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側條厚唇魚
- 界:動物界
- 目:鯉形目
- 科:鯉科
所屬類別,形態特徵,
所屬類別
編號: | 5925 |
拉丁目名: | CYPRINIFORMES |
拉丁科名: | Cyprinidae |
中文亞科: | 䰾亞科 |
拉丁亞科: | Barbinae |
中文屬名: | 光唇魚屬 |
拉丁屬名: | Acrossocheilus |
拉丁種名: | parallens |
定名人: | (Nichols) |
年代: | 1931 |
ogenus: | Barbus |
原始文獻: | Lingnan Sci. Jour., 10(4):455, fig. 1. 1931. |
模式產地: | 廣東龍頭山, 屬北江水系 |
國內分布: | 珠江水系 |
特有: | y |
資料來源: | 中國鯉科魚類志[下卷]:276-277. |
中文名 側條厚唇魚
拉丁名稱 Acrossocheilus parallens(Nichols) [Lissochilichthys parallens]
中文門名 脊椎動物門
拉丁門名 Vertebrata
中文綱名 硬骨魚綱
拉丁綱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鯉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鯉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屬名 光唇魚屬
拉丁屬名 Acrossocheilus Oshima,1919
分布類別 淡水
形態特徵
背鰭條3,8;胸鰭條1,13~16;腹鰭條1,8;臀鰭條3,5。鰓耙8~9。下咽齒3行,2.3.5~5.3.2.。側線鱗36[5.5/(3.5~V)]37;背鰭前鱗11~13;圍尾柄鱗16。
標準長為體高的3.3~3.6(x±s=3.4±0.10)倍,為頭長的3.6~3.9(3.8±0.14)倍,為尾柄長的6.2~7.3(6.8±0.42)倍,為尾柄高的7.4~8.5(8.0±0.37)倍。頭長為吻長的2.5~2.7(2.6±0.10)倍,為眼徑的4.4~4.6(4.5±0.06)倍,為眼間距的2.5~2.9(2.7±0.15)倍。
體狹長,側扁,背前部弧形,腹部國而稍平直.頭中等大,側扁,前端略尖、吻稍向前突出,吻長小於眼後頭長,吻皮游離,止於上唇基部.側面在前眶骨前緣有一裂紋.口小,下位,口裂馬蹄形,口角間距約等於眼徑.唇肉質,下唇較為發達,上下唇在口角處相連;下唇分左右兩側瓣,在下頜之後,中間僅有一裂縫.唇後溝前端不相通,但相距甚狹,為眼徑的1/5.下頜前緣圓形,無角質.須2對,吻須短,不及頜須的1/2,後者約與眼徑相等或更長.眼中等大,前側上位,眼間較寬,隆起,其間距約為眼徑的1.6~1.7倍.鰓膜在前鰓蓋骨後緣之下連於鰓峽.鰓耙短,排列稀疏.下咽齒稍側扁,頂端尖而成鉤狀,主行腹面第二和第三枚齒較大,第一枚齒細小.
背鰭外緣截形或微內凹,末根不分枝鰭條細長,頂端柔軟,後緣具極細的鋸齒,其長比頭長為短,起點距尾鰭基較距吻端為近.胸鰭短於頭長,稍長於腹鰭,後仰不達腹鰭,其間距約有2~3個鱗片.腹鰭起點約在背鰭第一至第二分枝鰭條的下方,後伸不達或將達臀鰭起點.臀鰭起點距腹鰭起點約等於距尾鰭基或稍近於前者,後伸不達或將達尾鰭基,外緣微凸.尾鰭分叉,上下葉約等長,最長鰭條約為最短鰭條的2倍多.肛門緊接臀鰭起點前方.
鱗中等大,腹鰭基部有一狹長腋鱗,側線較平直,向後伸入尾柄的中軸.鰾2室,前室小,卵圓形,後室大,長圓形,約為前室的2倍左右.腹膜灰黑色.雄魚吻端有2行、前眶骨外表有2~3行較大珠星.
體背側具6條黑色垂直條紋,每條約占2~3個鱗片左右,有時在背部增加1~2條較短垂直條紋;沿側線有一黑色縱帶,雄性縱帶顯著,垂直條短,限於側線上方,雌性的垂直條顯著,可達甚至超過側線,但縱帶不顯著.背鰭條灰黑色,鰭膜色淺,其他鰭皆淺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