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柏毒蛾屬鱗翅目,毒蛾科,又名柏毒蛾,是柏類樹木的一種主要食葉害蟲。主要危害側柏、刺柏、黃柏、龍柏、檜柏等的嫩芽、嫩枝和老葉。受害林木枝梢枯禿,發黃變乾,生長勢衰退,似乾枯狀。2—3年內不長新枝,林分的主要功能明顯降低。一般一年發生2代,以幼蟲和卵在柏樹皮縫和葉上過冬。次年3月下旬開始活動,孵化為害,將葉咬成斷茬或缺刻狀,嫩枝的韌皮部常被食光,咬傷處多呈黃綠色,嚴重時可以把整株樹葉吃光,造成樹勢衰弱,加速樹木死亡。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側柏毒蛾
- 拉丁學名:Parocneria furva (Leech)
- 別稱:基白柏毒蛾、柏毒蛾、柏毛蟲
- 界:動物界
- 綱:昆蟲綱
- 目:鱗翅目
- 科:毒蛾科
- 寄生範圍:側柏、檜柏、黃檜等柏類。
- 英文名稱:juniper tussock moth
基本信息,主要寄主,分布範圍,外形特徵,生長繁殖,天敵,防治方法,物理機械防治,化學防治,生物防治,
基本信息
中文別名:基白柏毒蛾、柏毒蛾、柏毛蟲、毛毛蟲
分類:類屬:鱗翅目 毒蛾科
拉丁學名:
Parocneria furva (Leech)
主要寄主
分布範圍
外形特徵
成蟲 體成褐色,體長14~20 mm,翅展17~33 mm。雌蟲觸角灰白色呈短櫛齒狀。前翅淺灰色,翅面有不顯著的齒狀波紋,近中室處有一暗色斑點,外緣較暗,布有若干黑斑,後翅淺黑色,帶花紋。雄蟲觸角灰黑色,呈羽毛狀,體色較雌蟲深,為深近灰褐色,前翅花紋完全消失。
卵 扁圓球形,初產時為青綠色,後漸變為黃褐色。
幼蟲:老熟時體長23 mm,全體近灰褐色,形成較寬的縱帶。在縱帶兩邊鑲有不規則的灰黑色斑點,相連如帶。腹部第6、7節背面中央各有一個淡紅色的翻縮線。身體各節具有黃褐色毛瘤,上著生粗細不一的剛毛。
蛹 灰褐色,頭頂具毛叢,腹部各節具有灰褐色的斑點,上生白色細毛,腹末具有深褐色的鉤狀毛。
生長繁殖
1年發生2代,以初齡幼蟲在樹皮縫內越冬。次年3月幼蟲出蟄,危害剛萌發的嫩葉尖端,形成葉基部光禿,逐漸枯黃脫落,幼蟲夜晚取食活動,白天潛伏於樹皮下或樹內,老熟後,在葉片間、樹皮下或也洞內吐絲結薄繭、化蛹,6月中旬羽化為成蟲。卵產於葉柄、葉片上。第1代幼蟲於8月中旬化蛹,8月下旬出現成蟲。9月上中旬出現第2代幼蟲。即在樹幹的縫隙間、樹皮下或樹洞內隱伏,傍晚又爬出向樹冠遷移取食危害。危害一段時間後,幼蟲即在樹皮縫內蟄伏越冬。成蟲具趨光性。
天敵
防治方法
於6月中旬和7月中、下旬幼蟲孵化後,用90%的晶體敵百蟲或80%的敵敵畏800至1000倍液殺滅幼蟲。
5月下旬和9月中旬在樹葉、樹皮縫處人工捉蛹。6月上中旬和9月中下旬成蟲羽化期利用黑光燈誘殺成蟲,或用敵敵畏煙霧熏殺。
物理機械防治
① 在成蟲發生期5~6月、8月中下旬設定黑光燈誘殺成蟲,集中消滅;②3~4月初刮樹皮,消滅潛伏在樹皮下、皮縫內的幼蟲;③4月份敲樹振落幼蟲消滅;④5月下旬和9月中旬在樹葉、樹皮縫處人工摘取蛹;
化學防治
幼蟲期可使用無公害的仿生製劑25%滅幼脲Ⅲ號懸浮劑、80%敵敵畏1500倍液、敵百蟲1500倍、速滅殺丁3500倍、20%的除蟲脲5000~10000倍液、20%殺滅菊酯乳油15000倍、50%辛硫磷1000~1500倍液、40%氧化樂果乳油1000倍液噴、40%乙醯甲胺磷乳油1000倍噴冠防治。
生物防治
保護、利用寄生蠅、胡蜂、獵蝽、蜘蛛等天敵,進行生物防治。卵期天敵有跳小蜂,幼蟲期天敵有家蠶追寄蠅、狹頰寄蠅,蛹期天敵有廣大腿小蜂、黃絨繭蜂。此外,還發現有鳥類、蜘蛛、螞蟻、螳螂、胡蜂等天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