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貧富差距的人際機制:從生物-心理-社會角度的研究》是依託武漢大學,由尤瑾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健康貧富差距的人際機制:從生物-心理-社會角度的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尤瑾
- 依託單位:武漢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健康的貧富差距是指不同社會經濟地位的個體在健康狀態上的系統差異或者不平等現象。彌合健康差距是世界衛生組織的全球目標,也是我們衛生部最近十年的重要工作目標。國外研究已經從個人和社會結構兩個層面就健康差距的機製做出了探討,但極少關注人際關係在健康差距中的作用。國內在此方面的研究更是空白。本研究以生物-心理-社會的健康模型為指導從生理健康(含心血管指標)和心理健康等兩個方面考察健康,以人際理論為基礎從個人人際風格、靜態關係特徵、動態互動過程三個層面上在敵意-溫暖、支配-服從兩個維度上考察人際體驗。運用橫斷調查、經驗抽樣、實驗室實驗、成對觀察等多樣化的方法,本研究旨在(1)調查中國人在各健康指標上的社會經濟地位差異;(2)探討不同層面的人際特徵(敵意-溫暖、支配-服從)在健康貧富差距中的作用;(3)發展有效的心理干預方案,提升不同社會經濟地位個體的人際關係和健康狀況,以人際關係為切入點彌合健康差距。
結題摘要
健康的貧富差距是國外健康研究的新熱點,但是國內的關注就相對匱乏。本項目通過問卷法和實驗考察了不同社會經濟地位指標與各種健康結果的關係,檢驗了各種人際因素(積極人際體驗、消極人際體驗、權力感)對健康貧富差距的解釋作用。研究結果發現,不同的社會經濟地位指標對健康結果有獨特的作用:教育與生理健康結果和整體健康知覺有積極的影響,但是對生活體驗(如生活滿意度、心理症狀)有消極的作用;收入對日常功能和生活體驗有積極的作用;主觀幸福感對整體健康知覺和生活體驗有積極的影響,而且影響大於客觀社會經濟地位。(2)不同人際因素對健康貧富差距也有獨特的解釋作用:教育程度和生理健康的關係主要由消極人際因素、權力知覺、消極情緒和交感神經系統喚起解釋,收入和生活感受、日常功能的關係主要有社會資源、生活壓力、健康資源等因素解釋;主觀社會經濟地位和生活感受、健康知覺的關注主要由權力知覺、生活壓力、消極情緒、積極人際體驗、交感神經系統的喚起解釋;(3)基於教育和社會支持的心理干預有效地增加了知覺到社會支持,改善了自我和他人信念,降低了疲倦感,而且上述健康效應在低社會經濟地位人群更為明顯。研究結果揭示了中國社會中健康貧富差距的存在,並確定了不同社會經濟地位指標對健康的獨特作用,是西方文獻的有力補充。研究還發現了積極和消極人際體驗,尤其是權力知覺在健康貧富差距中的解釋作用,豐富了國外關於健康貧富差距人際機制的研究證據。研究證明了心理干預在不同社會經濟地位大學生中對心理健康尤其是積極適應的促進作用,可以直接套用於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相關的實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