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銅

傅銅

傅銅(1886-1970),著名哲學家、教育學家。字佩青,曾用筆名傅虛舟,河南省蘭考縣人。傅銅於13歲時考取前清秀才,以後在開封中學堂讀書。1905年受河南省官費的資助,赴日本留學,先後畢業於東京巢鴨宏文學院和東洋大學哲學倫理學系。1913年轉赴英國留學,在牛津大學及伯明罕大學學習,1917年獲伯明罕大學文學碩士。1918年,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赴英國,邀請著名哲學家羅素來華講學,並請傅銅回國任教於北京大學。羅素為傅銅在英國讀學位時之導師,羅素在華講學時,由傅銅陪同並任翻譯。傅銅曾任北平大學文學院院長、哲學系主任、哲學系教授。1924年,傅銅被調任西北大學校長,1926年任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兼教授,1929年任北京大學、師範大學教授。1932年任北京大學女子文理學院教授,1933年被調任河南大學文學院院長兼教授,1934年又被調任安徽大學校長,1940年至1948年任中國大學研究院院長及教授,以及華北文法學院院長,哲學系主任。1956年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特約研究員,後中風,1961年被國務院聘為中央文史館館員。1970年,傅銅因病逝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傅銅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河南省蘭考縣
  • 出生日期:1886年
  • 逝世日期:1970年
  • 畢業院校伯明罕大學
人物生平,人物事跡,人物思想,

人物生平

傅銅,字佩青,河南省蘭封縣城關東大街(現蘭考縣城關鎮東街)人。中國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13歲中秀才,其後在開封中學堂讀書。1905年官費赴日本留學,先後畢業於東京巢鴨宏文學院、早稻田大學及東京帝國大學哲學倫理學系,併入東京帝大研究科。1913年回國,後又入英國牛津大學及伯明罕大學深造,獲哲學碩士及博士學位。
1918年國立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去英國邀請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來華講學,請傅銅回國任北京大學哲學教授。羅素在華講學時,由傅銅陪伴並擔任翻譯。1924年出任國立西北大學校長,1926年任國立北平女子師範大學教授、教務長。1929年任國立北京大學、師範大學教授。1932年任國立北京大學女子文理學院教授,同年任安徽大學校長,1933年任河南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1934年再任安徽大學校長。1940至1948年任北京中國大學教授、研究院副院長及華北文法學院哲學系主任。1952年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特約研究員。1961年被國務院聘為中央文史館員。
傅銅一生從事高等教育和科研工作,桃李滿天下,所培養的學生成為著名學者的頗不乏人。他是中國研究哲學的帶頭人之一,曾主辦《哲學》及《人生評論》等哲學刊物。著有《知行難易問題之根本解決》等書,系實事求是的哲學論著,並在國外發表了大量的哲學、倫理學方面的學術論文。

人物事跡

傅銅是我國第一位參加世界哲學學術會議(在倫敦召開)的學者,1937年就被列入由英國倫敦歐羅馬出版公司出版的《世界名人錄》。
1921年5月,傅銅創辦《哲學》季刊,這對中國來說是開天闢地的第一次。正如《哲學》第一期後記中所說:“我國自開國以來未曾有過哲學雜誌,現在竟有了,無論好不好,總是破天荒。言念及此,很可歡喜;世界各文明國大概都是許多年前就有了哲學雜誌,而我國直今日才有。言念及此,很可慚愧。”該刊物的主要宗旨是號召全社會學子對哲學有興趣者來共同研究哲學問題。

人物思想

傅銅的哲學思想分述如下:
在宇宙問題上,他主張“輪化論”說。他說,老子認為“萬物生子有,有生於無。”孔子主張“萬物起於簡易而演為天下之賾”,“剛柔相推而生變化”之“進化論”。他認為,不論老子還是孔子都不全面。他稱第三論就是列子書中的生物進化論,第四論是莊子之生物進化論,莊子,列子之說是詳細的進化論。他進而指出,不論進化論或退化論,都不可單獨強調之,二者必須相結合去認識、去分析,只有這樣才能將問題說明白,這就是“輪化論”。
傅認為宇宙在不停變化。“地球運轉不息,將來其熱度依次遞減,必變為冷體,有如月球。即太陽也次第放散其熱,漸漸為冷體,將來地球、太陽及其它諸天體,互相衡突,必碎為微塵,而復舊於太初星雲之狀態。是為宇宙之退化。”他認為《列子》一書與世界輪化論說相似之處甚多。如《列子·天瑞》篇曰:“有生,不生;有化,不化”。正如世界輪化分二類:“一曰有變化,即吾人所見之初,二曰無變化,無變化者為物質與勢力”。他依據列子思想指出世界之輪化論學說的內涵是說“世界無時不變化”。
在人生觀問題上,他認為人生就是人的生活,主張一種樂觀的、民主的、開明的人生觀,反對保守的、封建的舊框框,並主張人的生活情趣應該隨著時代變遷而改進。他說:“從前的人對於一切的事大概都有一定辦法。”“這些辦法大概都是儒教的辦法。這些辦法無論好壞,既有辦法人就有所遵從,可以相安無事”。而“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援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這是紀元前五、六世紀的辦法,現在就不能完全使用了。他指出近幾十年來,“除儒教之外又由外國來了許多新辦法。這些新辦法不但與儒教的辦法不同,又往往背道而弛。現在有許多青年對於舊的辦法既失去信仰,對於新的辦法又不敢盲從,於是乎旁徨,於是乎煩悶,於是乎苦惱,我們對於這些青年表示深厚的同情,很想能夠為他們之助。”
其次,傅銅認為宗教是哲學之母。在《哲學》雜誌的創刊號的第一篇論文《為什麼研究宗教?》中指出,宗教問題有兩方面的解答:一方面宗教是個人的事,另一方面宗教是一個社會的現象。從社會角度看,自有人類就有宗教哲學。宗教是科學哲學之母;“宗教與人類之生與俱生的,又有人信,人類進步就隨著進步。”他指出宗教與人類不但生而俱生,也要與人類之存而俱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