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作示諸生》是近現代末當代初詩人饒宗頤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偶作示諸生
- 作者:饒宗頤
- 創作年代:近現代末當代初
-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更試為君唱,雲山韶濩音。
芳洲搴杜若,幽澗浴胎禽。
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
天風吹海雨,欲鼓伯牙琴。
作者簡介
饒宗頤,大紫荊勛賢(1917年8月9日-2018年2月6日),字固庵、伯濂、伯子,號選堂,生於中國廣東省潮安縣,是國學家,在中國研究、東方學及藝術文化多方面有成就。 生平 饒宗頤為潮州知名學者、工商金融界名流饒鍔之長子。年少時候,稟承家學,常常在家中的天嘯樓飽覽群書。天嘯樓是當時粵東最大的藏書樓,藏書量數以萬計,儼如小型圖書館。饒自小被父親訓練寫詩、填詞,還有寫駢文及散文。1932年,續編父親《潮州藝文志》,於《嶺南學報》刊登。1938年,中山大學因為日軍南侵而遷往雲南。饒在途中病倒,停留在香港時認識了王雲五和葉恭綽。從此他正式開始了國學研究。當時他協助王雲五編寫《中山大辭典》,撰《古籍篇名·提要》稿,協助葉恭綽編寫《全清詞鈔》。1949年移居香港,1952年至1968年期間於香港大學任教。 饒曾任教於無錫國學專修學校(1943年)、廣東文理學院(1946年)、香港大學(1952年-1968年)、新加坡大學(1968年-1973年)、美國耶魯大學研究院(1970年─1971年)、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2年)、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系主任;1973年─1978年)、法國高等研究院宗教學部(1978年)、日本京都大學(1980年)、澳門東亞大學(1981年)、溫州師範學院(1991年)、復旦大學(1992年)、廣東美術學院(1993年)、中山大學(1935年及1993年)、北京廣播學院(1994年)、杭州大學(1994年)、深圳大學(1995年)、韓山師範學院(1996年)、廈門大學(1996年)、台北華梵大學(1998年)、南京大學(1999年)、首都師範大學(1999年)、武漢大學(1999年)及北京大學(2000年)。 1962年獲得號稱西方漢學之諾貝爾獎的法國法蘭西學院「漢學儒蓮獎」。1965至1966年,他於法國國立科學中心,從事研究巴黎及倫敦所藏敦煌畫稿,並把研究結果著成《敦煌白畫》一書。1978年退休後在法國、日本、新加坡、泰國、中國大陸、台灣及澳門、美國週遊講學,舉辦書畫展,並先後受聘為多位內地著名大學的名譽教授或其他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1993年12月,他獲得法國索邦高等研究院頒予的人文科學博士學銜和法國文化部頒授的文化藝術勳章。1997年,他創辦了大型學術刊物──《華學》,並得到香港藝術發展局授予第一屆視覺藝術獎。1998年,獲中華文學藝術家金龍獎“當代國學大師”的榮譽。2000年,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授予大紫荊勳章,以表彰他在學術領域的傑出成就。2001年,他獲得俄羅斯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2005年,由饒宗頤教授書寫《心經》,並由當代著名篆刻家唐積聖先生鑴刻,「心經簡林」樹立於大嶼山昂平一址。2009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聘請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並得到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終身成就獎。2011年,他入圍亞洲電視舉辦的感動香港十大人物評選。2011年,獲澳洲塔斯曼尼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 學術成就 饒宗頤的研究領域甚廣,時間跨度很寬,上至夏商下至明清,並且著作甚多,僅僅其中的《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便有十四卷二十巨冊,超過一千二百萬字,專著逾八十種;論文1000多篇。除此之外,他精通甲骨文。 藝術成就 除了學術的研究外,饒宗頤也擅長書法、書畫、詩詞、古琴,而且造詣極高,贏得甚高的評價。台灣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認為:「先生法書上追漢魏,下邁蘇黃。山水人物,尤蒼茫澹遠,自辟蹊徑。而古文辭駢麗並擅,義正旨遠,道德、文章、書畫,辛亥以還,公其巨擎也。」季羨林教授對他的詩詞非常讚賞:「選堂先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世界五洲已歷其四;華夏九州已歷其七;神州五嶽已登其四。先生又為性情中人,有感於懷,必發之為詩詞,以最純正之古典形式,表最真摯之今人感情,水乳交融,天衣無縫,先生自謂欲為詩人開拓境界,一新天下耳目,能臻此境界者,並世實無第二人。」而人們對他書畫的評價:「選堂先生的書畫,清狂跌宕不可一世,溫文雅逸莫之與京。在當代,只有溥儒有此濃馥的書卷氣。但溥畫失之枯硬瘠薄,其筆法過多『作家』氣。選堂先生筆墨豐潤華滋,行筆自由放任;若無繩墨,卻自有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