)設計,設計基礎源於當年為傑斐遜打造的一枚印第安和平勳章。第二種則是由另一位鑄幣局雕塑家兼雕刻師阿爾弗雷特·麥拉斯基(Alfred Maletsky),描繪的是劉易斯與克拉克遠征期間使用的一艘龍骨船。
從2006年起,蒙蒂塞洛又回到了傑斐遜鎳幣的背面
2005年生產的鎳幣帶來傑斐遜的新形象,由喬·菲茨傑拉德(Joe Fitzgerald)根據烏敦製作的傑斐遜半身像設計。其上的“Liberty”(“自由”)一詞源於傑斐遜起草的獨立宣言手稿,但由於手稿上的這個單詞是小寫,因此菲茨傑拉德只能從傑斐遜的其他手稿中獲取大寫字母“L”。這年上半年生產的鎳幣正面描繪的是一頭美洲野牛,由傑米·弗蘭基(Jamie Franki)設計,引起對野牛鎳幣]]的回憶。下半年的鎳幣正面則是一片海岸,並附有文字“Ocean in view! O! The Joy!”(“大海盡收眼底!喔!令人狂喜!”),這幾句話源於威廉·克拉克的日記,他正是當年遠征探險的引領者之一。此外,克拉克在日記中所寫的“大海”一詞實際上是“Ocian”,但鑄幣局將之改成了現代拼寫“Ocean”。
2006年,鎳幣重新採用傑斐遜肖像和蒙蒂塞洛的圖案,其中正面的傑斐遜肖像開始採用弗蘭基的新設計。與之前兩種都是側臉不同,這次傑斐遜終於以正臉示人,是根據1800年倫勃朗·皮爾(Rembrandt Peale)的研究結果繪製,並且同樣包含取自傑斐遜手稿的“Liberty”(“自由”)一詞。美國鑄幣局代理局長大衛·勒布萊克(David Lebryk)表示:“傑弗遜的正臉形象是對他的遠見致敬。”。硬幣背面恢復施拉格的蒙蒂塞洛設計,只是經鑄幣局的雕刻師銳化處理。由於施拉格設計的正面已不再採用,所以他的姓名縮寫也移至背面,位於蒙蒂塞洛的左側(硬幣右側)。
2009年,鑄幣局總計生產的流通鎳幣只有8664萬枚,2010年則大幅提升至4億9056萬枚。2009年生產鎳幣數量少的根本原因在於經濟不景氣,導致商務交易中的硬幣需求低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