傀儡劇

傀儡劇:由演員操縱木偶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又名傀儡戲、木偶劇。木偶作為戲劇性的表演,出現在代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傀儡劇
  • 又名:傀儡戲、木偶劇
  • 時間:漢代
  • 記載:東漢應劭《風俗通義》
形成與發展,主要劇目,歷史,

形成與發展

東漢應劭《風俗通義》載:“靈帝時,京師賓婚嘉會,皆作傀儡。”三國魏明帝時,木偶人已能表演各種雜技動作。南北朝的木偶戲又叫:“郭禿”。相傳有個禿頂性郭,行事滑稽突梯,後來演傀儡戲就把他的形象搬上舞台,引導戲中歌舞,插科打諢,故名。北齊後主高緯非常喜歡木偶戲,常讓藝人在宮中演出。當時傀儡戲還流傳到高麗國(朝鮮)。唐宋時期,木偶的製作更加完美,尤其是宋代,木偶劇的發展達到鼎盛,其種類繁多,有懸絲傀儡、走線傀儡、杖頭傀儡、藥發傀儡、肉傀儡、水傀儡等。清代的宮廷也盛行演出木偶劇,時稱“大台宮戲”。隨著真人演出的戲曲興起,特別是京劇崛起後,逐漸由城市轉向農村和小城鎮。現存的木偶劇形式有三種,即布袋木偶杖頭木偶提線木偶,多用戲曲曲調演唱,有的則用對話或歌舞,1980年,北京成立了“中國木偶皮影藝術學會”。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7年6月8日,江蘇省演藝集團木偶劇團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主要劇目

《白雪公主》、《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金銀龍太子》、《豬八戒背媳婦》、《狐狸的詭計》、《小老外在天津》、《聖石傳說》、《全托學校》、《大盜賊》、《綠野仙蹤》

歷史

根據出土文物與歷史資料顯示,傀儡戲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具有表演功能的戲劇。據說古代葬禮中用來殉葬的“俑”,與傀儡戲有直接而深遠的關係。在亞洲不少地區,傀儡戲原本最重要的功能是驅除邪煞,這種習俗一直延續下來。到現在驅除邪煞變成民間傀儡戲主要的功能之一。這種特殊的社會功能,使傀儡戲具有神秘的宗教色彩,這也是傀儡戲跟其他種類的戲劇非常不同的地方。
種類:
中國大陸:皮影戲、仗頭傀儡、懸絲傀儡、水傀儡、布袋戲等
台灣:布袋戲、懸絲傀儡
越南:水傀儡(越南文:Múa rối nước)
日本:文樂(日語:文楽,平假名:ぶんらく)又稱人形淨琉璃(日語:人形浄瑠璃,平假名:にんぎょうじょうるり)
泰國:Hun Krabok
爪哇:wayang kulit(皮影戲的一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