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頭痛中樞敏化機制的多模態磁共振成像研究》是依託四川大學,由何俐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偏頭痛中樞敏化機制的多模態磁共振成像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何俐
- 依託單位:四川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偏頭痛患病率高,尚無根治方法。約35%的患者對現有治療反應差,並且每年有2.5-14%的患者發展為慢性頭痛,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研究顯示中樞敏化可能在偏頭痛治療困難和病情進展中起重要作用,主要證據是流行病學顯示中樞敏化的標誌性表現皮膚異常性疼痛(CA)是偏頭痛治療反應差、病情進展的重要危險因素。因此在偏頭痛患者中證實中樞敏化假說,明確相關病變,可能是改善患者的治療反應、減緩或阻止偏頭痛進展的重要突破口。但是目前僅有臨床和動物模型的間接證據支持這一假說,而缺乏通過神經影像學手段提供的直接證據。因此,本研究擬採用多模態磁共振成像技術和分析方法,明確中樞敏化相關的結構、功能及連線的改變特點,驗證中樞敏化假說,為開發新的治療靶點提供依據;擬建立偏頭痛患者發作間期的中樞敏化影像學模型,為預測偏頭痛轉歸、判斷相應防治方法效果提供影像學指標。
結題摘要
偏頭痛機制尚不完全清楚,研究顯示中樞敏化可能在偏頭痛發病機制中發揮作用,並且是偏頭痛治療困難和病情進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本研究採用多模態磁共振成像技術和分析方法,明確中樞敏化相關的結構、功能及連線的改變特點,驗證中樞敏化假說,為開發新的治療靶點提供依據。本研究發現,偏頭痛伴皮膚異常性疼痛(CA)患者(MWCA)僅占所有偏頭痛的18.14%,遠低於國外報導的60%,可能與人種差異有關,與不伴CA者相比兩組間基本人口學特徵、情緒障礙評分、認知功能及頭痛特徵均無顯著統計學差異(p>0.05),但MWCA組的偏頭痛造成的功能障礙更嚴重(MIDAS和HIT-6評分比較p值分別為0.033和0.046)。DTI顯示,與不伴CA的患者相比較,伴有CA的偏頭痛患者存在額葉、島葉、顳葉和海馬旁回等多個涉及疼痛網路腦區的微結構異常,證實DTI能夠發現偏頭痛患者中普通MRI不能發現的多個腦區超微結構異常,上述結構異常可能參與了偏頭痛中樞敏化的形成。fMRI顯示,在給予左前額皮膚相同疼痛強度(VAS=40)的TENS刺激下,偏頭痛患者與正常對照的相比較,右側額中回、雙側海馬旁回、雙側小腦、丘腦、中腦及島葉等腦區的激活程度顯著減低(p<0.001)。與MWoCA組患者相比較,MWCA組患者在刺激對側頂下小葉及腦橋背側處腦區的激活強度顯著降低(p<0.001),推測這些功能異常區域在疼痛感知過程中的失調控可能參與了中樞敏化的形成。上述研究結果證實了偏頭痛患者存在中樞敏化相關的腦區結構和功能異常,神經網路連線的特點仍在進一步的分析中。