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邑[1]西白家莊居民某,盜鄰鴨烹之。至夜,覺膚癢。天明視之,葺生鴨毛[2],觸之則痛。大懼,無術可醫[3]。夜夢一人告之曰:“汝病乃天罰。須得失者罵,毛乃可落。”而鄰翁[4]素[5]雅量[6],生平失物,未嘗征於聲色[7]。 某詭[8]告翁曰:“鴨乃某甲[9]所盜。彼甚畏罵焉,罵之亦可警[10]將來。”翁笑曰:“誰有閒氣罵惡人。”卒[11]不罵。某益窘[12],因[13]實告鄰翁。翁乃[14]罵,其病良已[15]。
異史氏曰:“甚矣,攘[16]者之可懼也:一攘而鴨毛生!甚矣,罵音之宜戒也: 一罵而盜罪減!然為善有術,彼鄰翁者,是以[17]罵行其慈者也。”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邑:縣。作者蒲松齡家鄉淄川縣(今山東省淄博市)。
[2]茸(rong 絨)生:細毛叢生。葺:重重疊疊。
[3]醫:醫治。
[4]翁:稱老年人,老頭兒。
[5]素:向來。
[6]雅量:度量寬宏。《晉書·李壽載記》:“(壽)敏而好學,雅量豁 然。”
[7]征:表露,表現。
[8]詭:欺騙。
[9]某甲:舊時書面語中稱“某個人”,沒有姓名,就說“某甲”。
[10]警:警告。
[11]卒:終於,到底,最後。
[12]益:更加。窘:尷尬。
[13]因:於是,就。
[14]乃:才。
[15]良已:完全痊癒。良:真的,果然。已:止,這裡指病好了。
[16]攘:竊取。
[17]是以:因此。
白話譯文
淄川縣西白家莊的某人,偷鄰居的一隻鴨子煮著吃了。夜裡,覺得全身發癢;天亮後一看,身上長滿了一層細細的鴨茸毛,一碰就疼,非常害怕,可又沒有辦法醫治。夜裡,他夢見一個人告訴他說:“你的病是上天對你的懲罰,必須得到失鴨主人的一頓痛罵,這鴨毛才能脫落。”可是鄰居家的老人平時度量寬宏,生平中丟東西,不曾表現在聲音和臉色上。偷鴨人很奸滑,便撒謊告訴老翁說:“鴨子是鄰居某某所偷,他非常害怕別人罵,罵他可以警示他將來(再來偷鴨子)。”老翁笑道:“誰有那么多工夫生閒氣,去罵這種品行惡劣的人。”最終也不肯罵。偷鴨人很難為情,只好把實情告訴了鄰居老翁。老翁這才肯罵,那個人的病就痊癒了。
寫奇異故事的人說:“太厲害啦,偷盜的人一定很害怕:一偷盜居然渾身長出鴨毛!太厲害啦,罵人的人真的應該小心啊:一聲罵竟然會把盜賊的罪孽減輕!但是,行善也是有方法的,那鄰居老人,是用罵人來實行他的仁慈的啊。”
作品鑑賞
蒲松齡善於用幽默而犀利的筆鋒對人性中貪婪、荒淫、愚昧的一面進行辛辣的諷刺,從而釀造出一些妙趣橫生的故事。《罵鴨》就是這樣的一篇傑作。
小說所敘故事富有哲理性,頗耐人尋味。某人盜烹鄰翁之鴨食用後,結果渾身長出鴨毛。他夢見一神人告訴他,只有被失鴨者痛罵,才能治癒。接下來,小說寫道:“某詭告翁曰:‘鴨乃某甲所盜,彼甚畏罵,罵之亦可警將來。’翁笑曰:‘誰有閒氣罵惡人。’卒不罵。”偷鴨人借嫁禍於別人,去煽動鄰翁痛罵偷鴨人。但偏偏鄰翁雅量不征於色。不得已,偷鴨者只好坦白交代了自己偷鴨得怪病需要被罵的事實。於是,鄰翁罵之,其病才好。寥寥二百餘字,卻能既馬鴨。寫出了偷鴨者的窘迫,又一波三折,富有諧謔之趣,不可謂不高明。
更值得注意的是,某人和鄰翁的強烈對比。某人偷盜受到上天的懲罰,鄰翁則是一個胸懷寬廣的老者,某人並不能隨便得到懲罰,為此還必須求助於鄰翁。鄰翁對這些瑣事不計較,但為了幫助某人,還不得不罵他。通過這樣的對比,盜鴨者的鄙卑行為與醜陋窘態活靈活現地展現在我們面前了。
短短的一段文字就寫得如此一波三折,這與蒲松齡對“精而腴,簡而實”敘事風尚的追求有關。蒲松齡曾熟讀《左傳》,對史傳文約事豐的筆法心馳神往,常常有意效法,再加上多年的八股文訓練養成的字斟句酌習慣,讓他在煉意、刪繁方面頗講究:“故一題到手,必靜相其神理所起止,由實字勘到虛字,更由有字句處,勘到無字句處。”正因為蒲松齡對煉意、刪繁有著自覺的追求,故而才能常常以幾十字或數百字寫出諸如《罵鴨》這樣的一段曲折而富有哲理的故事,真正做到了“精而腴,簡而實”。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 人。他出身於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父親蒲槃原是一個讀書人,因在科舉上不得志,便棄儒經商,曾積累了一筆可觀的財產。等到蒲松齡成年時,家境早已衰落,生活十分貧困。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