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生態工程(Pseudo Ecological Project),是指看似“生態”、實則反生態的工程。這樣的工程常常打著“生態工程”的旗幟出現,實際上卻破壞了原有的生態系統,換成人類視角認為整齊好看的景觀;去掉草灌雜樹等原生植被,換成看起來整齊漂亮的高大喬木;這類工程往往投資巨大,名目繁多,卻常常繞開環境影響評估,尤其是幾乎一定沒有做生物多樣性影響評估;總得來說,偽生態工程常常違背了四原則:節約原則、自然原則、有限原則、系統原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偽生態工程
- 外文名:Pseudo Ecological Project
典型案例
(一)洞庭湖下塞湖矮圍案例:以保護之名行破壞之實,公共資源變獲利“私地”。在洞庭湖下塞湖矮圍案中,某私營業主非法圈占湖區近3萬畝,用於種植蘆葦、養殖、采砂等。近年來,一些地方打著濕地公園、風雨廊橋的旗號,以生態修復、民族文化傳承的名義,在河湖內開發建設房屋、大搞景觀工程,以保護之名,行破壞之實,有的甚至大肆謀取商業利益,讓本屬於老百姓共有共享的公共空間變成局部人獲利的“私地”。(案例來源:河湖“清四亂”典型案例新聞通氣會)
(二)大理市洱海流域蒼山十八溪入湖河道治理工程案例:投資3億在河底“抹水泥”,把自然溪流變成了人工渠、去做防滲;修建大量的人工堤壩;這將導致當地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尤其是水生生物多樣性和本土魚類)的喪失,河道失去自淨能力,水土涵養功能被人為阻斷,水流加速反而加大了道路涵洞的泄洪壓力,這事實上跟工程的目標背道而馳。(案例來源:中國新聞周刊、中國綠髮會、中新網等)
(三)上海臨港片區南匯東灘濕地區域開展植樹造林案例:作為“沿海防護林體系”之一的項目工程,其常規的工程設計內容如排掉地表水、墊高土地、清除濕地等,引發巨大社會爭議。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青年研究員王放說,杉樹林有一定的防風作用,但造林代價很大,且單一的杉樹林生態功能遠不如濕地系統。在1萬畝種樹指標之下,珍貴的天然濕地被改造為人工杉樹林,恐怕種出的會是一片“綠色荒漠”。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鄰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組負責人周晉峰表示,上海南匯應停止工業化造林運動,植樹不等於"綠色發展";我國的大規模綠化,這個“綠化”,一定要理解其精神實質,它是指的在堅持生態文明思想指導下的恢復自然、保護自然、保護生物多樣性。這是國土綠化的核心。要尊重自然。(案例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中國綠髮會、生態南匯等)
(四)一些植樹造林項目的反生態案例:例如,1999年,陝北清澗縣油松造林40餘萬株,僅存活100餘株,被民眾戲稱為“梁山好漢”。2000年,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將400畝固定沙丘推平種柏樹,結果柏樹無法存活,沙丘卻復活了,固定沙丘變成流動沙丘。多年前,在北京近郊一些地方為了“給植樹讓路”,本地樹種如山杏、山桃、荊條等都被砍倒,當地的原生生態系統破壞殆盡。很多地方將綠化率的考核絕對化,不論濕潤地區還是乾旱地區,都要求綠化率達到較高水平。更有甚者,各級政府層層下達造林任務,層層對上級簽訂責任書。這導致一些地方政府對“森林覆蓋率”的崇拜甚至可以比肩“GDP崇拜”…… 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副教授李迪華指出,很多地方的生態文明建設走入了誤區,就是因為現存的評價指標單一,導致了片面追求高綠地率、高森林覆蓋率,這違反了實事求是的原則。在爭創園林城市、森林城市這樣的“指揮棒”下,城市為了看起來‘綠’而盲目提高綠地總量,不僅不是生態,反而使得城市原本就緊張的土地資源更加緊張。在農村出現毀糧種樹、占田種樹,就是忽視了農田等天然的生態價值。 (來源:中國青年報、中國自然資源報)
(五)江蘇省南京市侵占秦淮河大堤建餐廳案例:某公司以景觀綠化工程的名義向內挖空秦淮河大堤十幾米,直接侵占破壞Ⅰ級堤防,用於租賃營業酒吧、餐廳等,嚴重威脅防洪安全。據報導,此事始於2011年,“為了打造東山副城核心區,改善楊家圩片區環境面貌,南京江寧城市建設集團實施了楊家圩片區景觀綠化工程”。(案例來源:中央廣電總台中國之聲、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河湖“清四亂”典型案例新聞通氣會)
(六)“沙河濕地公園”建設項目案例:北京“觀鳥聖地”沙河濕地公園建設項目貌似在通過了幾輪“簡潔”、“瘦身”版的環評後,再次將動工建設提上議事日程。工程的面貌皆是以生態為名,事發地都是首都北京僅剩無幾的濕地資源。公眾觀鳥數據顯示,這些地方,即便沒有在國際重要濕地名錄中,也同樣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重要意義。據“讓候鳥飛”北京項目組長期觀察,這次沙河濕地公園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部分,和北京不老屯濕地、北京南苑大泡子相比,內容幾乎如出一轍:沒有真實全面的本底生物多樣性調查,沒有公眾參與,以及,環評審批又已經過了。在沙河濕地公園環評編制過程中,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嚴重不足,鳥類作為編制組調查的重點也僅記錄到32種水鳥。然而,觀鳥組織在沙河記錄到的鳥類,已近300種,僅列入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名錄的鳥類就達55種,其中國家一級的有10種,包括遺鷗、大鴇、黑鸛、獵隼、黃胸鵐、東方白鸛、中華秋沙鴨等;國家二級的有45種。遷徙過境的候鳥選擇沙河作為停歇點,主要是因為當地有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候鳥在此可以找到充足的食物與合適的隱蔽場所。此外,環評中,植物的多樣性調查僅簡單地羅列了幾種大型喬木的名稱,草本甚至以雜草一言蔽之,灌木及水生植物等均一筆帶過。(案例來源:中國綠髮會、讓候鳥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