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民間與偽官方》是藝術評論家王進玉的文章。闡述了當下環境中不容樂觀的風氣,以及兩類社團和相關組織帶來的負面影響。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偽民間與偽官方
- 作者:王進玉
- 創作年代:當代
- 作品出處:新浪網
作品原文,
作品原文
當下有這樣兩類社團和相關組織,其身份模稜兩可,表里不一,最會偽裝,也最能迷惑人。一類是打著所謂民間的旗號,卻有著嚴重的官樣作派,我們稱之為“偽民間”;一類是有著實際的官方背景,卻打著人民團體、民眾性組織的稱號,暗地裡做一些很江湖的行為,我們稱之為“偽官方”。
而事實上,江湖上仿體制之形,體制內行江湖之事,早已成為當下文藝界的一股惡劣風氣,也早已是人人不語卻人人皆知的公開秘密。一個隨隨便便成立的民間社團,哪怕只有一個所謂的法人存在,也會給自己戴個高帽子,稱自己為堂堂會長或者主席,過把官癮。甚至還會設定一些無中生有或形同虛設的副會長、副主席、理事、主任等職位,儼然一個仿官方的醜態作派。以此來為自己撐門面、充勢力、唬外人,從而耀武揚威,招搖撞騙。
即便真正官方社團,雖然其本身就擁有平台所自帶的大量資源,卻也會採用很多隱蔽手段盡一切可能地去籠絡,甚至壟斷更多社會資源。當然也是為了撐得自身更大門面,擴充自身更大勢力,掌握更大影響力和更多話語權。這其中,有一部分人或機構是明知故作,故意將環境攪弄得污濁不堪,並從中尋求利益,即所謂的混子和油子類型。還有一部分人或機構則是“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這是漢代劉向在《說苑·雜言》里說的一句話,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像進入賣鮑魚的市場,時間一長連自己都變臭了,也就不覺得鮑魚是臭的了,甚至享樂其中。
不可否認,任何民間團體,一旦組織化,就勢必會導致格式化、體制化、官方化的傾向和後果,尤其受傳統官本位思想的影響,而與真正“民間”、“純粹”、“自由”等實質和精神漸行漸遠,形式大於內容的弊病會越來越凸顯,越來越嚴重。何況文藝、藝術家,尤其是評論家、批評家,本應該保持自身的獨立與自主,這不僅要體現 在個人的內在思想上,還要體現 在個人的外在身份上,而不是被同化、被束縛,或者被組織、被領導。一旦如此,便會有失去獨立主見與人格的可能和危險。
當然也必須清楚,任何官方團體,一旦“偽官方化”,一旦耍起江湖的手段和行為,會比任何所謂民間、江湖團體的把戲耍得還要厲害,且負面影響更大,危害性也更大。所以當某些官方團體、體制內文藝家開始指責或抨擊民間與江湖的時候,須先正其身。也唯有如此,才真正具有說服力和示範性,而不是自己一身毛,說別人是妖怪。
但如今的風氣卻的確不容樂觀。承認也好,不承認也罷,當下的文藝與批評、文藝家與批評家,它(他)們之間或多或少都帶有門戶之見,圈子式的文藝和官樣式的批評比比皆是。所以很多場合也便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所謂站台藝術家和坐檯批評家。老一輩不再具有更多德藝雙馨的榜樣力量,年輕一輩也不再具有更多正直謙遜的從藝品質。本該清澈純粹的文藝環境就這樣變得越來越深不可測、渾濁一團。我們常說文藝家,尤其是批評家,要具有獨立的人格,可問題是,現實情況下很多人格的“格”尚未確立,“人”就先倒下了,要么是自己被自己打倒,隨波逐流、同流合污;要么就是被所謂的“身份”“地位”“圈子”“碼頭”等外在因素給提前界定、歸類了。試想,“人”之不存,“格”將焉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